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上)

 读书作乐 2015-04-14

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上)

 

在咱们邹平县青阳镇青龙山下,历史上曾经走出了一位皇后。她的一生极不寻常,10岁进宫,28岁册立皇后,35岁被尊为皇太后,50年宫廷生涯,历经六朝,曾经一度在中国历史上左右和影响了当时的政局,她就是明朝宣德孙皇后。

1989年,青阳曾出土了两块墓志,其一是孙皇后的侄子孙玺的,铭文曰:世为济南邹平之醴泉乡青阳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位于青龙山东侧的韩坊村人,其实韩坊村是孙玺的一个庄园,村里孙姓人家应该为皇后后裔。西董也有个皇后村,至于它跟明朝孙皇后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

 

 

说起孙皇后,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朝初年,青龙山下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少女,父母早亡,随哥嫂度日。她天生男孩子性格,整天爬墙上屋的,家门口有棵大桑树,人们经常见她爬在上面,就都喊她桑女。

 

桑女心地善良,人也勤快,但生得癞头大脚,相貌丑陋,并不讨哥嫂喜欢。尤其是她嫂子——大家都知道嫂子小姑子关系难处,经常数落她说:看你这个样子,跟个假小子似的,一辈子也甭想找个婆家。桑女哈哈一笑,开口唱道:

桑叶黄,桑叶黄,朝廷选我当娘娘;

桑叶青,桑叶青,朝廷选我做正宫。

一天,朝廷果真派人下来选娘娘。青阳自古山清水秀出美女,当时可谓应者如云,一直从村头排到村尾。从朝廷来的这帮评委一下子犯愁了,这眼花缭乱的到底选谁呢?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所有参加面试的姑娘,从一排箩子上走过去。那时候女孩子自小缠脚,都是三寸金莲啊,完成这一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个办法也真够损的。桑女是大脚,而且有过爬树锻炼,所以步履轻盈,象一阵风似的跑了过去。落地之后,一道金光闪过,桑女头上的癞疮不见了,变成了头顶金碗;大脚也变成了小脚,并且脚踩金砖。丑丫头瞬间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少女。从此被选入宫中,后来真的做了正宫。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表达了劳动人民美丽而朴素的愿望,也包含了老百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一种宿命观。这跟格林童话里灰姑娘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兄弟俩不会是借鉴了咱们桑女的传说吧。

 

孙皇后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现实中的孙皇后。孙氏是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的皇后。又是她的嫡子朱祁镇和庶子朱祁钰的皇太后。她从1410年左右入宫,到1462年去世,先后做过一朝皇后,两代三朝皇太后,影响和执掌朝政时间长达24年,细论起来比慈禧太后还要风光。在中国封建历史的长河中,具有她这样经历的女性历史人物确实罕见;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人,历史上专门的记载也不多,而且现在更是几乎不被人提起。那么,这里边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呢?

 

因为据史料记载和后人讹传,孙氏一族有很多污点,一直是作为反面教材所被人不齿。先是说皇后 “工于心术,夺后窃子”。就是说她皇后的位置是夺来的,她的皇太子也是偷来的。再就是说孙氏家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仗势欺人,称霸乡里。其实这里边很多说法都有悖常理,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今天就让我们逐步理清思绪,透过历史的烟云,用客观的眼光来窥探这位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皇后的真正风采。

要评价孙皇后的人格,我们必须弄清楚两件事,一是夺后,一是窃子。要谈夺后,得先从入宫开始。

据《明史》记载:“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意思说:明宣宗的孝恭皇后孙氏是邹平人,小时候就长得很漂亮。她的父亲叫孙忠(孙忠以前叫孙愚,是他的女婿宣宗给改的名),是河南永城县的主簿。主簿是什么官啊?知县的辅佐,八品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府办公室主任兼秘书长。当时皇帝的亲家母,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与孙忠同在一个县城当官,少不了相互走动,彼此有个照应。所以与孙家比较熟,从小看着孙家女儿长起来,自然非常喜欢。彭城伯夫人经常去宫里看闺女,她闺女张氏是皇帝的儿媳妇嘛。就说孙忠有个女儿,多么多么的漂亮,多么多么的贤淑。张氏一听,既然自己母亲这样说了就叫进宫来看看吧。这样,孙氏才得以被选入宫中。

 

南京明古城墙

孙氏入宫是在永乐八年,明朝的都城仍在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朱棣,他对自己的长子朱高炽看不顺眼,因为他“体形肥硕,且有跛足”,一个大胖子,腿脚还不利落,谁喜欢这样的。再说了,朱棣皇上是什么人,那是马上之君,纵马驰骋,带兵打仗。怎么能看上自己的瘸儿子呢。但朱棣却非常喜爱长孙朱瞻基。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爷爷朱棣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圭是帝王祭祀的玉器,是权力的象征。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当时朱棣还是燕王,他大梦初醒,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出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这个孙子,不正是来圆这个梦的吗?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天庭饱满,一脸英气,非常像自己,一点也不象他肥头大耳的父亲——这基本上属于隔代遗传。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后来也正是因为看在孙子朱瞻基的面子上,才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朱高炽当皇帝纯粹是沾了儿子的光。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看来这话同样适用于宫廷。

 

当时朱瞻基才十一岁,见到外婆给他领来的孙氏小妹妹非常喜欢,两人在外婆彭城伯夫人的撮合下,感情日渐加深,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三年以后,十四岁的朱瞻基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孙氏则被“选入皇太孙宫”,成为第一个“皇太孙妃”候选人。按说这一开始也挺顺利的,不料后来到了正式为皇太孙选妃的时候,老爷子朱棣却插了一杠子。说是这等大事,非得问问上天。于是占卜了一卦,卦相说:宜向济水畔求佳偶”,结果孙氏因为不符合硬杠杠落选了。原籍济宁的胡氏成了太孙妃。当时可能皇帝地理学得不太好,其实我们邹平,尤其是青阳,也是处在古济水之畔,西边是济水之阴的济南,北边是济水之阳的济阳。奈何阴差阳错、好事多磨,孙氏在宫中这一等就是六七年。

这六七年中,孙氏在宫里又是怎么做的呢?她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大聪明、大智慧、大气量,这些漂亮以外的优良品质。

她虽然不是太孙妃,可是太孙嫔,能够经常陪伴朱瞻基左右,进一步培养和巩固了两人感情。她很善于与太孙宫的小姐妹们和谐相处,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由此,她还逐渐地熟悉了宫中情况,充分积累了宫中生活经验。

真不得了,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韬晦隐忍,以让为争,不事张扬,计议长远。这样的人要是当不了皇后,你说上哪儿说理去。

永乐22年,朱棣病逝。随后,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的皇帝也死了。28岁的朱瞻基即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母后张氏升为皇太后,胡氏升为皇后,孙氏升为贵妃。这跟现在当官一个样,一提拔一大串。

因为受封建礼法制约,太后张氏的阻挠,朱瞻基虽然当了皇帝,但并没有册立自己的心上人为皇后。不过,这也成了朱瞻基心底隐隐的痛。于是在随后的册立仪式上有了这么一个插曲:按照历朝的封建礼仪,册立皇后是既给金册又给金宝,而封贵妃是只有金册而没有金宝。这会儿,已经当上皇帝的朱瞻基开始执拗地要求为自己心爱的孙氏破一回规矩:对于孙贵妃,是既给了金册也给了金宝,跟皇后一般待遇。通过这一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宣帝对孙氏的深厚情感。这也为后来的废胡立孙,埋下了伏笔。从赐金宝开始,命运的天平开始往孙氏这边倾斜,以后她走出的每一步,都踏在了点子上。

朱瞻基当上皇帝时已经28周岁,虽然身边妻妾成群,却只生出了两个女儿。封建社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朝廷上下都在瞪着双眼看着,皇太子什么时候才能生出来。我们知道朱瞻基的父亲,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皇帝要是没有子嗣,皇脉可怎么延续?你想,当时皇帝的心理负担有多重。就在这紧要关头,孙贵妃不负众望,为朱瞻基了第一个儿子。这使得朱瞻基欣喜若狂,当天就下令大赦天下,粮税减免三分之一。抢在前头生了儿子,这是孙氏成为皇后最有分量的一个砝码。

皇帝爱子心切,不满“百日”就将其立为太子,创了明朝历史上最快的立储记录。此后不久,宣帝又向他们提出了皇后废立的议题。并召集部分大臣翻书查资料,为废掉胡皇后提供合理依据。

但这次,大臣们态度都不积极了。他们都是三朝元老啊,从朱棣那时候就在朝廷当官,非常清楚胡皇后的选立过程——那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就有人以皇后没有什么过错而表示反对。然而宣宗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他不顾朝臣反对,成天给他们开会,开会就讨论废后的事儿,开会就讨论废后的事儿。这简直就是精神折磨,谁能扛得住。当时大臣中有三个姓杨的,杨浦、杨荣、杨士奇,号称三杨。当然还有一个更著名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就是他写的。不过于谦最终还是死在了宣宗手上,此是后话,暂且不提。这个时候,杨荣首先沉不住气了,决定放手拍拍皇帝的马屁。于是回到家里,挖空心思写了一份奏折,洋洋洒洒地列出了皇后非废不可的二十条“罪状”,交给了宣宗。
    没想到这个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宣宗虽然对胡皇后薄情,但是绝对还不曾到绝情的地步,奏章还没看到一半,他就火了:“皇后也是可以污蔑的吗?干屎抹不到人身上,你这不是睁着大眼说瞎话吗!把杨荣骂了个狗血喷头。你说这大臣难不难当?这时,杨士奇为他想了个主意:说,不如皇帝您亲自出马,劝胡皇后自己主动让位。他给出的理由就是四个字“无子、多病”,很充分吧。想想胡皇后也挺可怜的,虽然侥幸当了皇后,但因为是包办婚姻,所以一直不得宠,皇帝整天往孙贵妃那里跑。她郁郁寡欢,最终没有落下个一子半女的,却落下了一个病身。事已至此,识时务者为俊杰,咱不能敬酒不吃吃罚酒吧,立即交上辞职报告。于是,宣德三年,孙氏如愿以偿地地当上了皇后,获得了本该属于她的正配地位。而这一切,对她来说,其实是迟到了十一年。

以上就是孙氏“夺后”事件的整个过程。大家从中可以看出,这个夺,其实是个必然,孙氏在这里边只是尽了自己的努力,抓住了机遇,做到了公平竞争。或许是由于人们同情弱者的天性,书上说:胡氏“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人们可怜胡氏,就对取代她的孙氏有了成见。

与此立场一脉相承的还有一种观点,是把宣帝废后之举看作是其人生的一个污点,这明显是站在遵从“父母之命”,站在封建婚姻观的角度来说的。而以现代人的视角,宣德帝废胡立孙,在很大成分上体现了他对于婚姻自由的追求,对“包办婚姻”的否定和反叛,不仅不是污点,而且具有某种积极意义。

然后再来说说“窃子”。

据史书记载孙氏阴取宫人子为己子”。说窃子,我们先从宣宗朱瞻基开始。朱瞻基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守成之君,政治比较开明,又有军事才能,就是贪玩。平生三大爱好:绘画、射猎、斗促织(促织就是蟋蟀)。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宣德年间,朝野上下,斗蟋蟀成风,热闹场面就就跟2008年我们国家开奥运会似的。所以又被百姓戏称为“促织天子”、“蟋蟀皇帝”。他在绘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在故宫博物院里依然收藏着他的亲笔绘画。

朱瞻基是子嗣比较少的皇帝,他好象有什么生理问题。他自14岁册立妃嫔完成婚配到28岁当上皇帝,14年来,身边那么多妃嫔,包括他宠爱的孙氏,却一共只给他生出了两个丫头。皇帝年近三十而无子嗣,你想想,出于对皇朝大统的传承考虑,朝中上下谁不在关注,谁不在嘀咕。这个时候,后宫里谁的肚子鼓起来,都无异于放了颗炸弹,中了500万大奖。对此,作为皇帝的朱瞻基本人,皇太后张氏、正宫皇后胡氏,贵妃孙氏都不会不清楚。因此也可以想见,谁要想在这样戒备森严的情况之下,以瞒天过海的方式变出第一个皇子,真比登天还要难。

首先,她要怎样瞒过皇帝?那个时候皇帝可是盼子心切,得知孙氏怀孕,还不得天天去看儿子。还不得贴在孙氏肚皮上听听胎音。她该怎么办?可不能揣个枕头糊弄过去。十月怀胎啊,时间足够漫长,谁能用纸来包住这团火?

其次,她要怎样瞒过皇太后?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孙氏的十月怀胎可以装得天衣无缝,但一朝分娩怎能装得过去?太后张氏和皇后胡氏可都是最优秀的监督员。太后要是以婆母的身份亲临现场关照一下。谁又能偷梁换柱,妙手回天?

再者,她怎样确保生个儿子?当时恐怕还没有B超等先进仪器,可以鉴定胎儿性别。万一要再是个女儿呢?生儿子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而一旦事情败露,鸡飞蛋打的概率是百分之百,值得她冒这个险吗?

最后,怎样保证孙氏不再生子?当时孙氏的年龄不过二十七八岁,已生育过一个女儿,不是没有生育功能,而且依然受到皇帝宠爱,她要是抢了别人的孩子立为太子,将来自己又生了儿子,她亲生的儿子可该往哪个位置上安排?

总之,只要进行冷静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有关孙氏夺子的说法也是难以经得住推敲和质证的。这应该是后人同情胡皇后所做的一些猜想和附会。好在今天人们已经掌握了DNA技术,可以做个亲子鉴定。孙皇后死后被附葬陵,朱祁镇死后葬于陵,目前明朝在北京的十三座皇帝陵寝中,这两座陵寝尚未发掘,未来终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来彻底解决这桩历史疑案。

 

应该说,夺后和盗子,是最影响对孙氏人格和历史评价的两件大事。孙氏之所以在历史上被冷落、埋没,就是因为正史上对这两件事的基本认定性记载。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们都喜欢添油加醋地传播一些小道消息,尤其是涉及到宫廷,涉及到男女关系。孙氏无疑成了这些小道消息最大的受害者。我们今天来探究和考证它,把它弄明白,不仅对历史本身,而且对中国皇帝血脉传承都具有正本溯源的意义。你想,如果孙氏是朱祁镇的生母,那就意味着。明朝自英宗以下,所有的皇帝和亲王,都带有我们邹平人的血统,血管都流着我们邹平人的血。这将是我们县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以来,又一件多么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事情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