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宝 当前,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和过大的发稿量,使编辑人员虚化了审读工作,这是图书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出版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三审制变成了两审制,甚至变成了一审制。其中,复审被虚化得最厉害。当责编是有经验的编辑时,初审、复审往往就由一个人完成了。而总署制定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要求"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相对来说,复审所审书稿的种类更集中、专业,复审人往往是编辑室主任或资深编辑,是本学科、本专业的通家,常常比终审人更熟悉本学科的书稿,更能对本学科书稿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做出准确、全面的评价。另外,复审人一般比终审人更熟悉本编辑室的图书品种结构,更有利于从读者需要、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考察书稿,从而优化图书品种,坚持本社的出书特色。 复审承上启下,既要核查初审情况,又要为终审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既是初审的完善和升华,又在一定意义上为终审把关,其地位十分关键。因此,对加强复审提出以下建议: 一、复审一定要通读全部书稿。本来这是对复审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做到。不通读书稿,就无法发现初审的知识缺陷、差错和疏漏的问题,就谈不上判断初审对书稿的评价是否全面、确切,也无法明确提出复审自己的处理意见,为终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复审最好先审读书稿,再看初审意见。如果先入为主跟着初审跑,就很难再对初审深化和升华。 三、复审要与初审和终审明确职责。复审是中间环节,与初审和终审有许多的连接及交叉,三者须明确职责,层层把关,以减少互相推诿的麻烦。 四、复审要坚持反馈与协商。复审要加强与初审和终审的沟通、协商,及时反馈审读意见,促进双向和多向交流,集思广益,避免失误。 五、复审一定要有个人见解。意见忌空泛、抽象、套话,最好按照"总体性意见-局部性意见-个别问题"的顺序,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在加强复审、落实三审制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执行三审制过程中出版周期较长,不利于图书市场竞争;丛书等过大的发稿量,又使复审陷于文海之中而不能自拔。由此可见,复审作为三审制的关键环节,从科学管理上、从实际操作上,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应该鼓励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去探讨复审的新路子,从而更好地加强和落实三审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