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满负盛誉,无须赘言。这位被称为“电影诗人”的大师擅用符号化的象征和隐喻,:蓝色的吊灯,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蓝色的音乐,蓝色的孤寂灵魂,大片大片的深深浅浅的蓝……蓝是压抑沉沦的忧郁,也是解脱获救的自由。与外界隔绝干系并不能逃离痛苦,真正的救赎是用爱与宽容与他人的命运齿轮紧紧咬合,并从中获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
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满眼的蓝色,也是唯一的颜色。无画面无情节,也没有对白没有人物,除了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贾曼用这种极端的“反电影”形式,向我们记录他罹患艾滋的最后岁月:是嘈杂烦躁的医院声,也是岸边孤独深沉的海浪声;是面对死亡时平静的沉默,是他离开爱人的不忍割舍。
迪恩和辛迪是一对夫妻,伴随着“七年之痒”的到来,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并不是有第三者介入,而是迪恩和辛迪的内心对生活和爱情产生了动摇。在朝夕相处了六年之后,他们需要找到新的“兴奋点”来刺激自己……不是所有爱情都有美好结局,转身消融在寂寞烟花中的,除了曾经的年轻容颜,还有无法逆回的幸福时光。
男人靠骗别人赚钱,女人靠骗自己持家。伍迪·艾伦式有讽无刺式的幽默又一次“嘲弄”了中产阶级。Jasmine就像一面镜子:无论你对她的感觉是冷嘲还是热讽,是厌恶还是怜悯,都会或多或少地反射出观者自身的成分,这也是以讨论“人”为主题的电影魅力所在。 凯特·布兰切特更是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表演秀,质本优雅的茉莉,最终只落得寂寞凋零的忧郁。
看过太多“致青春”的片子,记忆中最为深刻的还是台湾电影《蓝色大门》,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池水,温柔的暖风,笑容明亮的白衣少年……导演易智言用久违的干净清爽,重新推开了每个人心底那扇蓝色的门——当Accidently Kelly Street响起时,我们骑着十七岁的单车,与喜欢的人相视而笑,穿过绿树成荫的街道,向永不凋零的青春岁月告别。
吕克·贝松镜头下的海,有着摄人心魄的美,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深深萦绕在很多影迷心中。人类关于海洋的梦想,或许是与生俱来流淌在血液中的,是对于自然、生命最本能的眷恋。只是,这种流动的蔚蓝只能出现在光影之中,它太自由、太梦幻,太超现实,就像我们没有勇气效仿雅克,那样义无反顾地,回到自然的本源,成为永恒不灭的传说。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