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不”到“十不”
市文明办日前宣布,上海将推出文明居住“十不”行为规范,并在全市开展相关宣教践行活动。
“违法建筑不搭建、公用缴费不拖欠、身居高处不抛物、生活垃圾不乱丢……”十个“不”,说的都是城市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止,针对的则是这些年困扰很多人的文明顽疾。由此,人们很容易想起20年前的“七不规范”——同样是着眼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这样的“小节”,当时以全市之力推行的“七不”既切中时弊,又朗朗上口,慢慢在整个社会“化”出一股文明之风。
个人生活中的“小节”,是否必要上升到全市高度?20年前的“七不”,就回应过这样的质疑。事实证明,无论“七不”还是“十不”,它们所指向的“人的文明素养”,正是上海新时期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衡量城市软实力的标尺。
上海已经过了主要靠硬件“拉升”文明水准的年代,城市文明终究要落脚于“人的文明”。“人的问题”往往落脚于最细最实处,比如“十不”针对的社区生活——社区是一个人同社会发生关联的起点,每一个人在社区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汇集起来,正是社会文明素养的缩影。就其中的陋习对症下药,解决的看似是小事,却最能换来“积小胜为大胜”的底气。
而今天的社会环境,又不同于“七不”当年,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文明考题必须有新的解题法。我们看到,“十不”不只是十条口号,它们更将带来一种新的“格局”:与征信平台挂钩、与社区治理联动、也与社会文化相关;从中,我们也能窥见这座城市的法治水平、治理能力和人文内涵。而这,恰是“十不”背后更令人期许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