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4)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镇西黄石村
西黄石村古名叫金玉村,始建于唐代,明末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村落。现村内的成姓家族祖上,是金玉村最早的定居建设者,并经商入仕,对村落早期营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后又有赵、张姓氏家族迁入。明末期杜氏家族迁入,经几代经商,在清中期超越成氏家族,成为名噪一时的晋商大户,兴建大量宅院,西黄石村发展至鼎盛时期。时至今日村中主要姓氏仍为成、杜两姓。
西黄石村现存古院落达250余幢,占地面积达4公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古建筑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建筑类型以居住院落为主,地方特色明显,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其中清中期完成的杜家大院为典型实例。
古村镇保护与发展
沁河中游留存下大量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但在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由于人口流动、家庭结构的变革,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本文以山西省泽州县西黄石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对不同时期的家庭结构变革中历史院落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从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角度对历史院落的利用模式作出尝试性探索,以期分析其规律性并对实际工作有所借鉴。
按:因专业性较强,相关对历史院落的利用模式作出尝试性探索部分,可参阅附录文章。

西黄石村现存古院落达250余幢,占地面积达4公顷,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古建筑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图1)。建筑类型以居住院落为主,地方特色明显,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图2),其中清中期完成的杜家大院为典型实例。
杜氏家族庞大,兴旺时期家庭人员多达百余口,上下四代,兄弟同辈数人合居在大院群内,为了适应这种复合群居模式建设了大型院落群,居住空间主要院落多达26座,占地面积近1公顷,房屋千余间。
村内的古民居保存尚好,250多座院落连片,街巷格局都还是当时的老样子。
山西古民居的主要看点之一在门楼上,如果是官,多大的官、尤其是受过赐封的都会在门楼上“显摆”,这一点跟牌坊的功能有些相似。

坍掉的门楼好像掉了乌纱~,一眼看不出门第的高低。
砖砌门楼的两侧都有个抹角,方便推车出入,不然经年累月也磕蹭得面目全非了。

院里院外随便你看,从来不会有人阻拦,民风淳朴。
外来人和本土环境的反差~~~大咧

当时的高墙大院也绝非一般人家所为。

相连的两个院落住着同门的两兄弟。

茅厕顶上的花窗是万字不到头。

晋东南四大八小四合院子,都是两层楼。

有知道这是什么作物么?

院落紧邻但分开,有廊道相通。
可惜另一座院子没进去,主人不在。

钟楼。

建哥买雪糕去了,最后进入这个院落,比较肯定地下结论:这是一座庙~
……

逢院就进,逢人就问:你这院多少钱卖??
撅出来还哈哈乐,要真想不开就头上那歪脖子树啦……。

干干净净的环境,宜居。

古街巷基本是历史原貌。

临路的房子许多不是规矩的四边形,被切去一角,让路?风水?

村后有个小庙,村民主动为我们打开~

柴垛里发现几本旧课本,捡了本52年的小学语文送木客。

民居门楼的装饰是最下功夫的。


砖木石雕都集中在门楼上。

民居的格局也千变万化,依山势、依道路而修,虽然欠规整但都深含易理堪舆之术,并非随意为之。
古人做事无不依照规矩,村、院、屋都是规划好的。哪像今人的私搭乱建,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

门楼的形式多样,一定要彰显出主人的身份。

“满工”的楼,细微之处不输江南。

相同的规制,不同的细节。

门楼前是半座坊~

节孝坊上刻写着封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