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称谓之七]??妯娌

 陋室书屋2 2015-04-15

[古代称谓之七]  妯娌


兄弟之妻的合称。假设一家中有几个儿子。那么这些儿子的妻子之间的关系就称为妯娌关系。根据《广雅》的解释。妯娌”是先后的意思。女子先后嫁入兄弟。所以称为妯娌”。如果一家有几个女儿。嫁给不同的女婿。这些女婿之间的关系则称为连襟”。
弟兄的妻子之间,就是妯娌,所以妯娌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弟兄关系的一个延伸。如果弟兄之间关系很好,我相信妯娌的关系也坏不了;反之,如果弟兄之间有矛盾,那么妯娌之间恐怕也很难相处。我们中国人很讲究脸面,也很重视人际关系。
妯娌
词语释义
词目
:妯娌
拼音
zhóu lǐ
英文
wives of brothers; sisters-in-law
基本解释
[wives of brothers]兄弟的妻子的合称
两妯娌
详细解释
兄、弟之妻的合称。
《尔雅·释亲》“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晋郭璞注:“今相呼先后,或云妯娌。”《北史·崔休传》:“家道多由妇人,欲令姊妹为妯娌。” 元杨奂《孙烈妇歌》:“屈己接妯娌,尽心奉舅姑。”《红楼梦》第十四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 冰心《寄小读者》十:“因看你丰满红润的面庞,使我在姊妹妯娌群中,起了骄傲。”
妯娌关系
如果一家有两个儿子,两儿媳就互为妯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妯娌之间的关系和婆媳之间的关系一样难处,妯娌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家的家庭气氛。看看“妯娌”这两个字,就能领略汉字的妙不可言———同是女字旁,右边框架的组成部分也相似,但彼此又是对着干的,一个朝上,一个朝下。朝上的“妯”,身段稳重,神态像是鼻孔冲天,得理不饶人;朝下的“娌”则显得小而娇气,恃宠而娇,有小狐狸的媚相。
称呼很少直接叫嫂子和 弟妹 的,一般直接叫姐姐妹妹,也觉得有些绕口,对于有些人觉得,叫不顺口,现在的人,要是年纪相差不大的,都是叫名字,或者叫名字后面的字,显得亲切,要是大几岁,叫名字就觉得冒犯了,所以就叫名字后面的字再加上一个姐字,比如他嫂子叫小燕,那么就可以叫燕姐,比如他弟妹叫小红,就可以叫红妹,或者豪气的叫法就是妹子,要是有小孩了,就可以跟着孩子叫,他二婶,三婶,等等,而实际的规矩是嫂子与弟妹,看你是要写小说还是写文章,要是写一般的文章,还是写关于情亲的散文,要是是写小说,那就根据你塑造的人物咯,古板的就按正规的叫法,活跃的就可以自己设想一个外号,注明他们的关系就是了,要是写散文,就还是嫂子弟妹吧,利索也能诠释角色,要是一般的情感文学,那就注明他们是妯娌关系啦,但是可以根据现代人的叫法,就是姐姐,妹妹咯。
两儿媳关系妯娌
其他相关
妯娌村的由来
孟津县 煤窑乡 与新安县仓头乡交界处,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名叫妯娌村。
相传五百年前,这里一户姓高的人家,有兄、弟、妯娌四人。哥哥大江、弟弟大海,每日下黄河撒网打鱼,妯娌俩纺线织网,操劳家务,小日子过得挺如意。
一日,妯娌俩下河洗衣,黄河上游下来一只货船,押船的是济源县财主雷万寿的二公子。他贪色不要命,二十多岁瘦得如同干萝卜一般,所以人送外号“干萝卜”。此刻他正在船头乘凉观景,忽然瞧见岸边有两个低头洗衣的女人,即生歹意,随手投一卵石,水溅处泛起两张漂亮的脸蛋儿来。妯娌俩见船上人不怀好意,便慌忙端衣离去。“干萝卜”巧遇两个美人,岂能放过良机!
于是喝令艄公将船靠向岸边,带人沿小路追上山来。
山坡下有两间草房,房前晒着几张渔网。“干萝卜”领人搜查了半天,也没见个人影。正在这时,大江、大海捕鱼归来,双双落入强盗之手。“干萝卜”为了得到妯娌俩,心生一计。将兄弟俩五花大绑,背上拴一石头,带至岸边的悬崖上,然后对着妯娌俩大喊:“你俩如果不出来,明年的今天就是他兄弟俩的周年!”
躲在不远山洞里的妯娌俩听见“干萝卜”的声音,顿时心似刀割,泪如雨下,准备冒死出来救哥弟俩的性命。这时,忽然又传来大江、大海的声音:“你俩千万别上当,不要出来……”
“干萝卜”见计落空,恼羞成怒,将兄弟二人踢下河去。
临下山时,“干萝卜”派人点火烧了那两间草房,又引燃了山坡林木,霎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当烈火快要烧到妯娌俩藏的山洞时,忽然雷鸣电闪,天降暴雨,大火熄灭。接着山洪暴发,泥石流顺水而下。“干萝卜”一帮强盗还没来得及上船逃命,便被滚来的乱石砸死了。
大江、大海死后,妯娌俩含泪在废墟上重新盖起两间草房。每日开荒种地,苦度光阴。后来,她俩想起了栽树。第一年采种,第二年育苗,第三年移栽。二人起早贪黑,顶风冒雨,辛辛苦苦度过了十个寒冬。栽了一沟桃树,一岭榆树。还开了九九八十一块荒地。这年,从山西大槐树下来了一批逃难的穷人,妯娌俩便把粮食和摘来的果实分给他们吃,教妇女纺线织网,让男子下河捕鱼。
过了些年,妯娌俩双双离开了人间。乡亲们遵照她俩的遗嘱,将其安葬在一起,为了让后代人永久地怀念她们,村里人把埋葬她们的地方起名叫妯娌坟,村名为妯娌村。
相关资料
《聊斋》上的故事:妯娌俩去庙里求签,看她俩同去赶考的丈夫是否高中。大的求了张“侬可凉凉去”,小的求了张“我也凉凉去”,两人都不懂是什么意思。酷暑天气,她俩在屋里挥汗如雨地做饼,一时一群人吹吹打打上门报喜事,说大公子考中了。婆婆就叫大媳妇:“侬可凉凉去!”大媳妇就到旁边休息乘凉去了。二媳妇一个人接着干活,气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不一会又有吹吹打打的人上门,报告二公子也考中了。二媳妇就把擀面杖一扔,说:“我也凉凉去!”———无须多着墨,妯娌间的争斗负气,活泼泼地都出来了。
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女孩子,因为嫁了兄弟俩而在一个屋檐下过活,朝夕相对服侍婆婆、做家务活,心里难免要嘀嘀咕咕:谁做得多?婆婆偏向谁?本来婆媳就是第一层难,再加上第二层妯娌,琐琐碎碎,日复一日地计较着相处,的确是折磨。男人说:“女人嘛!”他们说这话时忘了,他们与女人的妯娌相对的“连襟 ”,根本不是一家人。逢年过节时串串亲戚,俩连襟坐一块喝一杯,搓搓麻将,并不是难事。
二十年代, 上海 女作家苏青说小家庭最好是跟岳父母同居,因为岳母和女婿一定会相处得很好,而婆婆和媳妇因为婆婆感到做母亲的太凄凉,会嫉妒媳妇。这提议的确非常合理,合乎人性。婆媳的结解开了,就算姊妹几个的丈夫同时入赘,他们也不太可能会同时拿着擀面杖在厨房做饼而有“我也凉凉去”的不忿。而假如连襟们能贤惠到一起拿着擀面杖在厨房做饼,那就一定不是小肚鸡肠难相处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