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2)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店头村 店头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店头村群山环抱,古槐参天,一座座窑洞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上,从东向西绵延约两公里。气势宏伟,景色壮观。 ![]() 一号却敌楼为三层式石碹窑洞堡垒,属典型的战国时军事建筑,主要特征有“龙尾道”、瞭望台、楼台上下所串套的“却敌窑”。游完一号却敌楼不用出院便能通过暗门走进二号却敌楼。二号却敌楼是一个二层楼,一层三道宽大的石碹拱形大门,串套窑洞间辟门辟暗道迂回联通,上下层间内为攀梯暗道互通,外设石阶通行。二层为石碹窑四合小院,可能为古代瞭望台。出一号却敌门街门,便走进了三号却敌楼。三号却敌楼为石碹窑洞堡垒,内有宽敞的开间,有陕窄的斗室,有地下密室。每层顶部设有通风孔、瞭望孔、射击窗。 三个却敌楼具有特色,三个却敌楼全部都是采用石头建成,底层为一个大洞还套着小窑洞,通过石台阶,上到二层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四合院结构,库房、厨房、卧室布局明确,并且洞连着洞、洞中有步道、洞中有景、洞中有石磨,还有藏金纳银的暗道,很容易迷失方向。据说,这样的窑洞有三百余处,其中四层、三层窑洞各一处、两层窑洞17处,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其中两处院落的石碹窑洞正房底层为进深一间、面宽五间、高约五米的坐北面南的横向枕头大窑洞,窑洞内现遗存有石碾磨及灶台,在此大窑洞的后墙串套着四间纵向的筒子石碹窑洞,这些窑洞墙间均留角门互通,在这些筒子窑洞的一侧或后侧又串套着大小不一横向、纵向的五、六间筒子、枕头石碹窑洞,在此最里面的窑洞后墙角处筑有隐蔽式的暗道门,打开暗道门是用石阶铺设及石碹的暗道,在暗道侧面每隔一段距离又建有小型的石碹窑洞,此暗道幽长而神秘,分别迂回通到二层、三层直到四层的石碹窑洞内,在每一层的地板处都建有厚十余公分、面积1.5平米的暗道出口木制门,暗道门关闭后与窑洞内的地板在同一平面上,门表面的颜色与地板一致,很难辨识,白天在暗道中或在所串套的窑洞内行走,也需用照明工具方可。从底层到上一层除了正房石碹窑洞外,东、南、西三面均建有石碹窑洞或砖石木结构配房,分别形成了各层的四合院落,在每个院落的东南处建一门楼,门楼对面是一个造型各异的古照壁,从底层院到上层门楼分别用石凿的台阶铺就,拾阶通达。真可谓,设计巧妙,大枕头窑洞串套筒子窑洞,筒子窑洞串套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纵横交错的枕头和筒子窑洞,上下层间用石碹暗道相连,洞中有洞,洞中有景,错落有致、结构严谨、风格独特、暗道通幽。进入该石碹窑洞内游览,好似进入迷宫,使人留连忘返。这种石碹窑洞的布局、设计、结构、风格、特点等堪称全国罕见。 出三号却敌楼,顺墙高三丈有余的幽长的甬道往北走,就是村中央的紫竹林寺。紫竹林寺是风峪八景之一。紫竹林寺山门下人行、排涝石碹拱形涵洞出口与一条宽三米左右,两侧相连,紫竹林寺的殿堂、外墙与周边的民居墙连着墙、路连着路,溶于一体,至今很难说清寺院与民居是哪个在先?晨钟暮鼓,僧尼们诵经做功课,周边居住的村民们拿上农具务农,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紫竹林寺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姑姑庵,印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石雕、砖雕、木雕一应俱全,专家从石柱的铆榫结构中判断属唐代遗存。 出紫竹林寺山门便是一条150米宽不过2米的小巷,小巷两侧都是一孔石碹窑洞紧挨一孔石碹窑洞门面。据考查,古巷道主要用于古堡屯兵时军士的巡逻之用,在古堡失取军事作用形成店头村后,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遥想当年,这条街上商铺招牌林立,男、女、老、少,人来人往,叫卖声叫买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繁华热闹的购物景象。村的下街和古戏台以西的上街这二处街道的临街院落,主要是开设车马店、银铺、饭馆、驿店、客栈、当铺、布料店、日杂店等,也是店铺、招牌、幌子一个挨一个,东来西往的客商刚走一批,又来一批。买卖人出出进进、熙熙嚷嚷,也是一派繁华的景象。 从古巷道右侧小路上山,在浓郁的枣树林中有一个石窑小院,走进小院西侧的一孔窑洞,在后墙上发现一个古地道。据说这个地道深达二百米还没有发现尽头,在短短的主道内分出十几个支地道,纵横交错。在地道口,有一个机关暗门,采用一个直径1.5米,厚0.2米的石碾盘实行开关。古地道,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顺古巷道向前200多米,便是一座清雍正年间建的一座灯山和清代嘉庆十三年建的一个底层为石碹窑洞,上层为石木结构的古戏台。每逢过年过节赶庙会,村里都要花钱邀请当地有名气的剧团在古戏台上唱戏敬神。平时村里组织的一支几十人的秧歌队,农闲时排练,过节过年时走村串户“闹红火”。 离开古戏台向右前方上山100多米,便是一棵古槐树,树高2丈有余、树围有3尺之多,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树冠达40多平米。据说,村里有8棵树围1米有余的唐槐,这几个唐槐见证了店头村的沧桑和巨变。 离开店头村时,灵邱峪旅游公司工作人员热心地介绍了店头村的其它几个景点:南山腰上长着一棵千年以上的“走柏树”,对于这棵树在当地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柏能走,来去自由。后人发现这是一棵宝树,便用钉固定在此。该树为一根两身的连理树,直径分别为80厘米左右,树的身上钉有古代用的铁钉。距店头1.5里的南山沟石灰岩上有两眼直径近一米的水井。千年来,这二眼井的井水依然清澈、甘醇,这二眼古井养育了店头一代又一代人;站在村北山——蒙山最高峰(海拔1302米)蒙山寨俯视,蒙山大佛、开化寺、太原城、晋中、太原盆地的村庄、道路、县城、集镇、晋阳湖、汾河等尽收眼底,微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似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此处是观景的绝佳之处;在蒙山寨山巅之上,还可看到解放战争时,我人民解放军炸毁的国民党第二战区所部的大小碉堡5个和碉堡周围环形的堑壕工事。 我们走过水泥桥,返回到村对面的大道上,远远望着店头村,别有一番感受。我们都深深地感到,店头村是个风水宝地。店头村南依龙山之脉,北靠蒙山,风峪柴煤大路从村前通过,风峪之河水从村前自西向东流入汾河,山峦叠嶂、植被茂盛、鸟语花香,站在高处望去,整个村子似一艘船。古槐树、特色窑洞、军事却敌楼、古戏台都是店头村的价值所在。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