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风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子晓_18 2015-04-13

13.风从哪里来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界中风形成的原因。

难点:自行设计并实施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播放一段有关风的视频) 你在这段视频中看到了哪一种自然现象?(板书:)(学生回答:风。)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知道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风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那就把它们拿出来,小组同学之间分享一下好吗?(小组同学交流资料)

教师提问:关于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自由提问问题,对于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要及时予以鼓励。)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嗯,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一个一个的为什么我们都想弄明白。让我们从最基本的问题着手,先研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它从哪里来的?(板书课题:风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风的奥秘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一)通过自己制造风,探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

(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让周围的同学感觉是否有风?)

启发探究: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制造出风的吗?

(找学生示范。)

看他在干什么?

(学生回答:用书扇。)

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回答:空气流动。)

师生谈话:嗯,扇形成了空气的流动。

师生总结:风的形成是由于空气流动。(板书:空气流动)

师生谈话: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出了风,这种人为制造的风我们称为人造风。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人造风?

(学生说常见人造风的同时,教师展示有关课件图片)

师生总结:这些人造风都是借助于人的力量或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而形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究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风形成的原因。并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课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二)猜想自然界中的风形成的原因

师生谈话: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风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空气流动,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自然界中的风又是靠什么力量来推动空气流动形成的呢?

(学生大胆猜测,教师鼓励说明理由。)

师生谈话:猜想是发现的前奏,同学们提出了几种猜想,其中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火炉情境图,为什么进风口处有风?与炉内和炉外的温度差异有没有关系?)

(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猜测出温差)(板书: 温差)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最后通过一定的事实依据,确定最可能的猜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师生谈话:既然我们猜测温差是推动自然界中的空气流动,那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学生回答:实验)

师生谈话:让我们仿照课本情境图炉灶生火的原理,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认真观察实验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可以用来干什么?可乐瓶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用什么模拟炉灶,用什么模拟炉火,怎样检验灶口是否有风?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难度较大,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启发,把火炉作为原型,让学生建立一种与之相似的模型,再在模型上进行实验研究。】

师生谈话: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

(各小组依次汇报设计方案。学生汇报时,教师示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置一些困难让学生解决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商讨下,确定正确的可行方案。

实验过程:

1)在瓶子的瓶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纸条。

2)点燃蜡烛,将可乐瓶罩住蜡烛。

3)点燃香,将香冒烟处置于离可乐瓶圆孔底部约1厘米处。

4)注意观察瓶口处纸条的变化,以及香的烟到哪里去了?

2.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实验方案设计的全面、具体。 在大家开始实验之前,先来看看老师的几个小要求吧。                                                                                          

温馨提示:

1)实验时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注意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2)组长合理分工,组员合作,有秩序的完成实验。

3)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认真填写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成后共同得出结论。

4)试验结束后,整理好实验材料。把实验材料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5)实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轻轻告诉老师或同学。

师生谈话:下面就请各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吧。

(小组开始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记录单

一、我的猜想

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与              有关。

二、实验现象及分析

点燃蜡烛后,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瓶内与瓶外的温度有什么差异?           

瓶口处的纸条,有什么现象?            这说明什么?             

香的烟到那里去了?           

瓶口的风是怎么来的?              

三、实验结论

实验说明,风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实验验证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但是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过于兴奋,而出现思维混乱的状况,所以我制定了这个以提问问题为形式的实验记录单,而不是简单的空白实验记录表格。这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从实验过程中,查找有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与交流实验结果

师生谈话: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探究的特别起劲,很多同学意犹未尽,还沉浸在实验探究的乐趣中。现在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不同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单并介绍实验发现。)

师生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之前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

(学生肯定。)

4.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生谈话:由此可以知道自然界中风的形成与温差有关.那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说说,自然界中的温差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太阳光照射)

(学生简单回答:太阳光照射程度和时间长短不同形成的。)

师生谈话:刚才我们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同学们也有了很多的发现,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同学的实验情况,将得到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并结合已掌握的信息,总结自然界中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总结汇报。学生汇报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补充。)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上各个地方接受太阳光照射程度和时间长短不同,使各地区之间温度存在差异.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的发现进行比较,进而重组自己的信息体系,实现相互认同、相互接纳。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肯定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学习态度。】

(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你知道海陆风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在地球上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月球上有没有风呢?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风的奥秘。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是给学生一个继续思考的空间,也是对课堂结果的检测,同时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可以将自己想知道但还不明白的问题,通过自主活动自己解决。

四、师生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风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疑问没有找到答案,自然界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老师搜集了一句科学家的名言,现推荐给大家。

(课件展示名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师:探索无止境,只要同学们在课后能继续秉承课堂上的好学好问精神,对科学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老师相信,科学的大门就会被你打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知识与生活又一次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也更好的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的”科学理念。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力求对教材内容有更深更广的理解,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的方法与理念,学习方法上通过让学生先假设猜想,然后再亲自做实验来加以验证的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在做分组实验时,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往往耗时较多,时间上不大好把握,这样就要求把每组的学生科学合理分工,老师及时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我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比如在月亮上、太阳上有没有风等,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探究的兴趣。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根据教案与课件,灵活把握,时间上尽量略快一点,可以避免拖堂。因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发现更多的问题,解决更多的疑问,我设计的这个课件的内容比较丰富,扩得很广,挖得也较深,不容易进行完。当时听课老师说,课堂知识容量太丰富了,分组实验耗时较多,有点拖堂。

【板书设计】

13.风从哪里来

 

              太阳光照射 → 温差 → 空气流动 → 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