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过清明烟雨细,纵有远情难写寄”。连日来,在拉萨烈士陵园内,人潮涌动,鲜花和洁白的哈达,寄托着浓浓哀思。烈士陵园内安葬着为和平解放西藏、修筑川藏和青藏公路、中印自卫反击战、平息拉萨骚乱及为西藏发展与建设英勇献身的830多名烈士。广大干部群众,在追思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缅怀中传承“老西藏精神”。 祭扫英雄,缅怀先烈舍生忘死的壮举、为国为民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未来,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明节过后,对英雄的缅怀,应该穿越时空,贯穿我们人生的时时刻刻。 列宁说过:“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该忘记解放百万农奴的英雄们:他们穿过高原的生死,翻越14座雪峰,谱写了我军继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的雪域壮歌。在解放西藏的战斗和修筑康(川)藏公路的艰难岁月里,有3000多名英烈为国捐躯;另有600多名汽车兵,在与雪山、悬崖、塌方、泥石流、地震的搏斗中,与车同殒。 《左传》有曰:“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以身许国的英雄,是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家国情怀发挥到极点的人。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群体,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我们不该忘记,进藏时年仅36岁的18军军长张国华,在西藏工作了16年,1972年2月20日,突然一头栽倒在工作岗位上,他那颗在高原损伤了的心脏,从此再没能跳动。 18军政治委员谭冠山,入藏时的豪言音犹在耳:“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为了解放西藏,愿献出一切,甚至骨头埋在雪山上。”这位言出必行的老将军,最终瘗骨拉萨“八一”农场,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不管是硝烟中的进击,还是雪域高原的坚守,每一次缅怀都是与英雄穿越时空的对话,都是在丰饶的历史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20年来,孔繁森、任国庆、张宇……一批批援藏干部用他们的大爱为西藏各族群众谋幸福,他们青发而来,白发而去,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西藏。而他们留下的是与西藏人民的鱼水之情。 在世界屋脊,先烈们用生命攀上了一个个常人无法企及的海拔高度。缅怀,超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海拔高度,更是重温英雄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任国庆,作为全国第一批援藏干部,扎根西藏山南21年,7665个日日夜夜,为西藏广播电视事业奉献了一生。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1979年,刚到西藏工作的孔繁森就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并以此铭志。1992年底,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为了阿里人民,孔繁森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012年8月,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张宇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他眷恋的雪域高原,年仅44岁。他们是援藏干部的楷模,是领导干部的楷模。 缅怀与追思,是为了传承英雄的精神遗产。我们坚信,英雄们用生命谱写的壮歌凝聚的强大正能量,一定能砥砺我们为同心共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责任编辑:张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