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正定的一位老人根据家人的记忆,记述的清朝光绪皇帝过正定时发生的一件旧事。
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逃到长安。战乱过后,起驾回京,又拾起旧日的威风,从哪里路过,就叫哪里的人们黄土铺道、净水泼街。可就是皇驾经过时,百姓都得回避,不得面见圣颜。所以一路上威风是威风,就是冷冷清清。
到了直隶地界,皇上说话了:“路上有黎民迎接不是更好吗?”这皇谕一出口,慌煞了手下人,忙给各地地方官传旨:“皇上、太后归京,百姓可箪食壶浆、夹道迎接。”
这一天皇家人马车轿一行,从二十里铺向正定城起驾。附近百姓听到了这个消息,过大事一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赶到大道旁。我父亲的曾祖父,虽然年过古稀,也愿意去见见世面。当年他老人家已经77岁了,头发、眉毛、一尺多长的胡子全白了。他颤颤巍巍地站在人群里等着。
不知谁喊了一声:“过来了!”人们呼呼啦啦赶紧跪下来。一会儿,两队骑着马,穿着黄马褂儿的护卫过来了,马蹄在大道上荡起一阵烟尘。接着是两顶黄轿,一前一后过来了,轿后又是一列骑马的护卫。轿经过哪里,人们就低下头,过去后才敢仰面。
老人家和人们正低着头跪在那里,前面的轿子正冲着他们忽然停了下来,护卫忙向帘内问旨。过了一会,一个“黄马褂儿”从帘内拿出个小物件,一直走向人群,到老人家跪着的地方一扔便走。这一片的人们可乱了,蜂拥而上。一个叫鹌鹑五儿的人,身高力大,把小物件抢在手里,还未来得及细看,那个骑马的“黄马褂儿”又拨马返回,从他手里劈手夺回,骂道:“混账!皇上所赐也是抢得的么!”说着抽了他几马鞭。“黄马褂儿”下马在人群里走来走去,最后找到我老老爷爷,抛给他一个拴着黄丝绳的东西。他抬头的当儿,骑马的早远了。拾起来一看,是个圆形、亮光光、雪白雪白的银牌子。丝绳拴在两个孔上,下面垂着黄丝穗儿,正面铸着两条龙,中间一只大蜘蛛,都是凸起的,是二龙戏珠的图案。背面有“钦赏”二字。
后来,正定县衙里差人送来一个“老民顶子”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原来,皇上在轿里一路走,一路从轿窗观看正定地界的风光。只见道两边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就顺口说:“真定府的人真厚,可谓人山人海。”接着就在人海里,看见有个白须白鬓、慈眉善目的老者跪在那里,白发临风,银须拂地,如同寿星一般。寿星参拜人王地主,这是吉利事呀,皇上打心眼儿里高兴。一高兴就让落轿,拿个牌子赏了。
村里乡亲们听说皇上赏了牌子,县衙赏了“顶子”,再加上老人一家为人平正、和睦乡邻,就送了一块“年高德迈”四个金字的横匾。
后来,那银牌、“民顶”都在老人家85岁寿终正寝时,给他做了陪葬。横匾也在破“四旧”时摘除,被后人改制了家具。
这件发生在我们家的旧事,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还经常讲给年轻人们听。
本文据《河北文史资料全书——石家庄卷》 冯汉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