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专家人士的五大误区

 万千书馆洪毅藏 2015-04-13
        凡是踏入收藏门槛的藏友都懂得这样的道理:鉴定是收藏的基本前提,没有鉴定,就没有办法进行收藏。但如果有了鉴定,而鉴定人员或眼力不够、或缺少职业道德、或见钱眼开不论真假、或设局做套故意假鉴,则会给藏家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们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必须有一个非常可靠的鉴定保障。当然最可靠的鉴定手段是自己的眼力,最可靠的鉴定专家是收藏者自己。但就我国民间收藏市场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藏家都没有独立的、可靠的鉴定能力。他们的藏品要靠别人来拍板,他们的收藏命运要靠别人来把握。这种迫切的市场需要,就造就了一批特殊的人物---鉴定专家。这样,由极少数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就成了全国数千万收藏爱好者们的靠山和希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全国的收藏界内掀起了一股权威至上、专家至上、证书至上的风气,其结果是造就了一批千万、亿万的专家富翁,抬起了一批国家级的专家明星。而无数的收藏爱好者则轻者劳民伤财,重者倾家荡产。原因何在?那就是对鉴定专家们的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对那些经常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出头露面的专家们没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把自己的收藏命运完全交到了一些陌生人的手中。笔者在此忠告广大藏友:要辨物先辨人,千万不要盲目轻信某些所谓的专家,要真正的找到值得信任的、可靠的专家就必须首先走出对专家认识的误区,总结起来有以下五个误区。

  一.名刹出高僧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有一条是门第观念,就是说看人主要是看他的出身和门第。如果某僧人自称是五台山出来的,人们自然会认为他是高僧;如果某人自称是少林寺出来的,人们一定钦佩他的武功。鉴定过程亦是如此,如果说某专家是故宫的,那肯定就是鉴定权威;若说某人是某省博物馆的,那鉴定水平肯定就稍逊一筹;若说某人是某市、县博物馆的,那可能就会被人嗤之以鼻;若说是个开古玩店的小店主,恐怕就要被人骂一句“不自量力”了,尽管这个小店主的眼力很可能比那些知名专家更好一些。很明显,在广大的藏友心目中,门第越高鉴定水平就越高,鉴定的能力就越强。对大多数收藏爱好者而言无论什么藏品,只有让这些所谓著名的鉴定专家看上一眼,才算吃了定心丸。正因为广大收藏者的这种“粉丝”心态,才衍生了鉴定走穴这一行当。才出现了“藏家几千万,鉴定靠数人”的怪事,才形成了由极少数人,为全国藏家的藏品判定“生死”的鉴定乱象。

  所以,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哪怕一个小小的县级城市。只要搞一场鉴宝活动,则必须请来“故宫专家”、“央视收藏栏目鉴宝专家”前来支撑门面。请看下面从网上随机搜索出来的一则广告:与权威文物专家面对面交流,为您的藏品鉴别真伪,出具权威鉴定证书,台州的藏友将迎来鉴宝好机会。北京XX文物鉴定有限公司特邀故宫博物院、CCTV2鉴宝栏目专家张某某、单某某、李某某等于2010年6月12——13日亲临台州市市府大道298号方远国际大酒店3楼会议室为古玩收藏爱好者提供现场有偿鉴定服务,也可上门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这则广告在台州古玩收藏界掀起一股热潮,人们争先恐后拿自己的古董去鉴定(每件藏品的鉴定费200元,开证书每本1500元)。

  直到今天在一些中小城市,鉴定专家们涉足不多的地方,广大收藏爱好者对那些出身名门的所谓国家级专家仍然盲目迷信、敬若神明。不久前,某市某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庆祝新楼开盘,搞了一场鉴宝评奖活动。请的是著名主持人王某和故宫鉴定专家叶某某等几人出场。广告登出后,因参加的人太多,组委会只能进行预约登记,预约不上的不能参加。

  有一个邻近城市的女士预约时,名额已满,但第二天还是抱着瓷罐子跑到现场,因入场被阻竟急的哭了起来。她说:好不容易盼来了故宫专家却不能鉴定实在遗憾,请保安一定放她一马,要不然要后悔一辈子。广大藏友们对鉴宝专家们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迷信的程度。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名刹出高僧。但是,名刹虽然是名刹,但出来的是否都是高僧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们应承认故宫、国博等国家级文博机构,专家云集,成果卓著,奠定了其在我国文博领域的最高权威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我国的民间收藏领域,他们的最高权威地位却未确立。广大藏友的迷信来源于一种误区,那就是把国家文博系统的馆藏品与民间的大众收藏品混为一谈。所以也就把两类不同的专家相提并论,从而导致了在民间收藏品鉴定市场的混乱局面。

  下面我们以中国最大的文博机构故宫博物院为例分析一下馆藏与大众收藏的区别。大家知道故宫的馆藏品乃是中国文物的精华所在,其流传有序,来源可靠。主要继承了明清两代的皇宫收藏以及后来一些社会名流、爱国志士的慷慨捐赠。经过几代专家的筛选和甄别,其藏品的真伪问题已基本解决。而存于民间的古玩艺术品:大到古玉、青铜,小到火花、烟盒,洋洋洒洒品类庞杂。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的实用品,很少精品,官窑官造的东西更是凤毛麟角。另外,在故宫的馆藏中,由于来源可靠所以赝品极少。即使有前人错鉴的赝品、仿品,也都是手工制造,没有什么科技手段。这些东西对于故宫专家们眼力来说,可谓门当户对。一方面是用传统方法作伪,一方面用传统经验鉴定,二者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所以故宫专家鉴定故宫藏品应该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一些老专家们,凭借自己的多年经验,曾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的鉴定方法。例如鉴定唐三彩,要看其釉面开片中的“蜻蜓翅”;鉴定宋代均瓷要看釉面上的“蚯蚓走泥纹”;鉴定宋哥窑要看釉面开片中的“金丝铁线”;元明龙泉瓷器的鉴定要看底足上面的“火石红”;明清瓷器内壁上出现的鸡爪纹亦不可仿等等,都可以称之为简捷快速的鉴定诀窍。而现在的民间收藏,绝大部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造假者们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开始大量造假,并且采用一些高科技手段制造一些专门蒙骗鉴定专家的高仿赝品。在这些高仿的赝品面前,传统的鉴定经验显然已经落后了。什么“蚯蚓走泥纹”、“火石红”、“蜻蜓翅”、“鸡爪纹”对于造假者说来成了小菜一碟。别说专家们,就连一些仪器检测手段,也往往无能为力。

  正因如此,全国有很多博物馆对于民间藏品的收藏和鉴定问题专门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有的聘任处在民间收藏第一线的民间鉴定专家为本单位的民间鉴定顾问或特邀鉴定师;还有的博物馆开始从民间收藏家、鉴赏家中招聘人才,以充实本单位的民间藏品研究力量等等。

  前段时间笔者遇到这样一件事,某市博物馆刚刚退休的M馆长,退休前头脑一热就帮当地W老板掌眼买了尊宋代的铜佛像(见图37),花了二、三十万元。后来这尊佛像摆在家里不断有行里人提出质疑,老板心里没了底,便找了M馆长探讨。M馆长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几次亲自带着铜佛到某省博物馆和某大学考古研究所进行鉴定,结果是意见分歧,莫衷一是。M馆长也早就意识到了现在造假水平大大提高,按照鉴定馆藏品的经验恐怕难搞个以水落石出,于是找到笔者希望找一下民间鉴定高手帮助搞搞清楚。经过几个铜器的玩家的鉴定,确认此佛为高仿赝品。其中一玩家甚至指出这尊铜佛的造假者,并当场打电话进行了确认。问题搞清楚了,M馆长和藏家都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去退货了。

  当然,出现这些问题也不能全怪专家们的眼力,这是他们工作的环境条件及工作的任务和性质造成的。还以故宫为例,故宫博物院的根本任务是收藏、展览、管理、研究、考证、保护这六个方面。民间藏品的收藏鉴定和交易显然就不在故宫主要工作范围之内。所以在故宫现在的26个部门中只有一个“艺术品鉴定中心”,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鉴定部门。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故宫包括全国所有的文博系统,都规定本单位的人员不得擅自参加社会上的民间的鉴定活动,可惜的是并没有一直得到认真的执行。

  记得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笔者刚刚进入古玩市场的时候。想鉴定东西还得人托人找到省文物店,请一位退休人员给看上一眼。事后人家还再三嘱咐:一定保密不得让外人知道,因为单位有纪律,不可给人鉴定东西。

  应该说这项不介入社会鉴定的规定是非常正确的,是根据文博系统与地方收藏有着本质差别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只是到了后来这条规定被彻底打破。为了一己私利,一些文博系统的专家们纷纷走向市场,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出了很多的“洋相”,甚至出了比较重大的鉴定事故,给鉴定市场凭添了很多的混乱。故宫专家不是没有水平而是有很高的水平,但他们的水平不在民间鉴定方面,而是理论研究和馆藏品的研究考证方面。博物馆里的馆藏品和民间藏品毕竟不是一回事。博物馆里的馆藏品鉴定和民间收藏品鉴定则更不是一回事。

  所以在民间藏品鉴定方面,把故宫等文博系统专家看成是最高水平、绝对权威应该是一种认识误区。而认识上的误区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这种认识落实于行动,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了。鉴宝专家王立军谈到一个例子:浙江一个老板收藏红山文化玉件花了几个亿,收了上万件,光开证书就花了几百万元。那个老板为什么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敢花巨资去购买假货呢?正因为他找了故宫的全国著名玉器专家给他把关掌眼开证书,此种事件在民间收藏中屡见不鲜。面对这些名刹里的高僧们,广大收藏爱好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尽早走出误区,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