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族的说唱艺术

 廿氏春秋 2015-04-14

——吉祥满族,2002-2015年。


满族是一个精骑射、善歌舞的古老民族。从其先祖肃慎人(与挹娄、勿吉、靺鞨同一族系)算起,至今有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构成其灿烂民族音乐文化之说唱音乐,更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对华夏传统音乐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功不可没。


一、连厢

“连厢”一词,最早见清代文人焦循《剧说》:“至金章宗朝,董解元——不知何人,实作西厢搊弹词,则有的有曲,专以一人搊弹并念唱之。嗣后金额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北人至今谓之‘连厢’,曰‘打连厢’,‘唱连厢’,又曰‘连厢搬演’。”唱连厢是形成于金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是在金代礼乐基础上,汲取宋代散乐、杂剧、莲花队舞等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深受当时满族先民女真人的酷爱。故从金代至清代中叶,连厢已作为满族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而流传下来。据史料载,清同治至光绪初,北京,热河一带即有连厢演出。其唱腔曲调丰富,至清末,随着满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和交融,其大部分曲调已失传,个别曲调被某些汉族民间艺术所吸收。


二、倒喇

又称“倒瓦喇”。源于满族先民时期,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男角)、旦角(女角)的歌舞表演。据史料推测,倒喇是女真乐舞传至元代,融入了蒙古族艺术风格,至明清时,成为满蒙两族的歌舞形式。所唱曲词为对偶上下句,以四、六、八句为一单元。每句词为五、七言,或即兴编词演唱。所用乐器有琵琶、胡琴、秦筝,及可击节的手玉子、渔骨板、胛骨板等。其演唱曲调有“倒喇八调,一套一套”之说,但大都已失传。极少曲调被以后兴起的、兼具民间歌舞特色的说唱艺术所吸收。如东北二人转传统曲牌[压巴生],据说是倒喇八调之一。

三、子弟书

因其为八旗子弟所创作的一种说唱艺术,故而得名。源于清初在远戌边关的满族八旗子弟中流行的民间俗曲和巫歌(萨满神调),以词曲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借以抒发怀乡思亲之情,后传入北京。其演唱为一人自击八角鼓,自奏自唱。辙韵按北方“十三道大辙”,仿民间鼓曲格式,创制出七言体无说的韵文。所唱内容大多取材于《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明清小说。史料显示,清康乾年间,子弟书曾随京师闲散八旗子弟北迁而传播到黑龙江地区。子弟书的唱腔,有【东城调】和【西城调】之分。【东城调】形成最早,其曲调类似高腔,粗犷红火,慷慨激昂,适于演唱英雄豪杰、忠臣孝子故事。【西城调】是在【东城调】基础上,借鉴昆腔音乐特点,形成了缠绵悱恻、委婉低回的风格,适于演唱爱情故事。清道光、咸丰年间,旗籍艺人石玉昆,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在【西城调】基础上,创作出生动流畅、速度适中,兼具抒情与叙事的唱腔曲调【石韵】清末,又出现了【南城调】和【北城调】。至光绪末年,子弟书已见衰歇,有的曲调多为北方大鼓及牌子曲所吸收。


四、八角鼓

原指一种乐器。此乐器产生于满族,距今有400余年。最早是满族昔年关外打围游猎之暇,自歌击奏自娱之乐器。其作为一种说唱艺术出现,最早形成于康乾年间。初为一种坐腔岔曲形式。据史料载,岔曲原为军中所唱之歌,为一叫宝小槎者根据当时盛行的高腔中的六句脆白(六字一句)编制的。依其稳中有名字小槎之谐音而称【岔曲】。八角鼓的演唱有岔曲、群唱、拆唱、单弦、双头人等五种。其唱腔音乐包括:(一)岔曲。是八角鼓最古老的唱腔曲调。尽管传统至今日达数百年,旋律已融入汉族民间音乐因素,但在音乐形态上,其满族原生态音调依稀可见。在表现功能上,【岔曲】以抒情为主,唱词一般为六句,与唱腔结构大体保持一致。每句唱腔之间有过门连接。(二)结构。八角鼓唱腔结构为联曲体。有1.单曲体。即用一支曲牌演唱,表述一简单故事情节。如《瑞雪成堆》就用【四大景】这一支曲牌演唱。2.双曲体。即用两支曲牌演唱一个简单的故事。3.联曲体。即用若干支曲牌相互联缀,演唱一个完整故事。如《酒鬼》,就运用了【南锣】、【耍孩儿】、【倒推船】、【硬书】、【数唱】等23支曲牌。(三)宫调。从曲版的使用、连缀上,按照同宫系统相连的原则。如《酒鬼》一折,其主要曲版【数唱】、【太平年】、【罗江怨】、【南锣儿】、【边关调】、【叠断桥】等,都是同宫系统的曲牌,即用三弦“doso│do(│5│)定弦演唱。清嘉庆、道光以后,随着旗籍士兵驻屯及各地旗籍官员的爱好,八角鼓广泛流传各地。如山东聊城八角鼓、河南大调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曲种,都与八角鼓有很深的亲缘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