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论道|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素养

 双笔斋 2015-04-13


原创 2015-04-10 蔡显良 

在目前的很多文章中,只要一谈及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时,大多数均纠缠于文学修养一途,大谈特谈书法家要加强文学训练,要会吟诗作对,并常以不会做诗填词作为讥讽书家的一大利器,有时候就会将某些书家的诗词拎将出来好一顿嘲弄。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很少有书家敢出来迎战辩解的。

当然,这也就给诸多不谙书法的大文化人或大学者提供了借机杀入书法圈的最佳挡箭牌,好像只要有文化,文学水准高,就能成为书法家,而且还是有书卷气的书法家,这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了自20世纪80年代书法热兴起以来特有的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当然,理论家自会不失时机地加以渲染这一观念。其实,不仅文学修养不能代替书法专业素养,即使是那些训诂学、音韵学等传统国学功力深厚,以及其他科学与理论领域的渊博学识,亦不能替代书法的专业素养。


傅山《草书高适诗》 173.8cm×49.6cm 上海博物馆藏


历史上很多大文人和大文豪均会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书法究竟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并不会硬将自己装扮成一个通才、全才。比如鼎鼎大名的宋代欧阳修,说他是一代文宗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吧,尽管他编纂《集古录》、对北宋书法的发展在理论上做过巨大贡献,但他对自己的书法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某亦厌书字,因思学书各有分限,殆天之禀赋,有人力不可强者。往年学弓箭,锐意三四年不成,遂止。……乃知古今好笔迹,真可贵重也。今后只看他人书,亦可为乐。”这种丝毫不护短的做法,好像至今也未影响到他的历史地位。不以书名世并不会降低什么身份地位,而一旦强而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历史上的一些书法大家,未见诗词写得多么厉害,比如卫夫人、锺繇、智永、怀素等,书名照样千古闪耀,后人并没有因为他们不善写诗就贬低他们的书法成就。

关于书法如何训练、书法家如何养成,很多人发表过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概括而言不外乎技法与修养两个方面: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要想创造书法精品,首先必须继承传统,临习法帖,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加强基本功的训练,锤炼笔道功夫,提高点画质量。其次,是加强书家的文化修养,人格的修养,使之成为学养高深、品德高尚、精通书法技法的人,才能创造出书法艺术精品。


沈曾植《行书七言诗》 198.8cm×49cm 嘉善县博物馆藏


人格的修养如何,品德高尚与否,事实上与书法高低无关,这里不便展开,而学养的问题、与技法的关系问题的确是书家面临的最大课题。无论何种说法,书法艺术的提高、审美境界的提升,最终都要通过书法技法去表现,而其他方面的修养必须借径书法技法,才能将书家的情感与审美表达在纸上,舍此别无他途。因此,放弃技法的淬炼,不学古人不临帖,显然是与书法艺术本体规律背道而驰的。

面对那些没有经过书法技巧的专业训练的所谓“学者书法”、“作家书法”等当代文人书法,以及徒逞技能而无学养的“写字匠”书法,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其实大可不必苛求与惊慌,游戏而已,何必大惊小怪?进入市场就进入市场,愿卖愿买,愿打愿挨,关谁甚事啊!其实从繁荣文化市场的角度去想,不同审美的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又未必就是坏事。真想学艺之人自然都会具有自己的审美,也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也。


詹景凤 草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