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观之修行--安那般那(观出入息)浅谈

 hetnjhn 2015-04-14
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动去停止它,你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那个“做者"一介入,观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对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你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你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当它出去,你跟著它,当它进来,你也跟著它。
  不久你将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你将能够看出,气本身并不是生命,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在那里──你完全有意识、全然有意识。气已经停止了,气已经不再在那里,但你还在那里。
  一旦你继续观息──佛陀称之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瑜伽──如果你继续观照它、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而变越来越大,最後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一个气进入,然後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当气停止几分钟的时间,思想完全不可能,因为思想过程需要持续的氧气,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关连。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麽是气里面的气,甚麽是生命里面的生命,那个经验能够解放你,那个经验能够使你觉知到对生命的经验之本身。
  有关以上对呼吸之间空隙之说明,我们可以在《丹田吐纳法·答客问》一书中看到很相似之阐述:“因为功夫深到,在`纳息'转为`吐息',或`吐息'转为`纳息'时,运用其耐力,在要转换而尚未转换的当中,不立刻接续著运行,却暂保其原有状态,这就是`持息',这`持息'的久暂,视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决定。在`持息'的当中,`息'因之而更为充塞,且像进入了无息的状态,纵使几分几秒之间,而身心也会发生一种美妙的感觉,对於脑神经发生良好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