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垃圾分类严格,德国民居标准配置是:两个棕色小垃圾桶、两个蓝色大垃圾桶用来存放可回收垃圾,边上是半人高的小库房,打开铁门,里面是专门存放不可回收生活垃圾的垃圾桶,封闭起来以隔绝异味。绿色桶装厨余和生物垃圾,蓝色桶装废纸,其余可回收垃圾还有两个去处:普通的玻璃酒瓶和玻璃罐头瓶等,要找到本社区的玻璃收集箱,按白、棕、绿色分别投入不同入口;其余的轻质包装,则要用上“黄口袋”。 “黄口袋”是一种黄色的大塑料袋,免费分发,可以在超市、邮局、药房等柜台顺手领上一卷,所有的塑料、金属或是复合包装,比如用完的沐浴露瓶子、餐肉罐头、薯片袋、酸奶杯、牛奶盒,都往这里放。装满以后扎好口袋,政府负责免费上门回收。 回收是如何操作的呢? 答案是靠垃圾日历。这是地方政府每年底分发到每家每户的本地垃圾清理指南,注明了下一年内本地各个地块各种垃圾的清理日期。每到指定日期,住户有义务把相应的垃圾桶推到门口人行道上,方便垃圾清运工作。 清理“黄口袋”的频率一般是每两周一次,一旦错过,只能再等两周,这样就会弄得家里废弃包装泛滥。所以人们拿到垃圾日历,就会马上用黄色记号笔在挂历上标出一年里收“黄口袋”的日期,诚惶诚恐,认真执行。 轮到本街道收“黄口袋”的这一天,如果有不明就里的外人路过,大概会惊讶于德国人居然如此不讲秩序:整条街的人行道上,横七竖八丢着鼓鼓囊囊装满杂物的塑料袋,有靠在篱笆上的,也有角落里堆成小山的。等垃圾车慢慢开过,街道才又恢复了整洁。 这些垃圾被运往专门的垃圾分类厂,按材质分类。 “黄口袋”助力于德国绿色循环经济,经由这一制度,德国白铁皮回收率92%,铝回收率60%,塑料回收率42%。 1991年,德国通过的《包装法规》解释了“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指出使用包装物的厂商应对包装物垃圾的产生承担责任,因此也有义务把这些垃圾回收再利用。一些厂商联合成立了绿点公司负责回收利用,它们在自己商品的包装上使用统一的绿点标志,带有这一标志的包装物可装进统一制作发放的黄色塑料袋,由绿点公司回收再利用,其费用由厂商承担——当然也有一部分费用打进了商品价格里。 这一系统经过几年磨合,迅速发展起来,到上世纪末,德国已经建设起一整套堪称全球模范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基础设施,而“黄口袋”也深入人心。 “黄口袋”的清运是免费的,玻璃瓶也可以随便扔,但其他垃圾的清运要收取不菲的费用。2015年达姆施塔特的收费标准,以每户拥有的不可回收垃圾桶的大小为标准,最小的50升桶的年费96欧元,最大的240升桶的年费460.8欧元。这个费用包括一年清运12次不可回收垃圾、26次生物垃圾和13次废纸的服务。如果需要增加清运次数,每次加收8欧元到38欧元不等。不可回收垃圾扔得越多,付的钱就越多。垃圾日历上明确写着,这是为了鼓励居民们多进行分类,少产生垃圾。 塑料包装头上常常顶着“环保”的压力,不少人认为塑料包装是“白色污染”,其实,如果做好回收工作,塑料包装反而是非常环保的包装方式。从本文作者在德国的切身体会来看,要使垃圾分类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不能只靠政府提供好的条件,民众拥有好的意愿,适当使用一些经济手段还是需要的。
|
|
来自: 昵称2283586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