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放下自我保护,让自己自由

 青衣问道 2015-04-15



15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自我保护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即是通过压抑、补偿、文饰和升华(虽然这些词组是在精神分析学派中产生的,但是在整个心理调适和心理咨询过程中,他们是通用的)的手段改变对心理紧张的主观感受,掩饰不能接受的内在冲动和虚拟现实环境的危险,用以减少痛苦以及对痛苦的意识,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1、合理化(文饰法)

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

2、仿同

是把别人的欲望、个性特点不自觉地吸收成为己有,并表现出来。被仿同对象总是仿同者尊敬的人或喜爱的行为特征,通过仿同来缓解个人的痛苦或焦虑,同时可借以分享他人成功的快乐。比如,模仿明星造型或行为。

3、潜抑

是把理智上不能接受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压抑下去。虽然这些欲望、情感和动机设有消失,但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就不会为此而紧张焦虑了。例如,某一女生近来经常与一男生在一起,于是传言四起,同学们都说他俩在谈恋爱,该女生听了深感冤枉。其实,她内心深处未必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愿望,但她理智上却无法接受"他俩在谈恋爱"这一现实,于是就将这种动机潜仰了。

4、投射

是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并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之苦。但是习惯于以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恰当应用投射保护机制。

5、反向

是指一个人内心有一种动机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不安,结果反而表现出相反的动机或冲动。一般情况下,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表现出"形左实右"的现象。如有的病人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但在别人面前反而故作无所谓的姿态。

6、躯体化

是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从而减轻心理紧张。例如,常有神经衰弱的病人否认自己思维方式上的问题,而强调内心的紧张是由于身体衰弱或失眠造成的。

7、置换

是把对某一事物的愿望或情绪不自觉的转换到另一事物上。例如,在学校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常把对同学和老师的怨气转到家人身上,以此平静心情。

8、幻想

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把自己置于一种脱离现实的想象境界,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种保护机制常被弱小者所用。

9、升华

把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以某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获得满足。例如攻击性的愿望不能随处乱用,但可能从打球或射门中得到满足。

10、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挫,或因自己生理缺陷、行为过失而遭失败时,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

11、否定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等等。

12、退化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13、转移

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14、隔离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长眠”等。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5、抵消

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编后语:自我保护机制一般是无意识地发生作用的,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地生活。尽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确实是一种心理自我维护的武器,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希望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能用好自我保护机制。

 


放下自我保护,让自己自由

心灵旅程是不断的转变。为了成长,你必须放弃抗拒维持不变,学习拥抱变化。需要改变的最重要领域之一,是如何解决个人的问题。我们通常企图用保护自己来解决内在的困扰。真正的转变从将问题接纳为成长动力开始。为了了解这个过程如何进行,让我们来检视以下的情况。

想像你的手臂上有根直接触及神经的刺,碰到的时候会非常痛。因为刺非常疼,问题很严重。会因为压到它而难以入睡。也很难靠近人,因为别人可能会碰到。刺让你的日常生活变得很麻烦。甚至无法在树林中散步,因为树枝可能会擦到刺。这根刺是你困扰的根源,而要解决问题,你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对外的,外物碰到刺时很困扰,所以必须确保没有东西碰到它。第二个选择是对内的,既然外物碰到刺很困扰,那就将它取出。信不信由你,这个选择将影响你的馀生。这是核心层次之一,奠定未来基础的结构性决定。

如果你不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反而企图保护自己远离问题,则它终将主宰你的生活。最后你只惦念著问题,而见树不见林。你自以为,因为缩小了问题的痛苦,所以已经解决问题了。但是并没有解决。你所做的,只是把生命都投入在避开它而已。如今它成了你的世界中心,无所不在。

为了将刺的比喻运用到你的整个人生,我将以寂寞为例。例如你内心有很深的孤寂。如此深沈,以致于晚上睡不好,而白天又让你非常敏感。内心经常感到剧痛而造成很大的困扰。很难专注于工作,并且难以应付每天的人际互动。此外,虽然非常寂寞,却又经常很难亲近人。瞧,寂寞就像刺一样。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痛苦与困扰。但就人心而言,我们不只有一根刺。关于寂寞、关于拒绝、关于身体外观及关于心智能力,都很敏感。我们带著许多刺到处行走,而刺激的部位又刚好位于最敏感的心。随时都可能有东西碰到,而造成内心痛苦。

和手臂上的刺一样,对于这些内心的刺,你同样有两个选择。当然,拔出那根刺显然是要好很多。既然能直接将刺去掉,就没有理由把一生都花在保护刺不被碰到。一旦去掉刺,你就真的摆脱它了。内心的刺也一样可以拔掉。但如果你选择保留而不被它们困扰,就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以避开刺激它们的情况。如果你很寂寞,则必须避免去情侣常出现的地方。如果害怕拒绝,就必须避免和人太亲近。但如果你这么做,则它和修剪树林的原因没两样。你企图调整生活,去配合你的刺。在前面的例子里,刺是外在的。现在它们是内在的。

当你寂寞时,发现自己在思索该怎么排遣寂寞。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才不会让你感到那么寂寞呢?请注意,你不是问如何解决问题,而是问如何保护自己不感觉它。你的方法,不是避开那样的情境,就是利用人、地、事等做为护盾。终将落得像手臂上有刺的人一样。寂寞将主宰你的整个人生。你会嫁给让你感觉比较不那么寂寞的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那完全和避免刺痛而非取出它的人一样。你并未切断寂寞的根,而只是企图保护自己不感觉它而已。万一某人死亡或离开你,寂寞将会再次困扰你。当外在的情况无法保护你避开来自内在的事物时,问题就回来了。

如果你不去除刺,最后要担负的除了刺之外,还有因企图避开它而牵扯进来的每件事。若是你够幸运,找到有办法减轻孤寂感的人,那你将得开始担心和这人保持关系。为了要避开问题,又再为自己找了更多的课题出来。这和你使用装置来弥补刺的缺陷完全一样,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你允许核心问题逗留片刻之际,它便向外扩展为多重问题。你根本不会想到乾脆拔掉它好了。反之你看见的唯一解决办法,是试著避免感觉它。现在你没有选择,只能去修正每件会影响到它的事。必须担心穿著与谈吐,担心别人怎么看你,因为那会影响你的寂寞感觉或对爱的渴求。如果有人对你产生好感,减轻你的寂寞,你便希望自己能向对方表白:「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你高兴呢?我可以变成你希望的任何方式。我只是不想再感觉长期以来的寂寞。」

你现在多了这个担心关系的包袱。创造一种潜在紧张与不舒服的经验,甚至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但事实上,体验到的不舒服根本不是寂寞。它是永无止境的念头:「我这么说对吗?她真的喜欢我吗,或者我只是在欺骗自己?」根本问题现在被埋在这些较浅的问题底下,而较浅的问题都只是为了回避较深的问题。事情因此变得非常复杂。结果人们用他们的关系来掩盖刺。如果你关心彼此,你就会希望调整行为,以避免碰撞到彼此的弱点。

人们就是这么做。让内在的刺的恐惧影响他们的行为。结果限制自己的生活,就像手臂上有刺的人一样。最后,如果有东西困扰你的内心,你就必须做选择。可以因企图避免感觉它而向外发展,藉此弥补刺的缺陷,或者你可以直接去除刺,而不把生活的焦点放在上面。

别怀疑你去除内在困扰根本原因的能力。它真的可能消除。你可以深入观察内心,触及生命核心,并决定你不希望你最脆弱的部分主宰你的生活。你希望摆脱此事。想要和人说话,因为发现他们很有趣,而不是因为你寂寞。想要和人建立关系,因为你真的喜欢他们,而不是因为需要他们喜欢你。想要爱,因为你真的爱,而不是因为需要避开你内在的问题。

你如何让自己自由呢?在最深的意义上,藉由发现自己而让自己自由。你不是你感觉到的痛苦,也不是经常性焦虑的那部分。这些困扰和你完全无关。你是察觉这些事的人。因为你的意识是独立在外并觉知这些事的,所以能让自己自由。要让自己摆脱内心的刺,只需停止和它们厮混。愈接触它们,就愈刺激它们。因为你总是努力避免感觉它们,所以它们没有机会自然地结束自己。如果你愿意,可以直接让困扰生起,然后放下它们。由于内心的刺只是过去被堵住的能量,所以可以释放。问题是,你不是完全避开会让它们释放的情况,就是假借保护之名把它们又向下推回去。

假设你坐在家里看电视。你愉快地欣赏节目,直到看到男女主角恋爱。突然间你感到寂寞,但身旁没有人关心你。有趣的是,几分钟前你都还很好。这个例子显示,刺一直在你心里,只是没被激活而已,直到有东西碰到它为止。觉得心里的反应就像被掏空或失落的感觉,很不舒服。忽然感到很虚弱,并开始想到其他几次被独自留下的时候,以及曾经伤害你的人。过去积存的能量从心里释放并产生思绪。现在,你不是高兴地在看电视,而是独自坐著陷入思绪与情绪的浪潮中。

要想解决此事,除了吃东西、打电话给某人,或做其他缓和情绪的事之外,你还能怎么做呢?你可以做的是,察觉到是你在察觉。你可以察觉,你的意识先前在看电视,如今则在看你内心的闹剧。看此事的人是你,是主体。你所看的东西是客体。空虚的感觉是客体,是你所感觉的东西。但谁感觉它?你的解决之道是,只是察觉谁在察觉。真的就是这么简单。比起带有轴承、轮子与液压的保护装置,可说是简单多了。你需要做的只是,察觉谁在感觉寂寞。察觉的人已经是自由的。如果你想要摆脱这些能量,你就必需让它们通过你,而非掩藏在里面。

从小,内在便已有能量在行进。觉醒并了悟,你在那里,并且有个敏感的人在那里陪你。只要观看你那个敏感的部分在感觉困扰。看它感觉嫉妒、欲望与恐惧。这些感觉都只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如果你注意,便会了解它们不是你,它们只是你在感觉或体验的对象。你是住在里面觉知这一切的生命。如果你守住意识中心,甚至能学习去欣赏与尊敬艰困的经验。

例如,有些美丽的诗篇和乐章是出自内心混乱的人。伟大的艺术来自生命的深处。你可以体验这些非常具有人性的心理状态,而不迷失在其中或抗拒。你可以察觉你在察觉,并只是观看寂寞的经验如何影响你。你的姿势改变了吗?呼吸短促或加速了吗?当你给寂寞通过所需的空间时,发生了什么事?成为一个探索者。见证它,然后它会消失。如果你不投身其中,则经验很快就会通过,并且别的事会生起。请享受这一切。如果可以这么做,你就会是自由的,纯能量的世界将在你里面开启。

你愈是坐在自性中,就愈能感受到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能量。它从你体验头脑与情绪之处的后面而非前面生起。当你不再沈迷于你的闹剧,而是舒服地坐在觉知之位里面深处时,就会开始感觉这股能量流从内在深处生起。这股能量流过去被称为「夏克提」,或「圣灵」。如果你是与自性而非内在困扰为伍,这就是你会开始体验到的。不必去除寂寞,而是只要停止卷入其中。它像汽车、草地与星辰一样,都只是宇宙中的另一样事物。它不干你的事,只要放下它,这是自性做的事。觉知并不抗争;觉知释放。觉知是单纯觉知宇宙中每件事物在它面前鱼贯通过。

如果你坐在自性里,即使心感到虚弱时,也会开始体验到内在生命的力量。这是道的本质,也是心灵生活的本质。一旦你学会泰然面对内在困扰的感受,它们就再也无法打扰你的意识之位,你将是自由的。你会开始被来自后面的内在能量流支撑著。当你尝到内在流动的狂喜滋味时,就可以走在这个世界中,而世界永远不会碰到你。这就是你成为自由生命的方式──超越。

本文作者:麦克.辛格(Michael A. Singer)
本文出自:<起飞:启动你封存的,突破心灵向度的19段旅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