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奂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06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2015-04-13 | 阅:  转:  |  分享 
  
2.铁的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吸收量约1mg/日。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
有关食物中的植酸、草酸、磷酸等可与铁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阻止铁的吸收。●吸收机制主
动吸收转铁蛋白3.钙的吸收●部位小肠各部位,尤其十二指肠。●状态
可溶性钙(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离子状态的钙最易被吸收。●影响因素①维生素D、脂肪
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如硫酸钙、磷酸钙、草酸钙等,钙则不能被吸收;
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机制主动转运过程(五)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
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脂溶性维生
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一)内在神经系统(intrinsicnervoussystem)肠内神经丛
壁内神经丛一、消化道的神经支配黏膜下N丛肌间N丛第七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二)外来神经(extrinsic
nervoussystem)副交感N:兴奋为主交感N:抑制为主2.自主神经1.躯体神经支配口腔、食道上端
和肛门外括约肌二、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在胃肠道黏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
为胃肠激素(ga
strointestinalhormone)(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1.分布分散,数量巨大2.多呈锥形3.分为
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4.有摄取胺前体、脱羧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APUD细胞?
??????脑-肠肽的概念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br
ain-gutpeptide)(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细胞名称分泌产物分泌部位A细胞胰高血糖素胰岛
B细胞胰岛素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胰岛胃小肠结肠G细胞促胃液素胃窦十二指肠I细胞胆囊收缩素小肠上部K细
胞抑胃肽小肠上部Mo细胞胃动素小肠N细胞神经降压素回肠PP细胞胰多肽胰岛胰腺胃小肠大肠S细胞促胰
液素小肠上部四种消化道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三)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
抑胃肽促胰岛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如促胃液素能刺激胃泌酸部位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不同胃肠激素作用不同课后自测关于消化道平滑肌BER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基本电节律是节律性的去极化波B.基本电节律又称慢波C.胃肠道各个部位的基本慢节律频率相同
D.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E.它的波幅变化在5~15mV之间课后自测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
的主要离子基础是A.K+内流B.Na+内流C
.Ca2+内流D.Ca2+与K+内流E.Na+与K+内流课后自测下列因
素中,哪一种可促进胃排空?A.促胃液素B.肠-胃反射C.促胰液素
D.抑胃肽E.缩胆囊素课后自测维生素B12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下列哪
种情况不会引起其缺乏?A.慢性胃炎引起的胃酸缺乏B.胃壁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C.外科切
除空肠D.外科切除回肠E.胃全切除课后自测胃酸的生理作用不
包括:A.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作用提供一个酸性环境B.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C.促进胰液、胆汁分泌D.促进铁和钙的吸收E.促进维生素B12吸收课后自测下列
消化液中哪种不含有消化酶?A.唾液B.胃液
C.胆汁D.小肠液E.胰液课后自测胃排空速度的调节因素
中不包括A.胃内容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浓度B.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C.十二指肠的扩张刺激
D.十二指肠内容物的渗透压E.进入十二指肠的酸性食糜课后自测关于胃运动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
误的A.胃的尾区有明显的收缩活动B.蠕动对胃内容物有混合作用C.胃尾区的蠕动不受胃平滑肌的慢波
控制D.胃运动起源于胃中部E.胃窦部蠕动波明显加强,能使食糜排至小肠课后自测引起secretin释
放作用最强的物质是()A.蛋白质分解产物B.葡萄糖C.HCl
D.脂酸钠E.淀粉课后自测胆汁中与脂肪消化密切相关的是()A.胆固
醇B.胆汁酸C.胆色素D.胆盐E.脂肪酸课后自测关于胃肠
激素的分泌,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空肠的G细胞分泌cholecystokininB.十二指肠和空肠的I
细胞分泌secretinC.十二指肠的S细胞分泌gastrinD.胃、十二指肠的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E.胰PP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课后自测问答题胃大部分切除后可能出现贫血症状,为什么?科
学史话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掀起对胃和十二指肠病认识的革命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遍布世
界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它们的发生一向被认为是攻击因子如胃酸和胃蛋白酶与胃黏膜保护机制之间的不平衡所致。在日常生活中,应激、食物
、吸烟、饮料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增加,被认为是引起大多数溃疡的原因。1982年4月,马歇尔(BarryJ.M
arshall)和瓦伦(J.RobinWarren)偶然从一位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切片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近年
来的研究已明确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并与胃癌也有关联,从而把治疗溃疡疾病的战略由制酸转变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现在已有人提出:“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则无溃疡”。这真是一次革命性变化。马歇尔的星星之火,已形成了燎原之势!有鉴于此,马歇尔和瓦伦
两位科学家荣获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理与临床胃黏膜屏障破坏与应激性溃疡胃黏膜屏障的破坏是
形成应激性溃疡的重要机制。导致胃黏膜屏障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1)胃黏膜血流改变,应激状态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儿茶酚胺
分泌增加,使胃黏膜血管痉挛,并可使黏膜下层动静脉短路,流经黏膜表面的血液减少。胃黏膜缺血可造成黏膜坏死,黏膜损害程度与缺血程度有很
大关系;(2)黏液与碳酸氢盐减少,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运动减弱,幽门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入胃。胆盐有抑制碳酸氢盐分泌作用,并
能溶解胃黏液,还间接抑制黏液合成;(3)前列腺素水平降低,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可刺激表层细胞cAMP升高,促进胃黏液和碳酸
氢盐的分泌,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上皮细胞更新。应激状态时,可导致前列腺素水平下降;(4)超氧离子的作用,应激状
态时机体可产生大量超氧离子,其可使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核酸合成减少,上皮细胞更新速率减慢,损伤胃黏膜;(5)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减慢
,应激因素可通过多种途径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减慢,削弱黏膜的屏障作用。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自身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
引起的化学性炎症,轻者有胰腺水肿,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重者胰腺发生坏死或出血,可出现休克和腹膜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急性胰
腺炎的病因很多,目前认为中心环节是胰腺消化酶经一系列激活过程,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导致胰腺细胞和间质水肿,脂肪坏死及出血。正常胰腺
能分泌十几种酶,其中以胰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弹性蛋白酶等为主。这些酶平时多以无活性的胰酶原颗粒的形式存在于腺泡细胞内,外裹一层
磷脂膜与胞浆隔绝。同时,胰腺还可以产生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如α1-抗胰蛋白酶、抗糜蛋白酶等,均可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这些均可避免胰腺
被自身消化。当胰腺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其自身消化的防卫作用被削弱,加之胰腺细胞受损,释放出溶酶体水解酶,此酶在细胞内与酶原颗粒接
触后激活胰酶,首先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形成胰蛋白酶,进一步激活磷脂酶A、弹性蛋白酶和胰激肽释放酶。磷脂酶A使卵磷脂变成具有细胞毒性的
溶血卵磷脂,引起胰腺坏死;弹性蛋白酶可使血管壁弹力纤维溶解,致胰血管受损、破裂、出血与坏死;胰激肽释放酶可使血中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
,使血管扩张,并增加血管通透性。消化酶与坏死组织液又可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管途径输送到全身,引起全身脏器损害,产生多种并发症和致死原
因。患者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均升高,血清脂肪酶也高于正常。①头期口腔机械、化学刺激●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
很高●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分泌机制●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促胃液素分泌特点②胃期●分泌量和酸度很高。
●胃蛋白酶量<头期。分泌机制●胃扩张引起的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N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食物的化学成分促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分泌特点③肠期分泌机制●机械、化学刺激两方面发挥作用,但以体液调
节为主。●体液调节因素:胃泌素、肠泌酸素分泌特点●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
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胃液胃泌素小肠I细胞头期胃
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N丛壁内N丛幽门部G细胞十二指肠G细胞Ⅴ、Ⅻ、Ⅸ、ⅩⅠ、Ⅱ、Ⅷ缩胆囊
素ⅩⅩ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二、胃的机械消化(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2.紧张性收缩(toniccontraction)
胃壁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作用: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3.容受性舒张(receptivere
laxation)进食时反射性引起胃壁平滑肌的舒张。迷走-迷走反射,传出纤维为抑制性。作用:增加胃容积
,贮存食物1.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消化期间歇性强力收缩作用:“清道夫”。4.蠕动蠕动波起自胃体中部,逐步
向幽门部推进。受慢波电位的控制。3次/分钟。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二)胃的排空(gast
ricemptying)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糖>蛋>脂10min2h2~3h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原动
力:胃的运动。影响因素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②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胃内食物机械扩张
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G.C促胃液
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紧张性↓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腺泡细胞分
泌消化酶腺泡构成胰腺外分泌部导管细胞分泌NaHCO3胰岛细胞分泌激素
一、胰液的分泌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1.水和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黏膜不受
胃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效率高、速
度快。(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嗅碱性液体,pH7.8~8.4,渗透压≈血浆。间歇性分泌,1~2L/d4
.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和辅脂酶
肠激酶、胃酸、组织液、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5.其他酶类羧基肽酶原(胰蛋白酶激活)水解多肽为氨基酸核糖核酸酶水解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脱氧核糖核酸酶水解脱
氧核糖核酸为单核苷酸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1)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
泌(肠腔中激活)。(2)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
●调节机制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①纯神经机制;②迷走-促胃液素机制)→胰腺→胰液分泌。●调节特点①迷走N对胰液分泌的
影响是酶多水盐少。②交感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促胃液素2.体液调节促胃液素②有协同作用:胰泌素与Ach、CCK与
胰泌素间。●调节特点①胰泌素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少水盐多,CCK和促胃液素则是酶多水盐少。●调节因素①胰泌素;②CC
K;③促胃液素;二、胆汁(一)胆汁的性质和特点肝胆汁:透明澄清,金黄色、pH7.4胆囊胆汁:颜色变深,pH
6.8。(二)胆汁的成分和作用1.胆盐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2.胆固醇胆固醇与胆
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胆固醇↑→胆结石。3.胆色素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唯一没有
消化酶的消化液作用: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
性复合物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三)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条件与非条件反射促胰液素CCK促胃液素胆盐3.调节特点(1)促胃液素的作用最强(2)胰泌
素促胆汁的水、HCO3-分泌↑而胆盐不↑。③促胃液素④胆盐胆盐胆固醇胆囊结肠门脉循环回肠末端
胆总管十二指肠脂滴微胶粒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黏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
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返回肝脏的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三、小肠液的分泌(一)小肠液的性
质和特点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特点:分泌量大(1~3L/日),持续分泌(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
.肠激酶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遭胃酸侵蚀。4
.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四、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2.分节运动(s
egmentationcontraction)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利消化:促进食
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推食糜:推进
肠腔内容物下行1.紧张性收缩4.移行性复合运动(MMC)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蠕动冲(三
)小肠运动的调节1.壁内N丛的作用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
引起平滑肌的蠕动。2.外来N的作用副交感N兴奋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抑制肠运动。
3.体液因素的作用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ACh、5-HT、P物质、促胃液素、
缩胆囊素、脑啡肽等。抑制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促胰液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等第六节吸收一、各部位吸收能力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
油、吗啡)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①面积:长5~6米+皱褶+
绒毛+微绒毛→200m2;②设备:酶多+转运工具+运输
途径;③时间:停留时间长,约3~8h;④动力: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二、几种主要营
养物质的吸收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能量来自钠泵)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淀粉酶双糖酶单糖(葡萄麦芽糖(一)糖的
吸收食物中的淀粉糖、半乳糖、果糖)。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的吸收管腔侧以
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内;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则由钠泵转
运至细胞间隙。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蛋白质的吸收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新生儿还可通过胞吞作用吸收多肽和蛋白质,故可
从母乳中吸收抗体,产生被动免疫。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氨基酸转运系
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三)脂肪的吸收机制被动混合微胶粒脂肪酸甘油一脂甘油三脂乳糜微粒途径:
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载脂胞吐(中、短链脂肪酸)血管淋巴管《生理学》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四)无机盐的
吸收1.钠和水的吸收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
Na+,95%~99%被主动吸收。水的吸收是被动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制作:向阳理论知识课后自测知识拓展本章要求掌握:1.消化道平滑肌
的生理特性2.消化道的神经支配3.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4.胃液、胰液、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5.胃的运动及其控制6.
小肠运动形式及其调节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digestivetract)消化腺(digestivegland)
第一节概述食物经消化后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digestion)吸收(absorp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的方式:化学性消
化(chemicaldigestion)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digestion)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
.兴奋性低2.伸展性大3.具有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5.对化学、温度和机械牵拉刺激敏感(一)一般生理特性(二)电
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RP较小(-60~-50mV)K+外流形成;与钠泵生电作用有关
(二)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平滑肌能够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
(slow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BER产生机制起源于纵行肌
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BER作用控制胃肠运动(蠕动的方向、节律、速度)的
起步电位慢波是胃肠运动的控制波3.动作电位在BER
的基础上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产生AP,引起平滑肌收缩。每个BER的AP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张越大。产生机
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二)电生理特性Restingpotential在慢波基础上产生AP,A
P数目决定肌肉收缩幅度,基本电节律控制收缩节律及收缩波传播方向。第二节口腔内消化一、唾液(saliva)(一)唾液的性质
和成分pH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
白、溶菌酶),无机物(Na+、k+、HCO3-、Cl-等)(二)唾液的作用1.消化作用
2.湿润口腔,溶解食物3.清洁免疫作用4.排泄功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睡眠疲劳失水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
分泌增加肌样上皮收缩血管扩张代谢增加NEⅦⅨ+-AChM受体β受体交感N(三)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腺Ca2+释放cAMP增高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粉碎、搅拌、混合(二)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一期
:口腔→咽部(随意动作)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食团上端食管兴奋性反应(环行肌
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下端食管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食管内的压力上段咽-食管连
接处(1~3cm)的高压区(6.67~10.7kPa)。作用防吸入空气入食管;
避免食管内食物入肺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1~3cm)的高压区
(内压比胃高0.67~1.33kPa)。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类似生理性括约
肌的作用,称为食管下括约肌一、胃的化学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外分泌腺???
内分泌细胞:G细胞、D细胞贲门腺泌酸腺幽门腺
(一)胃的分泌细胞?胃的分泌腺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
白酶原黏液颈细胞性质无色,pH0.9~1.5,体内pH最低的液体分泌量1.5~2.5L/d。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内因子和HCO3-等无机物。(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盐酸(hy
drochlorideacid,gastricacid)来源壁细胞分泌量基础排酸量正常人0~5mmo
l/h(空腹)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胺试验)最大酸排量与壁细胞数目的关系胃酸分泌机制质子
泵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酶适宜环境;盐酸的生理作用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③抑制和杀死细菌;④有助于小
肠对铁和钙的吸收;⑤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2.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来源主细胞作用胃酸胃蛋白酶→蛋白质肽类胃蛋白酶原pH2.03.黏液(mucus)和HCO3-①润滑:防止食物机械损伤②中和胃酸:HCO3-+H+→H2CO3③降低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来源黏液由贲门腺、幽门腺细胞和泌酸区黏液颈细胞分泌;HCO3-由非泌酸细胞分泌。成分黏液为糖蛋白,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作用胃黏液-HCO3-屏障(mucusbicarbonatebarrier)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屏障细胞保护细胞更新速度快血流丰富紧密连接图:胃黏膜屏障模式图4.内因子(intrinsicfactor)来源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临床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1.胃液分泌的兴奋性调节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三)胃液分泌的调节(2)盐酸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1)生长抑素(somatostatin):14肽,D细胞(3)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黏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4)高渗溶液①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②“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5)其他恶劣的情绪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奥美拉唑等质子泵3.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头期胃期肠期假饲实验示意图
献花(0)
+1
(本文系美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