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2年,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诗仙李白纵情豪饮后,捉月溺水而逝。 李白去世后第九十九年的初春,浙江文人沈光途经济宁,想寻李白常去饮酒的贺兰氏酒楼。牧童指点道:那座最高的小楼就是。沈光登斯楼,追想李白豪饮风范,禁不住情思绵绵,题下“太白酒楼”四字篆书匾额,并写下《李翰林酒楼记》,以述仰慕之情。从此,贺兰氏酒楼更名为“太白酒楼”,名扬天下。 李白公元736年携家人由湖北移居济宁,一住便是23年。李白长期寓居济宁,对济宁尤其对他常饮酒赋诗、会朋别友的贺兰氏酒楼,更是感情至深。天宝八年,他漫游金陵时,曾在《寄东鲁二稚子》一诗中忆念这楼和楼前的亲人:“南飞吹归心,飞坠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姐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贺兰氏酒楼自沈光更名后,到金代仍可登楼骋目。至明洪武二十四年,济宁改建砖石城墙时,将酒楼移至南城墙现址。1948年,酒楼毁于战火。1952年,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酒楼得以复原。 现如今,这里只称“太白楼”,但依然保留着酒楼的影子。在高高的台基上,凌空飞檐,歇山式结构,上下两层皆环以明廊朱栏,可供人顾览四面风光。二楼室内正门上方,巨型石匾上题有“诗酒英豪”四个大字,石匾下嵌有明万历年间石刻的李白等人的画像。画中李白头戴帻巾,着长袍,青须微拂,风流潇洒,栩栩如生。陈列柜中还展出“天宝元年李白醉书”的《清平调三首》卷轴等文物。历代游人怀古寄情的诗文镶嵌四面墙壁之上。 纪念李白的建筑物中,还有安徽采石矶的谪仙楼,歙县练江南岸的太白楼,四川江油的李白祠。李白世称“诗仙酒圣”,有“斗酒诗百篇”之誉。而以酒楼命名的建筑唯济宁一个。清朝著名诗人王士禛在《雨中登太白楼》中写道:“开元陈迹去悠悠,犹有城南旧酒楼。吴语曾呼狂太白,洛阳何必董糟丘。龟凫缥缈当窗出,汶泗苍茫绕槛流。眼底无人具宾主,任城烟雨可怜秋。” 开元陈迹的贺兰氏酒楼,虽已去悠悠;城南的太白酒楼,却贯接着古今的风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