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不同药物发泡规律的临床表现(转载)

 wxhqyfpy 2015-04-14
  发泡率斑蝥、白芥子在相同剂量下的发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 同一种药物用不同剂量贴敷后其发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 显示0?? 05 g/穴药物组的发泡率高于0?? 01 g/穴药物组, 且发泡率大于80%,即药物剂量大, 发泡率高。在临床中, 用斑蝥或白芥子发泡, 想要取得较高的发泡率, 其单味用药剂量必须大于等于0?? 05 g / 穴, 组方后贴敷所用发泡药物的剂量还应当适当增加, 否则会直接影响发泡效果。
?? 发泡时间同种药物不同剂量的发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 斑蝥组发泡的时间长于白芥子组的发泡时间( P < 0?? 05) , 斑蝥的发泡时间为( 251?? 364?? 89?? 925) 分钟, 而白芥子的发泡时间为( 117?? 172 ??31?? 905) 分钟。由试验结果可知: 发泡时间与药物的种类有关, 与试验范围的不同剂量无关。笔者观察到: 白芥子组的发泡几乎都是在贴敷后2 小时以内就发生, 而斑蝥组在贴敷2 小时内却未见发泡, 在揭去贴敷药物后, 其发泡尚需再经过一段时间( 约需2 小时) 后才可见到, 这一现象应特别引起注意, 以避免用斑蝥发泡时贴敷过久, 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另一方面, 斑蝥组的发泡是在皮肤上形成类似烫伤后透亮的水泡, 而白芥子组的发泡是贴敷部位皮肤出现红肿, 高出周围皮肤, 却看不见类似烫伤后透亮的水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与斑蝥素( 蚁酸) 、白芥子甙生成的硫代异氰酸对羟苄酯对皮肤刺激作用的层次不同有关。上述观察提醒我们, 在临床上需根据不同药物的发泡规律, 来确定贴敷时间的长短, 不能对所有的发泡药物都用统一长度的时间来贴敷, 更不能仅凭用眼睛对皮肤的观察, 来确定贴敷时间的长短。贴敷时间的过短或过长都会对正确地、合理地使用发泡疗法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泡大小在使用相同剂量时, 白芥子发泡的大小与斑蝥发泡的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 0?? 05 ) ; 而0?? 05 g/ 穴剂量组与0?? 01 g/ 穴剂量组在发泡大小上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 05) 。由试验可知,对用斑蝥和白芥子贴敷发泡来说, 药物的剂量大小不仅影响发泡率, 也影响发泡的大小, 剂量大, 发泡面积就大, 这与试验药物斑蝥、白芥子的种类无差异。所以在临床上用白芥子和斑蝥发泡过程中, 要使其充分发泡, 就必须保证单位面积里用药的剂量,应大于或等于0?? 05 g/ 穴。
  疼痛率的观察不同剂量斑蝥、白芥子组的疼痛率有差异( P < 0?? 05) ; 其中白芥子0  05 g / 穴剂量组, 疼痛率最高, 为71?? 4% , 而0?? 01 g / 穴白芥子组、0?? 05 g/ 穴斑蝥组、0?? 01 g / 穴斑蝥组的疼痛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5) 。白芥子0?? 05 g/ 穴剂量组, 疼痛率最高, 可能与白芥子甙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硫代异氰酸对羟苄酯有关, 此产物对皮肤痛觉感受器有强力刺激作用, 这种刺激作用随贴敷药物剂量的增加, 使受试者皮肤的敏感性普遍增加。这提示我们在临床中, 如不考虑白芥子本身的药物治疗作用,单纯从发泡降低疼痛率的角度出发, 可选择斑蝥取而代之。
  疼痛程度的观察在发泡情况下, 不同剂量斑蝥组和白芥子组在疼痛程度上无差异。这可以说明: 在试验药物剂量和贴敷时间范围内, 疼痛程度与是否发泡有关, 而与药物种类、药物剂量无关。本研究是对天灸疗法中药物发泡性质的一项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 这里仅对斑蝥、白芥子单独使用时, 两个剂量贴敷后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对更多的发泡药物, 或联合使用发泡药的研究尚未涉及, 笔者更期望深入开展对发泡药物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提取、药理学、毒理学、剂型、剂量等的研究, 尽快把天灸疗法变成一种更易于患者接受、使用更加方便、疗效更加突出的方法, 这是笔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