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77)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夏门村

夏门镇位于灵石县城西南部10公里处,是大运路和东夏县交叉之地,这里文明交汇、文脉深厚。夏门镇的古堡文化可谓别有风情。
在山西有个典故叫“打开灵石口,控干晋阳湖”,说的是上古洪荒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这里所说的灵石口就在夏门镇,夏门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夏门的兴盛与梁氏家族的发迹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氏家族仕宦传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为官,生前死后授赠荣誉者达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为灵石县乃至山西晋中显赫的名门望族。其中,铁面御史梁中靖。一举破获赵二姑大案,轰动朝野,清史留名。
夏门古堡内的古建筑群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为止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霜雨雪,虽然有部分人为的拆毁、自然的侵蚀,但始终没有改变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现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门外院落、道台院、百尺楼等。夏门古堡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绚丽的奇葩,一颗璀璨的明珠——灵石古八景之一“夏门春晓”的所在地,是灵石唯一在汾河以西的古八景,也是八景中唯一有人题匾的古景观。
夏门古堡文化中蕴涵有高雅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通俗的风水文化、禁忌文化,具体的装饰文化、匾额文化,吉祥的龙文化、凤文化、狮文化等。
百尺楼为梁家七世梁枢所建的民楼。该楼以峭壁为屏,以峻岭为靠,以汾河为险,以磐石为基,修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四层,一、二层为三孔窑,三层为四孔窑,四层为云厅。楼长15米,宽4米,高40米,故称“百尺楼”。楼下部为砖石结构,上部为砖木结构,建筑奇特而雄伟。
夏门古堡的历史街巷主要有九条。东西走向的街有三条,分别为东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条,后堡道;巷有两条,分别为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两条,分别为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后东西走向的一条,为天九巷。古堡所有九条主要的街、道、巷都完整的保存下来,且景观连续,街、道、巷两侧的建筑均属历史传统建筑,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筑的外貌与风格,同街、道、巷协调一致。
百尺楼(清朝御史府)、关帝庙(清朝知府院)、对碑滩摩崖石碑三处历史文化遗产于1974年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韩信墓、秦王岭、老生寨、雀鼠谷、鲁班缠、子夏祠等多处历史遗迹,独具特色,保存完好。
夏门古堡
建在秦王岭的龙头岗上的夏门古堡历时已三百余年,累积建成以城堡式为核心区的民居建筑群。
古堡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前对峭壁以为屏,后倚峻岭以为靠,下临汾水以为险,底坐磐石以为基;确乎是一处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可居可赏可御可逸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不论从民居科学角度衡量,还是从阳宅风水讲究测看,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