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体的「喇叭口」是怎么回事?

 pgl147258 2015-04-14

【EricLiu的回答(97票)】:

黑体字的喇叭口问题是有历史原因的。

在设计上原因,比如设计师为了缓和直线的生硬感觉,特意在笔画末端加上曲线部分;再比如为了和同一系列的宋体字的『字脚』设计相协调。这可以考虑成是在保持文字整体的重心平衡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各个笔画元素之间平衡的一种设计手法。

但更大程度上,这是技术的原因。因为在数字字体诞生之前,出版行业流行的是照相排版技术。而黑体字为了保持锐利的形状,必须进行喇叭口处理,因为照相排版是通过光学镜头来进行文字的放大缩小的,而光学折射往往使笔画末端变得圆滑模糊,所以在造字的时候特地在笔画末端加宽,使得最后照排出来的结果保持平直的形状。

同理,一些经过优化的照排字体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笔画交叉部分其实有特殊凹槽,这也是为了防止光学变形处理为目的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容易导致交叉部分发黑。

时代现在已经全面转向数字出版,所以面临照排字体数字化的问题。因此很多早期字体数字化的时候纯粹将原先照排的原字抠出来,喇叭口一概保留。很显然,轮廓字体在技术上不需要喇叭口来调整光学变形,而且为了保留喇叭口反而需要增加字体轮廓的锚点信息导致字体文件肥大。后来很多字体从照排转移到数字平台的时候就除去了喇叭曲线。

完全在数字时代新创作的字体,直线化几何风格的字体增多,喇叭口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一些字体设计师为了保留照排字体的复古风格,在复刻时候特地保存或者在新创字体特地添加一定幅度的喇叭口,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許瀚文的回答(10票)】:

贊同Eric的答案,另作小量補充:

1)除了實際考量外,加了「喇叭褲」的筆劃視覺上比較生動有力,老師傅很追求「精神」的感覺,正如書法的起筆收筆同一道理。

2)若果喇叭頭大小得宜,可以既不突兀,也收「精神」之效,如Hiragino。

3)再簡潔的黑體也有喇叭頭,如信黑體,除了橫直劃垂直切口外,所有其他筆劃頭尾均不是同一大小,那是視覺修正之用 – 起筆和收筆之勢,若果頭尾一樣大小,尾部就會顯得既無力,也像縮小了似的。

【DrizztVII的回答(11票)】:

添加一份答案,我们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大部分转述自Charles Bigelow,Lucida系列的设计者。

中文黑体和日文的ゴシック都是源自西文无衬线体(Sans-serif),所以研究一下西文喇叭口的成因,也许可以解释部分原因。

选择例子为Optima,图见Wikipedia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Optima_font_sample.svg/2000px-Optima_font_sample.svg.png

Optima的笔画中间会略收分,端头也有凹下去喇叭口,拿来当例子非常典型。而Hermann Zapf这么做有两个理由

1、历史原因:西文书法的历史源流。

在成为字体设计师之前Hermann Zapf也是一个书法家,他的设计带有对西文书法的理解,这一点在这里不再赘述。和中文书法不同,西文书法使用的工具之一是钢笔。很多书者在起笔落纸和收笔离纸的时候会比行笔更用力,可以想见,钢笔尖受压分开更大,导致笔画两端会比中间粗。Optima,Rusticana等有西文书法原型的无衬线体保留了这一历史特色。

顺便一提,很多Old Style 衬线字体如Bembo,Garamond也同样尊重了其原型的书法特性。放大Bembo查看细节的话,底部衬线下边并不是平的而是有个向上的弧度,而且也并不左右对称,衬线右端也比左端要粗一些,毕竟衬线这东西最早也是手写出来的嘛。

我加个图吧,Rusticana from Linotype。这样对于无衬线体的起收笔加压这事儿就可以解释得很直观了

http://www.linotype.com/47246/RusticanaRoman-font.html

感谢梁海君的指正,我修改了下文法(唉我中文快废了),加了下面这张Serif的示意图片。虽然和黑体没什么关系……反正这样大家就知道Serif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了。

图片摄自David Harris的The Art of Calligraphy

http://i40.tinypic.com/bfi4h5.jpg

(后来Baskerville等字体虽然保留衬线,但是其实修了修,左右对称,底边平直。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批字体样式不算Old Style而称为Transtional。)

2、技术原因:基于金属活字的字体设计。

活字印刷是一个典型的凸版印刷技术,见过铅字很容易想象,油墨是附着在突起的字样表面,然后向纸面施压而转印上去的。这个施压过程会让墨水一定程度地扩开而无法精准地再现字体。另外,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笔画中的主体区域着墨更多,而角上着墨较少。如果使用Helvetica一样的完全几何笔画,最后印出来的就会比较肉。而Hermann Zapf经过多次制样排印之后敲定的Optima设计中使用了中部收分和笔端喇叭口,可以使最终的印出成品显得边缘更锐利。Old Style衬线体底部衬线的向上弧度和喇叭口类似,技术上也是为了让印出效果平直而存在的。

(字体数字化,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笔画收分和喇叭口的手法是从金属活字的时代的传承哦。另外,修正衬线为对称且下边缘平直的字体如Baskerville,以及完全几何化衬线的字体Bodoni,直到Helvetica的诞生,都远远是在数字化之前的事情啦。大家做这种完全几何化的现代派设计的那时候,还没法预见之后的数字化排印吧)

【dqin的回答(2票)】:

同意前面几位的回答。补充一句:我觉得一个理想化的做法是,喇叭口会随着字号变大而逐渐变小,大到大标题级别的字号时,变成左边的无喇叭口(或不易察觉的喇叭口)的样式。这个,在铅字时代就实现了的,只不过字号就几种而已。新一代的中文电脑字体应该考虑这个方面了,或者至少在一个字族里提供正文和标题字体两种字体。

另外,关于喇叭口,其实可以脱离了原来具备的修正功能来看问题。喇叭口的存在让黑体字的笔画保留了一点点手书的痕迹;我觉得一个有一点书法味道的黑体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十分经典的汉仪大黑,Edward Johnston的伦敦地铁字体。还有,从技术上看,今天的各种屏幕已经可以开始支持印刷级别精度的字体显示了,有微妙的粗细渐变笔型的字体,会强化字体的中宫,的确会多一点视觉张力,更加“精神”。

【汤婷的回答(2票)】:

有一本书叫《印刷活字研究参考资料》,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11年6月印制的,按照此书说的,整黑一号体是最先采用“喇叭口”的字体。当时参加整黑一号体的勾线工作的陈奇瑞和许伯康认为:“字体不因纤细而失掉黑体字的庄重感,使他有一种醒目、活泼以及具有书法艺术美的感觉。”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