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主观题解题技巧

 昵称21189171 2015-04-13

一、文言文

(一)提高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的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不在鉴赏,所以读懂是基本要求,题目设置也只是考核我们是否读懂。

1.背诵课文,增强语感。(大声读书,既可调节大脑,锻炼自信,也可以有效提高语言类学习。要求背诵篇目要边读边写。)

2.由易而难(从初中课文到高中课文,从课内到课外,参考书目《史记》或《古文观止》,既可训练文言文,又可增加作文材料积累),训练自己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史记》、《孟子》为难度标准。

3.熟悉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常见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按照提供的分册总结材料中重点内容进行复习。)

4.在实践中学,熟能生巧,多做一点练习。

基本知识点——习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具体答题方法

1.代入法解决词义辨析题。把后面的意思代入原句,看句子是否通顺,前后文是否衔接得上。

2.词义辨析全凭知识积累,一半涉及课本中学过的句子。

3.人物分析题,要注意题干“体现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注意答案事件涉及人物是否偷换?

4.分析概括题其实就是翻译原句,差错往往是具体词语的翻译不对。

5.翻译题:说到底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现在正常的表达。

先整句理解,字字落实,把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把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对于句子读起来拗口的,好像漏了什么的,要倒回我们正常表达的顺序,补上省略的内容;对于语言直译起来不通顺的,要考虑一下是否有活用,“活用”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汉语该是“这么用”。

如:“帝览之,喜曰”直译:皇帝看了它(孟頫起草的文书),高兴地说。

如:“以字呼之而不名”直译:拿字称呼他却不名,肯定不通,“不名”是不用名来称呼他。(古代,称上级长辈对下称“名”,下对上称“字”,平辈间也常互称“字”。表尊重。)

如:“国中宝之”直译:(天竺)国内宝物它(孟頫的书法作品),肯定不通,“宝”只能做动词译:把……当宝物。

6.积累法的运用也很重要,熟悉一些文言文作品后,就会发现,其实在“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下,我们不懂的词语主要就是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平时注意积累起来其实也不多。如:课——敦促、督促,劝——勉励,劝勉,得——能够、可以,按——审查、审理,遗——赠送,拜——任命、担任,趣——催促。

7.借助偏旁和并列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意思也是很有效的。

借助偏旁如:“示”旁的字都与祭祀、宗庙有关:祖——本义:祖庙,祛——祭神以求去祸除灾,祢——奉祀死父的宗庙。这些字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但是都可以借此猜。同样的:“之”跟行走有关,如“适”——往,到;“车”跟车辆运输有关,如“辇”、“舆”——人力车和马车;“日”跟太阳时间有关,如“莫”——黄昏;“贝”和钱财有关,如“赀”——罚款,“阝”在右边即“邑”,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在文言文中出现多为国家名地名……

并列词语如:“朝廷克平交、广”中的“克平”,可以说是攻克平定,也可以直接翻译为“夺取”。“诸县令佐依例”中的“佐依”都是“依照”的意思,就不是“辅佐依照”。

(三)翻译题答题评卷示例:

德芳之后也。孟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访遗逸于江南,得孟,以之入见。孟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独署府事。有元掀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既诬服。孟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大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节选自《元史 列传五十八》)

13.文言文翻译

评分基本原则:先给大意分,再踩点给分;只译一半不给分。

解题基本原则:整句理解,字字落实,句式、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特别注意。(准确、通顺、文雅

或言孟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2分)

1)参考答案: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的身边,元世祖不听(他们的意见)。

“或”字1分;“近左右”如译靠近皇上身边的大臣,不给大意分。

【得分示例】

有的人说赵孟頫是宋朝留下的后代,不适宜使他接近皇上的身边,但皇帝没

有听从。(2分)

有的人说孟頫是宋室的后代,不宜让他做高官,元帝不听。(1分)

有的人进谏说孟頫是宋皇室的后代,不应该重用他,元世祖不听从。(1分)

④传言孟頫是宋室的后人,不应该任用他,元世祖不听。(0分)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3分)

2)参考答案: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

“陷”:陷害,1分;“纵”:即使,就算,1分;“陷全”:译为陷害全部人,不给大意分。

【得分示例】

①若王虎臣前往,必定会陷害赵全,事实虽然赵全犯法,但人们不可能没有疑惑。(2分)

②让虎臣前往查案,一定会陷害全部有关的人,事实与现实相反,人们也不能不疑惑。(1分)

③派王虎臣前往,必定会隐瞒事实,控制事情真相,人们也不可能没有怀疑。(0分)

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3分)

3)参考答案:皇上十分喜欢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

“眷”:喜爱,爱护,照顾,眷顾,1分;译为“眷恋”、“眷念”“爱惜”、“器

重”不给分。“名”:译出动词,1分;光译为“名字”,不给分。

【得分示例】

①元世祖对他有很深的眷恋,不叫他的名而是用他的字来称呼他。(2分)

②元世祖对孟頫非常宠爱,不叫他的官名,直接叫他的姓。(1分)

③皇帝对他评价甚高,以他的名字称呼而不用姓。(0分)

二、科普文(社科文有待增加相关内容)

 

科普文阅读方法

1.整篇阅读,出主要内容,把握关键概念(中心对象)、发现重点句子(一般在段首段末,一般可以借助提示语:“提出”“认为”“相信”等。借助总结语:“总的来说”“由此可见”。也要注意转折语:“但是”“却”“反而”。),把握关键问题如:科研成果或发现是什么?研究进行到什么阶段?是理论结论还是实践成功?影响如何?

2.阅读完毕马上凭把握的要点解题。(有人提出先解最后一题,先加强对全文的把握,再解前两题。)

3.不能明确的,就要马上回到原文,找到对应的原句,就时间先后、范围大小、因果、彼此(对象)、已然未然(实现与否)、或然必然(偶然还是必然)、程度轻重之类的细节进行分辨判断。就题目设计的思路,一般越和原句相近的一句越有问题。

4.题目顺序一般对应段落顺序,尤其是第一、二题。

5.注意绝对化的推断一般都是错的。因为科普文是阐述科学发现和道理的,必须讲究科学。我们的科学体系是依赖实验法为主的,准确的说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推理。所以,都要在规律、概念前,加上“一般来说”“在某某情况下、范围内”“到目前为止”“对于某某而言”在这类限定语。

6看清题目要求。注意一些特殊选项。因为命题的局限,有时命题人会不知不觉地留下痕迹。如:《茶马古道》第2题(答非所问)、《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第1 题(转移话题)、《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第19题(观点正反不同)、《咖啡和茶》第2题(不对应)、《欧洲试验海下“风车”发电》第3题(绝对化、不对应)。基本上每篇阅读都有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不看原文都可以答对,所以要特别注意。当然,我们不是说不看原文就解题,而是强调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

(另一种方法:先看题目,然后边读文章边划出相应内容,再解题,可以试一下哪一种适合自己。)

三、文学作品

 

(主要是散文。小说戏剧由于篇幅所限,只可能是短篇或片断,而且小说也可视同叙事散文一样分析。诗歌也是文学作品体裁之一,但古诗词另设,现代诗过去有题目,但因为其“多义歧解”性质而难以作为考题。总的来说,主要分:叙事、写景、议论三大类)

(一)鉴赏程序

1.整篇把握,阅读细致度较高,划出文章中明确的观点、情感、形象特征(因为不管试题如何问,究其根底都是引向这些问题。准确把握全文中心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整篇阅读要注意题目,看到题目时,稍微想下,这样的作品重点是什么,是借景抒情,是托物言志,还是叙事写人,借事说理?对于作品的最后一两段要细致阅读,一般观点、感情都会有所总结。(因为高考考纲规定: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落脚点在此。)

2.明确答题范围,一般一道题目中往往含有解题范围、所提问题、答题要求等信息。答什么和怎么答,命题人的思路早已在题目中写明了。例如:2003年试题(《乡土情结》)的第20小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稍作分析就能明白:题目中的“第三段”就是解题范围,“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就是所提问题,“请概括说明”就是答题要求。这个题要到第三段去找答案,答案是关于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的,而且,原文中的语句不能直接引用,需要概括。
3
.按给分,估计答题要点,两分至少一个答题点,一般都应在两个要点以上。以(点)宁多勿少,(字)宁简勿繁为原则。答题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如主观客观、因果、并列。答的字数太多也会影响卷面和评卷人的心情。

4.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做答。尤其是针对筛选题和含义题,一般都在原文找得到答案,尽量做对这两道题得到的分数也就是相当可观了。

5.明确鉴赏三个要素,保持完整。内容(写什么?)方法(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段、人称……)效果(怎么样?)

6.大胆运用一些平时从考试评讲答案中学到的鉴赏用语

7.保持一种积少成多的意识。现代文阅读占的比例大,得分高,所以要争取任何一题,即使每小题得到一两分,总分也是可观的。

8.掌握一些答题的框架。(详见下文)

(二)主要答题框架:

1作用(结构上、艺术上〈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内容上)

作用:(问题可以有很多问法。除了直接问作用外,还可以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结构上的作用

a开头——开门见山、开宗明旨(直接揭示主旨)、统率、总起(领)全文、设置悬念(小说、记叙性散文)、为下文铺垫;

b中间——承上(呼应照应前文)、承上启下(过渡)、启下(开启引出下文);

c结尾——呼应前文、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卒章显志(最后才点明主旨)、总括全文。

d层层铺垫(逐层深入)

首尾照应,使结构紧凑、严谨、层次分明、浑然一体……

(注:呼应指内容相同或相应,如前问后答、前概说后详述、前写某某后也写某某。)

手法上的作用(可参照《古诗词鉴赏术语与要点》,诗文相通。)

a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反问——强调语意;排比——增强语势,使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有说服力;对比——突出强调;设问——引发思考;音韵平仄的和谐、叠词(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B表现手法:

间接表达:显得委婉含蓄,增加言外之意韵。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欲擒故纵或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引人入胜);景物描写是借景抒情;写物是托物言志;细节描写是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突出重点,凸现主题;联想、想像(丰富内容,跨越时空,联结巧妙,与现实描写虚实相生);平中见奇或以小见大;蒙太奇手法(画面组接巧妙);炼字遣词的巧妙(使语言准确形象),整散句的搭配(使语言流畅有气势),人称——增强真切感、亲切感,拉近距离。

总的目的: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主旨更加鲜明,观点更易于接受。

内容上的作用(即思想感情的表达,注意内容对象得具体点出来。如:开门见山,提出了……):

展现、突现、突出、强调、表达……深化(深度上)、升华(高度上)、丰富了(广度上)……主旨、内容、中心、思想感情。感叹、赞颂、歌颂、讴歌……

2含义:

含义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表面就是对文句的直接字面理解,一般答题都是找到原句,然后在周边前后文找到相应的原文作答;深层含义是结合全文主旨的理解(象征、暗示、隐喻了……/表达了对……的态度/提出……的期望)

关键词语后面有注解说明的直接代入原句,原句有层次的要注意分开解释完整。

下面以05年广东卷阅读题《壶口的黄河》和05年广州二模卷《雨和瓦》的题目和答案为例,进行说明,括号内为分析。

16文章开头“中国的”写到黄河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

参考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方法),突出(效果)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内容作用),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结构作用)。

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

评卷范例a(满分3):先从中国的水说起,再由对比之下突出黄河,而在黄河中又突出壶口,这样层层深入(1分),体现在中国的水中,黄河是最代表中国的,而壶口黄河更是象征,最富力量的,这样写有突出黄河的作用,从而引出下文。(2分)

评卷范例b2分):层层深入(1分)点出主旨(1分),从而引出文章中心。(缺内容

评卷范例c1分):突出壶口黄河与众不同(1分),使读者感受壶口黄河的不一样。(缺方法

(小结:至少有答两点以上,要按方法、内容、效果三个步骤来答)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主命力。(每点给2分。第(2)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卷范例a(满分4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方法准确来说这属于修辞手法,但评卷没有这样严苛概念的表现手法,更生动形象(效果逼真地把黄河流水的壮观、气势磅礴(内容表现出来,黄河的水真如同从天而降。

评卷范例b3分)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这样写突出了黄河到了壶口时的特点,气势十分雄壮,也写出了作者被摄于壶口黄河的气势感受。(应该说,这个答案中“突出”也是效果,但是被忽略了。所以,三个步骤都应该鲜明)

(小结:同上)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

参考答案:(1)站起来的黄河“像人一样活了”,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或表现出“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经受壶口的考验后,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挡、一往无前(或“从此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评卷范例a(满分4分):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说往前往后黄河都是平面的话,这里就是立体的,由上而下的水表现出生命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2+2分)

评卷范例b3分)这句话的含义是: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比较平静,但到了壶口,黄河的真正气势才得以挥发得淋漓尽致,才能真正表现黄河的本质,因此说黄河在壶口站了起来是个飞跃。(1+2分)

(小结:就问题,找到原文的句子,在第六自然段,答案就在周围。对照答案,不难发现,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又方便又准确。另外,依然要注意是两个以上的答题点。此题是含义题,其实也是筛选题。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联系全文作答。(6)

参考答案:(1)有中国人的肤色;(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 (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不要求全答出4个。)

评卷范例a(满分6分):因为“中国的河”见证着中国的过去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历史的见证。它是中国儿女的一种自信和决心的见证,鼓舞着很多代中国儿女,哺育着中国儿女,它像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是黄色的,是汹涌澎湃的,像惊天动地的中国人,具有中国人崇拜的精神。(2+2+2

评卷范例b4分):黄河有撼动天地的气势,有绝大的自信与决心,而且联系着历史。2+2

(小结:这是筛选题六分最低要求明白自己要从文章中筛出至少三个答案。同样,直接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原句。)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该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

参考答案:(1)“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或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2)“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 3)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国人的自传”。(答对第(1)点给2分,(2)(3)中答对一点给2分。)

评卷范例a(满分4分):黄河是中国的标志,是千年华夏文明演变的历史见证人。作为中国的河,应该也有人为它作传,为黄河作传,也就是展示了中国人的历史因此该有人为黄河做传,且那应该是中国人的自传。2+2分)

评卷范例b3分):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浩浩荡荡奔腾了五千年,中国的文化,历史都泡在里面,为黄河作传,也就是中国的自传。1+2分)

(小结:就问题来看,得拆开两点来答,一答为什么该作传,二答为什么是中国人的自传。

如果根据文意,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绐分。

例二05年广州二模卷评卷:

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一自然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中引用聂鲁达评说“雨”的语句,这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8.文中为什么说在雨与瓦的较量中“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4分)

19.为什么“20年前的一场暴雨”会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3分)

20.根据文意,写出“我”对“雨”和“瓦”关系三点认识。(5分)

第五答题(满分21分)

16.【语言鉴赏】(6分)

参考答案:

1 运用比喻1分),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或雨声如音乐)(1分)

运用比拟(或拟人)1分),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1分)

2)生动描绘出“雨”的形象(或“活化出雨的形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1分)。

凡答到“比喻”“拟人”“音乐”“喜怒无常”(或“喜怒哀乐”)“形象生动”“感情”(6个点)给满分,缺一点扣1分。(这是更实在的评卷方式,所以要注意答点多,字数少)

【得分示例】

运用了比喻,把青瓦上的雨声比作音乐;运用了比拟,天气的变化想乐手喜怒无常,失去耐性,不知是否满怀恶意,有倦怠了,不干了,有一种负疚感。这样描写让雨有了生命,更生动形象、更贴近读者的心灵,为下文抒发作者读雨的特别感受——钟爱之情作铺垫。(6)

②“第一自然段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对“雨”进行描写,把雨声比作音乐,把雨比作喜怒无常的乐手,赋予雨以生命的亮光与人的性情,使人了解雨给人的感觉,为下文‘瓦’的描写作铺垫,与后文20年后的雨以鲜明对比。” 5分)

③“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把“雨”比喻成一位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把雨声比作音乐,让人有更大联想空间,使人感觉到雨声的美好。” 4分)

④运用了拟人比喻手法对细雨、暴雨及雨后的水滴声对雨进行描写,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般来展开联想,并形象生动地写出雨的特点。 3分)

⑤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20年前在瓦屋底下听到的雨声写了出来,把雨势大时,大雨大狂暴,雨渐停时,雨滴的温情,以及打在瓦上发出的响声写了出来,表现了家乡的雨变化无常,与富有音乐性的特征写了出来。” 2分)

先写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下面、现在有所不同,再写青瓦上的雨好听,最后写下雨时街道的景象。(0)

17.【表达技巧鉴赏】(3分)

参考答案: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或承上启下)(2分),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1分)(虽然这里没有要求,但是还是要习惯把具体主旨内容答出

(只答出过渡或承上启下,未具体分析给1分;答出“引出下文”给1分)。

【得分示例】

3分:这在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下文,为下文中心铺垫

2分:起承上启下作用,从而引出下文的那次听雨。

1分:提出悬念,引出下文

0分:一种对比和照应。

0分:在结构上丰富了雨的情感,给予雨更多像人一样的性格,表现出人已经感受不到鱼的情感了,一切与的情感都只有瓦来体会。

18. 【内容理解】(4分)

参考答案:因为瓦在雨的洗涤霞焕发出崭新的神采,而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因此雨与瓦都不是受害的一方。

    评分标准:“瓦在雨的洗涤霞焕发出崭新的神采”2分;“雨因有瓦的反弹而创造了美妙的音乐”2分。答案要注意从瓦与雨的关系谈,只谈一方给3分。

【得分示例】

4分:因为雨水在与瓦的较量中,产生美妙的音乐,瓦片在雨水的洗涤后焕发出崭新的神采,瓦楞草也变得翠绿,双方都得益

3分:因为雨水清洗了瓦片的尘埃,而瓦片的反弹创造了美妙的音乐。

2分:雨水在与瓦的较量中,双方都是互相作用的,雨令瓦发出声音,但却洗去瓦上的尘埃

1分:雨落在瓦上,瞬间消逝成雾气,而瓦在暴雨的冲刷后便露出了简洁流畅的线条。

0分:因为作者注意到雨水和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而在暴雨中溅出白雾阻碍了我的视线。

0分:暴雨打在青瓦上,青瓦以相同的强度回击雨水,使雨水溅出。

19. 【内容分析】(3分)

答到母爱的伟大给2分,答到母亲缝制衬衣给1

【得分示例】

3分:在雨声中母亲为“我”缝制衬衣,让“我”领略到母爱的温暖

3分:“我”看到在雨声中母亲缝制衬衣,使“我”感到家的温暖和欢乐

2分:作者看到在雨声中母亲为自己及哥哥缝制衬衣,勾起“我”对母亲的思念

1分:因为在20年前的风雨中我看到母亲在雨声中为“我”和哥哥缝制衬衣。

0分:我在这场雨中得到了新的认识,对雨和瓦有了不同的领略,看到不同的景象。

20.【内容归纳】(5分)

答对评分标准中的一个要点给2分,答对评分标准中的两个要点给3分,答对评分标准中的三个要点给5分;答对评分标准中的每个要点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给1分。

【得分示例】

3分:瓦在暴雨的冲刷后便露出了简洁流畅的线条///雨和瓦共同奏出动人乐章///

雨和瓦帮助我重新认识母亲的爱。

2分:雨和瓦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雨和瓦能奏出世间最动情的音乐///雨和瓦总是在高亢的节奏中较量。

1分:首先我觉得雨是一种强大力量,青瓦是受害者///然后我觉得雨和瓦都不是受害者,融洽相处///雨就像我,瓦就像母亲,象征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母子之情

0分:我本觉得自己是孤单的,但后来不再孤单///雨让作者看到了生机的一面///瓦与我记忆紧紧相连,你我看到回忆。

0分:雨和瓦影响着我的日常生活 ///雨和瓦是我少年生活的回忆///雨和瓦是我快乐生活的回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