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悬坠钓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怡吾 2015-04-13
       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在初期刚接触这种钓法时,很容易在对灵钝认识上、钓组搭配上和饵料物理状态上产生错误认识。回顾本人习练悬坠钓的经历,也曾经走过一些弯路,将这些东西总结出来,或许可以对一些钓友有所帮助。 
  一、对灵钝认识上的误区 


   (一)什么是钝?什么是灵? 

  要弄清这两个概念,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就是不灵不钝状态。那么线组处于什么状态是不灵不钝呢? 

  从传统意义上讲,很多人会将调目等于钓目时的状态称做不灵不钝。钓目小于调目为钓灵,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减少或调目的逐渐增加,线组的状态趋向于更灵敏;而当钓目大于调目时,将这种状态称做钓钝,并随着钓目的逐渐加大或调目的逐渐减小,线组的状态趋向更加迟钝。 

  但如果在调标桶中使用不同大小的鱼钩,使用重量不同的鱼饵进行实验,观察调目同钓目相等时所谓的不灵不钝的钩饵状态时,我们会发现,使用不同重量的鱼钩或鱼饵,水下钩饵呈现的状态是不同的,当单钩的重量大于单饵重量时,钩饵在水下的状态呈现一钩饵落底一钩饵离底现象,而当单饵重量大于单钩的重量时,长子线的钩饵拖底短子线的钩饵也能触底,只有当单钩重同单饵重量相等时,钩饵在水下才会呈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轻触底的状态。因此如果将调目同钓目相等时的状态定义为不灵不钝状态,很显然,这种定义会使不灵不钝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钩落底一钩离底、一钩落底一钩轻触底、双钩到底等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这说明这种定义法是错误的,正确意义上的不灵不钝状态应该是指池底承担一半钩饵重量,线组的上浮力承担另一半钩饵重量,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是下钩饵完全落底,上钩饵轻擦底的状态,此时,下钩饵的重量完全由池底承担,上钩饵的重量完全由钓组的上浮力承担。 

  那么,我们如何将线组调整到这种状态?在对钩、饵进行称重的基础上,要找到这种不灵不钝状态时浮标所对应的目数,我们可以用钓目等于调目减去单饵可以压下的目数加上单钩可以压下的目数这样的公式来进行计算。比如单钩重1目,单饵重3目,空钩半水的调目为4目,这时不灵不钝状态时的钓目=4-3+1=2目;单钩重3目,单饵重也是3目,不灵不钝状态时的钓目=4-3+3=4目;单钩重3目,单饵重1目,不灵不钝状态的钓目=4-1+3=6目。只要我们确定好了调目,并知道了钩重、饵重,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将线组调整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轻触底的不灵不钝状态。 

  由不灵不钝状态开始逐渐减少调目或增加钓目,上钩饵也逐渐完全落底,是为钓钝,钝的极限是钓目等于半水去掉双钩时的浮标目数,超过这个位置继续减少调目或增加钓目,双子线都开始弯曲直至铅坠触底,这属于钓极钝的钓法;由不灵不钝状态开始逐渐减小钓目增加调目,上钩饵逐渐完全离底下钩饵由卧底变为触底,是为钓灵,灵的极限是下钩饵轻擦底,超过这个极限继续减少钓目或增加调目,线组由钓底变为钓浮。 

  (二)调目对调整线组的灵钝真的没有作用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调目的高低对线组的灵钝影响作用不大,因此持这一观点的人只要第一次确定了调目后,以后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不更换浮标,很少再重新修剪铅皮调整调目,他们针对不同的鱼情,只采用上下调整钓目的方法来解决。这种观点是否是一个误区?仍然利用上面的公式进行分析:单钩重1目,单饵重3目,空钩半水的调目为4目,这时不灵不钝状态时的钓目=4-3+1=2目。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当饵重明显大于钩重时(小钩上大饵),只有通过较大的调目和钓目的差才能使钩饵呈现不灵不钝的状态。我们进一步改变一下实验的数据:设单饵重5目,单钩重1目,调目仍定为4目,套用不灵不钝状态的公式:钓目=调目(4目)-单饵重(5目)+单钩重(1目)=0,也就是说在不改变调目(4目)的基础上,即使将钓目设定在平水状态(0目),线组也只能达到下钩饵落底上钩饵轻擦底的不灵不钝状态,要想继续增加线组的灵敏度实现钓灵敏,在钓目不可能再调整的情况下,如果不增大调目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足以说明调目的设定对线组的灵钝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调目是确定线组灵钝和线组灵钝调整区间的基础。 

  (三)钓目高于调目时线组就一定迟钝吗? 

  很多对悬坠钓灵钝理论理解不深的钓友会认为只要钓目高于调目,双钩饵就可能已经到底,线组就会过于迟钝,因此,在调整浮标时不够大胆,这也是一个误区。让我们继续套用上面的公式进行分析:设单饵重为1目,单钩重为5目,调目为4目,套用公式:钓目=调目(4目)-单饵重(1目)+单钩重(5目)=8目,这说明当饵重(1目)明显小于钩重(5目)时(即大钩上小饵),虽然钓目(8目)大于调目(4目),调目和钓目的差是负数,线组却有可能刚处于不灵不钝状态,此时线组的状态并不迟钝。即使继续增加钓目,只要钓目不大于半水去掉双钩时的浮标目数,至少可以保证上子线在水下是绷直状态,线组仍然有相当高的灵敏度。 

  由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1)垂钓前对钩饵进行称重非常必要;(2)当垂钓过程中更换了使用的鱼钩型号或饵料的比重、大小、上饵手法后,原来中鱼率很高的调钓目数有可能不再正确,应该做相应的调整;(3)必须根据钩、饵的重量关系设定初始调目;(4)钓目的设定也要充分考虑钩、饵的重量,特别是在垂钓过程中调整钓目时,不要被钓目应该小于调目的框框所束缚,不要被过高的钓目所吓倒,当中鱼率不高时,可以按照每次一个太空豆长的幅度大胆增加钓目,一切以线组有稳定的中鱼率为标准。 

  二、在钓组搭配上的误区 

  (一)竿线不匹配的误区 

  随着国内竞技钓鱼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专业钓手适应速钓比赛的需要,鱼竿的发展出现了调性越来越硬的趋势,纵观渔具市场,硬调、超硬、极硬、战斗竿等相继亮相并风靡大小赛场。但是,为了对付反复钓放的猾口鱼,在钓线的使用上却呈现出越来越细的倾向。硬竿细线的矛盾对于高手来说影响并不大,他们可以根据鱼情很好的搭配竿线组合,并利用熟练的控竿手法做到既提高速度又不断线,但对于大多数技术不十分熟练的钓友来说,无论是比赛还是休闲钓,都追求小钩细线配硬调竿,其结果只能是断线连连!其实,大多数钓友可以施展的空间主要是野塘休闲钓,野钓的对象鱼主要是生口鱼,而且上鱼速度一般不太快,钓线稍微粗一点没有很大影响,钓竿也完全没有必要一味按照能够飞多大鱼的标准而选择调性很硬的钓竿,根据鱼体大小、吃口大小和上鱼速度等因素搭配竿线才是正确的。 

  (二)子线号数一定要小于主线号数的误区 

  多数情况下,考虑到保护主线和主线上其他钓组元件的原因,子线的号数小于主线号数是没有错的。但有些人被这一线组搭配方式所束缚,将其视为不可突破的屏障就是走进了误区。浮钓快鱼时,为了使子线和主线达到同一个摆辐,降低钩饵到位的时间,使浮标尽快体现鱼讯,同时考虑到子线在取鱼时反复同脱钩器摩擦更容易受伤,子线同主线同号甚至子线大于主线号数的“倒拉牛”配置是经常采用的方式。现在很多钓友喜欢使用矶竿悬坠钓的方式在水库攻大鱼,采用主线子线同号的方式,主线虽然细了些,但只要鱼线轮泄力调整得当,鱼线轮容量有限的线槽能够容纳更多的主线,这对于遛鱼是非常有利的。 

  三、饵料状态的误区 

  很多采用悬坠钓法的钓友最初接受的是传统钓法,由传统钓法的先打窝然后挂面食、虫饵的用饵观念过渡到接受采用雾化饵边诱边钓的诱钓同一的理念,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但一部分人不论钓法不顾鱼情不分场合一味的强调雾化,将饵料的雾化程度快慢等同于饵料状态的好坏就是走进了误区。饵料的状态包括饵料的软硬、比重、雾化溶散程度、附钩性等多个方面,所谓饵料的状态好应该是饵料的上述指标符合当时的鱼情要求。在初期的诱鱼阶段,适当提高饵料的雾化程度,有利于饵料味道的扩散和迅速形成立体雾化区,钓浮时采用比重较轻、雾化较快的饵料造成适当的纵向、横向雾化区既有利于将鱼从下层引上来又可以使鱼稳定在一定的泳层,在杂鱼不多的水域适当的雾化可以提高垂钓的效果。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诱鱼时过度雾化造成的诱鱼过多,浮钓时雾化较快形成的诱鱼过高以及乱层,杂鱼多的水域雾化饵不但没有引来对象鱼却招来大量小杂鱼,饵料过度雾化造成的附钩性不足,其结果都是线组入水后浮标信号很多却逮不住几个真口,而这种情况下将饵稍微打粘一些,使饵料雾化速度降低,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是我个人在刚开始练习悬坠钓法时曾经步入的几个误区。悬坠钓法是一个精细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某些观念既有积极成分也容易将人引入歧途。凡事掌握一个度,要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练习悬坠钓法同样不能背离这一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