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轉注古音略》明-楊慎

 南靖草堂 2015-04-13

經部 小學類 韻書之屬

轉注古音略 五卷

楊慎

 

提要

《轉注古音略》五卷,明楊慎撰。是書前有《自序》,大旨謂《毛詩》、《楚詞》有葉韻,其實不越《保氏》轉注之法。《易經疏》云「賁有七音」,始發其例。宋吳才老作《韻補》,始有成編。學者知葉韻自葉韻,轉注自轉注,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考葉韻之說始於沈重《毛詩音義》(見《經典釋文》)。後顏師古注《漢書》,李善注《文選》,並襲用之。後人之稱葉韻,自此而誤,然與六書之轉注則渺不相涉。慎書仍用葉韻之說,而移易其名於轉注,是朝三暮四改為朝四暮三也。如《四江》之「釭」字,《說文》云:「從金,工聲。」「{窗心}」字,《說文》云:「從穴,聲。」則「釭」讀「工」,「{窗心}」讀「」,皆其本音,無所謂轉,亦安所用其注乎?姑即就慎書論之,所注轉音,亦多舛誤。如《二冬》之「龍」字,引《周禮》「龍勒雜色」,謂當轉入《三江》。不知《玉人》「上公用龍」,鄭司農云「龍當為尨」;而《左傳》「狐裘尨茸」,即《詩》之「狐裘蒙戎」。則尨當從龍轉,龍不當作「莫江反」也。又如《蒸韻》之《朋》字,慎引《逸詩》「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謂當轉入《一東》。不知「弓」古音「肱」,有《小戎》、《採綠》、《閟宮》及《楚詞·九歌》諸條可證。則「弓」當從「朋」轉,「朋」不當讀為「蓬」也。如此之類,皆昧於古音之本。以其引證頗博,亦有足供考證者,故顧炎武作《唐韻正》猶有取焉。
轉注古音略(景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