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产党宣言》学习导读

 一寸大海 2015-04-12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1月合作为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在伦敦用六种文字出版。《宣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阐述,它的问世标志着无产阶级的独立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宣言》从发表至今一个半世纪,已用11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出版上千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作品,是革命的工人阶级和共产党人必读的教科书。
一、《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社会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4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开始在欧洲许多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化的欧洲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又派生出一系列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加剧。19世纪30至40年代,在法、英、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三大运动”之所以最后都归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没有一个真正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写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为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同资产阶级及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又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理论运用于革命工人运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的产物。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新纲领公布于世,于是有了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
二、《共产党宣言》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初版《宣言》的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组成。从1872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的再版分别撰写了七篇序言,进一步阐发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和随着实践的发展对其所作的若干必要修正和补充。因此,后人一般都把这些序言看成是学习《宣言》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这七篇序言也因此成为《宣言》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下面按“序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分别对《宣言》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一)《共产党宣言》的七篇序言
《宣言》最初用德文出版。宣言发表后不久就迎来了1848年的欧洲革命,它有力地推动了《宣言》的传播,《宣言》先后用英文、德文、波兰文、俄文、意大利文、丹麦文等出版。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为《宣言》几种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本着尊重《宣言》作为历史文献不宜随意改动的精神,回顾了《宣言》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总结了《宣言》问世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其思想十分丰富。七篇序言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第一,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宣言》中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它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的实际运用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态度,也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二,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关于宣言的性质,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是共产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关于宣言的任务,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共产党人不但要消灭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且要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产生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这样,《宣言》就宣判了资本主义的死刑。
第三,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重申了这一思想。在上述两篇序言中,恩格斯极其精辟、清晰地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谦虚品质和博大胸襟。
第四,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848年欧洲革命特别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最新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证明,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做的唯一修改。这个修改,是对《宣言》中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五,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通过对欧美革命和俄国革命客观情形的对比分析之后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修正了过去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的观点,预示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寄希望于东方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这一思想,后来为列宁所发展,并在俄国、中国革命中得到了验证。
第六,论证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原理。在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评价1848年革命的性质及意义时阐述了这一思想。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而社会主义革命又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在这篇序言的最后,恩格斯还满怀激情地预见:一个新的历史纪元——无产阶级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第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思想。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针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与马克思一致的重要策略思想: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正在进行战斗的整个无产阶级团结为一个整体”。同时,他们认为,这种联合应该是既有原则,策略上又是灵活的。在1890、1892和1893年所作的三篇序言中,恩格斯还对独立自主和国际联合的关系问题作了透彻的论述。这些策略思想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和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二)《共产党宣言》正文的主要内容
《宣言》正文由一个简短的引言和四章构成。引言部分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目的和任务。
历史背景: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一切旧势力深感恐慌,为了驱逐这个“幽灵”纷纷结成同盟。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到处遭到污蔑和咒骂。
 “结论”,即写作的主要目的。其一,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其二,共产党人为了对抗旧势力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必须向全世界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
《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第一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在本章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正确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和一个结论:
第一个问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即共产党人对过去全部历史的理解。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它像一根红线贯穿《宣言》的始终。这一学说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上存在过的几种阶级社会的阶级划分及各自特点。
第二个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层,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和内在矛盾;第三层,科学地预见了资产阶级的未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个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具体说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地位;第二层,叙述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第三层,论证了“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说明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在经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后,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一个划时代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在第二章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党的纲领。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关系的论述,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即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第二层,指出共产党的特点在于共产党人革命的彻底性和国际主义精神;第三层,阐明共产党人的纲领,即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目的。
第二个问题:通过对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种种攻击和污蔑的批驳,阐明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则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通过对资产阶级的各种谬论的批判,阐明了共产党人关于消灭私有制及打破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观念的基本观点;第二层,结论性地阐明共产主义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第三个问题:通过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的论述,阐明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共产党人的最低纲领,亦即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剥夺资本,变私有制为公有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层,进一步论述了共产党人的最高纲领,即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国家消亡,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略)
第四章 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共12段)
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纲领,除了要有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原则来指导,确立正确的革命道路,还应该有相应的斗争策略原则来加以保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最后一章中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论证了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原理,进而阐明了无产阶级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辨证关系(2,7段)。
第二个问题:论证了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1,3—6段)。
第三个问题: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8—10段)。
结语:这是本章的总结,也是全书的总结。《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共产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共产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共产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最后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作为《宣言》的结束语。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曾经这样评价道:“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它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宣言》问世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尽管历史条件、时代主题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仍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谋求人类解放的共同纲领和行动指南。
详细解析
共产党宣言
   《宣言》全书包括七篇序言和四章正文,序言是《宣言》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七篇序言的要点
   《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从1872年到1893年的21年间,先后为《宣言》几种文字的版本写了七篇序言,其中前两篇是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后5篇是恩格斯单独写的。七篇序言,回顾了《宣言》同国际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是对《宣言》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具体来看,七篇序言主要说明了六个问题:
1、 说明《宣言》名称的由来及性质
   1888年英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不叫社会主义宣言,是因为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其他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流派都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而“只有工人阶级中确信单纯政治变革还不够而公开表明必须根本改造全部社会的那一部分人,只有他们当时把自己叫作共产主义者”。因此,恩格斯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所以没有用“社会主义宣言”,而称为《共产主义宣言》和《共产党宣言》。
    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宣言》是“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对它的性质作了界定。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年德文版序言还指出《宣言》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宣言》的这一性质决定它的任务,如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所明确的,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2、概述了《宣言》的基本思想
    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一基本思想是贯
穿全书的一根红线.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宣言》所阐述的原理,融会贯通全书的内容。
    3、回顾了《宣言》与国际工人运动结合的历史
   《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宣言》也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甚至可以说,《宣言》的命运与工人运动的命运是相联系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年德文版序言,叙述了《宣言》的经历。《宣言》的出现成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预兆。但在革命初期,由于工人运动的地区比较狭小,因而只能被少数先进分子接受。而且不久,《宣言》“就被那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去了,最后,由于1852年11月科隆共产党人被判刑,它被'依法’宣布为非法”。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潮,《宣言》又从后台走到前台。因此,恩格斯指出:“《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
    4、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丰富发展了《宣言》的基本原理
    首先,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即目前国际共运中非常有名同时也存在争议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在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这一问题时,针对俄国的特殊国情指出“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言下之意,他们的设想实现的条件是,俄国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从而引发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又反过过来促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农村公社就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1830年、1848年和1863年波兰人民三次大规模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的失败证明了波兰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波兰贵族的腐朽,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重任落在波兰无产阶级身上。恩格斯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这种独立只有年轻的波兰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而且在波兰无产阶级手里会很好地保持住。因为欧洲所有其余各国工人都像波兰工人本身一样需要波兰的独立”。在此后的1893年的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必须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这种革命“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从而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丰富了马克主义的革命理论。
    第三,论述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恩格斯在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回顾了1864年第一国际和1889年第二国际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宣布法律上确立8小时工作制后,兴奋地指出:“全世界的无产者现在真正联合起来了”,强调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但同时恩格斯又强调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独立自主,并认为这是实现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础和首要前提。他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中说:“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己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在1893年的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再次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
    5、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几篇序言在肯定《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原理”正确性的同时,也指出应作一些修改和补充。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第三章中“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第四章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加以修改”,可以在各种版本的序言中郑重地指出已经过时和应修改的地方。尤其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总结,已提出无产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斗争中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理论,于是他们就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作了重要的补充,指出“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6、指出了正确理解、对待《宣言》应有的态度
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实践证明,“《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它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就告诉后人,既要坚持《宣言》中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历史条件和各国实际,实事求是,发展这些基本原理
正文讲解
   引言部分说明写作《宣言》的背景和目的。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共产主义已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社会力量。一切旧势力都感到惶恐不安,于是编造出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进行诬蔑,加以围剿。为了回敬反动势力的攻击,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和意图,各国共产党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宣言,公布于世。
   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1—5段)
    本章一开头就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所作的科学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接着扼要叙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状况。指明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这是说,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从而作为代表旧生产方式的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同时被代表新生产方式的两个对立的阶级所代替。例如: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和农奴代替了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代替了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然后,通过分析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特点,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 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6—28段)
   1.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第6—12段)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初期城市。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进入城市后,变成了有自由的城关市民。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从市民等级中产生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大陆和新航路的发现,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对商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封建行会手工业生产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要,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代替封建行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主代替行会师傅。商品需求总是不断增加,工场手工业生产也不能满足需要,引起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资产阶级代替工场手工业主。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取得统治地位。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里是被压迫的等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在政治上相应地取得进展。从机器大工业发展以来,资产阶级在议会制的国家里,终于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权。
   2.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第13—26段)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当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生产力和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封建生产关系变成了束缚新生产力的镣铐的时候,资产阶级便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打破封建生产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在它取得统治的地方,用公开无耻的剥削代替了由各种幻想掩盖着的封建剥削;把人和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把分散的封建割据结合成集中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在它统治的不到一百年里,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机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都得到巨大的发展。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第27—28段)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它曾经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狭小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又妨碍了庞大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其自身无法解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它本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斗争过程及其历史使命(第29—54段)
    1.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它的地位(第29—35段)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形成了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被奴役的社会最下层,但它又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2.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过程(第36—44段)
   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发展的,它经历了从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过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它存在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最初,个别工人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分散地自发地进行斗争。后来,从自发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自觉斗争,开始成立反对资本家的同盟组织,进行经济斗争。经过无数次反复的斗争,工人愈来愈团结,把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范围的斗争;把个别工人反对个别资本家和官吏的斗争汇合成整个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阶级斗争,从而发展到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斗争。无产阶级在反复斗争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认识到资本主义本质,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到必须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政党来领导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样,无产阶级就从自在的阶级发展成为自为的阶级。
   3.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第45—54段)
   《宣言》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阐明它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独占一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造成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财产,只占有可以自由出卖的劳动力。对无产阶级来说,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加以保护。“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不“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制的一切”,无产阶级就不能翻身,不能解放。同时,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是国际性的,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也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总之,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打倒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宣言》还阐明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建立自己的统治,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就挖掉了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就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个科学结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批判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第1—14段)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分析共产党同无产阶级及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来说明党的性质和特点。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但是,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中,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上,共产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局。
   接着,《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主义革命的特征不是要消灭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人的理论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
   () 批驳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的各种谬论(第15—68段)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私有制,对共产党人要消灭私有制的主张进行种种攻击和诬蔑。说什么消灭私有制,就是消灭个人劳动挣得的财产,消灭个性和自由,社会就会因懒惰而停止活动,等等。针对这些谬论,《宣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所谓消灭个人财产,如果是指小资产者或小农的财产,它早被资产阶级消灭了。如果是指资产阶级的财产,那不过是把资产阶级占有的社会财产归还给社会,是物归原主。所谓消灭个性和自由,资产阶级是有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个性,有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自由。这样的个性和自由,是要消灭的。所谓因懒惰而停止一切社会活动,资本主义社会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那么这个社会早就不应该存在了。
   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私有制,必然要维护为私有制服务的上层建筑,于是,他们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攻击共产党人。说共产党人要消灭文化教育、消灭家庭、取消国家和民族、废除“永恒真理”,等等。《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只是消灭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和反动文化,而不是消灭文化教育。接着指出,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它建筑在资本和私人发财的基础上。无产者被迫独居和妇女被迫公开卖淫成为它的补充形式。共产党人消灭了私有制,这样罪恶的家庭,当然随之消失。然后,《宣言》用阶级分析和历史观点对祖国、民族进行了具体考察,指出“工人没有祖国”,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国际斗争和国际联系的意义。这在当时是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这样的国家当然不是工人自己的。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实际上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对其他民族的剥削压迫。最后,《宣言》从意识形态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批驳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主义废除宗教、道德、自由、正义等所谓永恒真理的胡言。
   对消灭私有制还是维护私有制,改变私有观念还是维护私有观念,这场意义重大的论战,《宣言》作了极其重要的总结:“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最彻底决裂的结论,简明有力地回答了资产阶级的种种攻击,也明确地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精神。
   () 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和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第69—86段)
   共产主义革命的任务,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实现。《宣言》强调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取得政治统治权,就可以利用它来一步一步地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把它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尽可能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为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这里虽然没有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名词,但是,非常明确地讲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它的任务。正如列宁指出,在这里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如何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宣言》提出了十条措施,作为逐步剥夺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私有财产权,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造社会的办法。这些措施划变革旧社会的全部生产方式,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步措施,随后还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即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灭阶级本身存在的条件,使公共权力失去阶级性,使国家消亡,等等。当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代替它的组织形式,将是共产主义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不会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反而能起到彼此鼓励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只有这样,人类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才能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真正的主人。
   这一章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各自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但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因此,对它们的观点作一番分析和批判,是很有必要的。
   () 反动的社会主义(第1—34段)
    1.封建的社会主义(第1—10段)。 19世纪加年代,英、法等国封建土地贵族再一次被资产阶级打败了。他们再也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争夺统治权的政治斗争,只能搞些文字斗争。他们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声讨资产阶级,实际是重弹封建老调,参与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勾当,梦想复辟封建制度。
    2.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11—17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资产阶级不断分化、破产。其代表人物为了维护小资产阶级利益也打起社会主义旗号,用小资产阶级的尺度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恢复封建社会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这个要求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情况下,既是空想,又是反动的。
    3.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第18—34段)。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刚刚开始,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市民阶层,既害怕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损害了小生产经济,又怕无产阶级的兴起,消灭了私有制。因此,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德国著作家,把法国的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主义文献搬到德国,同唯心主义、人道主义的哲学词句调和起来,变成一种超阶级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德国民主革命运动中,“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挽救小资产阶级的灭亡,保存封建制度的社会基础,既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又反对革命的无产阶级,起着一箭双雕的反动作用。
    ()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35—-42段)
    在资本主义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发展的时候,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标榜社会主义,“想要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他们妄图通过某些行政上的改良,使工人群众放弃政治运动,以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43—56段)
    这主要是指19世纪初出现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体系。它反映了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同情无立阶级,但看不到无产阶级是最伟大的社会力量。他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但不了解资本主义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他们幻想实现一个没有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对立的新社会,主观编造一些改造社会的方案,并把实现这种方案的希望,寄托在上层人物的“帮助”上。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幻想用和平途径,以试验的示范办法,为他们的“幸福社会”开辟道路。他们的著作,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宝贵材料。随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就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理论根据。他们的门徒仍然迷信老师们的那一套思想体系,反对工人群众的一切政治运动,这就堕落成为一伙反动的宗派了。
    这一章主要是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上,阐述了共产党的策略思想。
    ()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则(第1—4段)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斗争策略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制定策略的依据。    根据这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具体分析了法国、瑞士、波兰等国反对党派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强调只要它们参加反对现存旧制度的一切革命运动,共产党人都大力支持,这是共产党人的原则性。但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反对党派,则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就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 共产党人在德国的斗争策略(第5—7段)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整个欧洲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权的强大力量。只要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斗争,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封建制度,但是,一分钟也不要忘记教育工人认识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的敌人。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以后,要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带来的政治民主条件,即刻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所以,《宣言》说,“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三)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第8—12段)
    共产党人运用斗争策略的目的,是要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为此,凡是反对现存旧制度的一切革命运动,共产党人都积极参加,大力支持。在所有这些革命运动中,共产党人特别强调把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作为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改变旧的所有制,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了促进反对现存旧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共产党人除联合本国的进步党派之外,还要在国际上采取正确的策略,争取全世界民主党派的团结与协调,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统一战线,从而壮大各国的进步力量,组成革命大军,达到自己的目的。
   最后一段是本章的总结,也是全书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铿锵有力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最终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接着激情地欢呼“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最后发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伟大号召: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列宁就曾评价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即《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确立和运用。《宣言》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
2、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原理
   《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通常称为“两个必然”。掌握这个原理应明确这样一些观点:第一,“两个必然”讲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这个规律和这种趋势,本身并不回答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或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何时胜利,而是指出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的不可避免性;第二,“两个必然”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就是指它本身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以适应社会的革命性质。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不可能长期容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它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它相适应,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社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再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生产资料的公有形式就一定会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主义就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三,“两个必然”的实现,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胜利、何时取得胜利,则取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整个国际环境;第四,要联系“两个决不会”来理解“两个必然”,看到这一趋势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诚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终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自己开辟道路。然而正如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会”,它指出了“两个必然”作为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根本变革,也只能是在长期的曲折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此,无论是持怀疑或悲观失望的态度,还是抱急于求成或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违背历史运动客观逻辑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
3、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
   《宣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原理:(1)指出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它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3)无产阶级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它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三方面的内容,贯串《宣言》的全书。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打倒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完全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关于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原理和原则
   《宣言》第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所持的态度来阐明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则;共产党人要同国内外一切同盟者结成统一战。
5、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产阶级是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打破封建的生产关系,从而取得统治地位。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宣言》发表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已很尖锐,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以前被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又对准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正如《宣言》写道:“几十年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客观规律,无论对封建贵族,或是对资产阶级都一样起作用的。这就宣告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6、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
   这里讲的“劳动的价格”是指劳动力的价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平均起来总是和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相等的。什么是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呢?就是指社会上公认的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劳动的结晶。生产一件产品,一要花费工人的劳动,二要花费原材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的磨损等等,即凝结在物上的过去劳动。所谓社会生产费用就是这些劳动的总和。这些都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花费的生产费用要低于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因为资本家在产品上的花费,除了原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磨损外,还支付了工人的工资,而工资只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剩余部分作为利润被资本家装进自己的腰包。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是同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相等,也就是说同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相等。关于这个提法,是采用恩格斯早期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论点。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这个命题作了纠正。恩格斯在马克思所著《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第二节中“劳动的自然价格无非就是工资的最低额”这句话下面作的附注说:虽然工资实际上经常有接近最低额的趋势,但上述论点毕竟是不正确的。劳动力的报酬平均总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事实并不能改变它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纠正了上述论点,而且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劳动力的价格会愈来愈低于劳动力的价值。
7、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叙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过程时所讲的一句名言。对它不应只照字面上去了解,而应体会它的实质。恩格斯说过:“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取全部政治权力”。列宁也指出:“只有当每个工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员,都认识到他每天同个别老板和个别官吏进行小的斗争就是在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政府的时候,他们的斗争才是阶级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工人同业主的任何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斗争,那就错了。这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工人同资本家的斗争随着这个斗争逐渐成为阶级斗争而必然成为政治斗争。”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只有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地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种斗争才是政治斗争。至于阶级斗争的形式,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斗争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最基本最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政治斗争。机会主义者认为,既然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那么仅仅要求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也就是政治斗争,因而就不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显然,这是对这句名言的极大歪曲。
8、如何看待中间等级
中间等级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即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作为小私有者,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生存条件,反对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力图保持小生产的私有地位,把历史车轮拉向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受资本家的排挤和迫害,绝大多数贫困破产,不断转入无产阶级队伍里来。因此,他们有革命性,能够参加革命,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工人阶级必须在中间等级中,特别是在农民中争取同盟者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拒绝中间等级于革命之外。马克思在总结一八四八年法国革命的经验时,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才能取得胜利的结论。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进程把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又指出,当无产阶级和农民实行联盟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后来,拉萨尔派粗暴地歪曲《宣言》,完全否定了中间等级的革命性,说什么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在哥达纲领中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给予彻底驳斥。
9、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这里说的“过去”,指的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表现为资本。“现在”指的是活的劳动力即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因为占有了工人过去的劳动所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料,便取得了支配工人现在劳动的手段。工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在这里,工人即现在的活的劳动力,成了增殖那个已经积累的劳动即资本的手段。所以说,过去的已经积累的劳动,支配着现在的活的劳动力,简言之,资本支配工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不再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不再为资本的增殖而劳动,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而劳动。过去的已经积累的劳动即生产资料,由工人所支配,成了扩大生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即现在支配过去。
10、工人没有祖国
   这句话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共同的,他们解放的条件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强调国际团结的重要性。“工人没有祖国”,在当时是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压迫,这样的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所以工人没有祖国。“祖国”是一个历史范畴,要用阶级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祖国,在这样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争得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政治统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领导阶级。这就是“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无产阶级只有在民族范围内才能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斗争的直接舞台,是在本国和本民族内进行的,所以它“暂时还是民族的”。(2)当无产阶级在本国取得了革命胜利,工人就有了真正的祖国,保卫无产阶级国家,就成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神圣职责。(3)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当在争取民族解放,求得国家独立的战斗中,英勇地保卫祖国,反对外来国家的侵略和压迫。
1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里所说的“联合体”,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区别于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一直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国家。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人类将成为能够驾驭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能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不象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不顾他人和社会;恰恰相反,它不仅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起到彼此鼓励和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2、如何理解自由人或自由人联合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否定“物的占有制”的未来趋势是“自由人联合体”的个人占有,即社会个人的占有。这种社会个人占有既区别于国家占有,也不同于部落的个人占有,而是公共所有和“自由人联合体”占有的统一。所谓的“公共所有”即国家或社区的福利设施对国家或社区成员而言只具有使用权,而不具有转让权。所谓的“自由人联合体的占有”是指,社会化的个人自由(自主决策)参与的利益联合体的占有。个人对这个共同体而言,不仅具有占有权,而且还具有剩余支配权,并且可以自主交换。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社会个人占有制,实际上是个人财产联合成为“直接社会财产”。 >第四,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还表明,生产关系所有制的要求作为生产力活动的内生变量,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将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其所有制的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生产力的水平,建立不同的资本归属关系下的资本管理制度。而且,股份制作为扬弃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过渡点”,也有可能成为不发达社会主义选择适应不同生产力需要的财产所有制的管理形式,而不只是选择单一化的国家资本的所有制形式。中共十五大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则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马克思制度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造性的理解和应用——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是对古代的混合所有制否定之否定的结果。
共产主义的四个基本定义:1)第一个定义描述了“一个历史的变革过程”,并且与“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有关;2)第二个定义确立了“产品的分配原则”,并阐述了“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的原则”;3)第三个属于“权力分配”,并且提出“生产者的自我管理”,也就是说“自由和联合的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4)最后,第四个定义提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