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见闻(9)组屋计划

 fcx_cx 2015-04-15

新加坡独有的组屋留给我明媚温馨印象。


透过组屋看国民待遇

新加坡见闻(9

 昨天早晨看到李光耀关于自家住房的遗嘱,挺感慨的。凭李老人家开国总理的显赫身份,以及他在新加坡民众中享有的不二威望,什么都不说拥有“故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无此奢望;另外,遗嘱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家人选择权的尊重,给女儿和子孙留有余地,没有一言九鼎的专横,又不失个人原则,杜绝了个人崇拜的物质化。这种行为模式与独裁者判若云泥,为民主领袖立了好榜样。

 在新加坡的日子里,感觉花园城市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与洋溢着的热带风情相得益彰,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要算新加坡独有的组屋留下明媚温馨印象。



坐落在新加坡唐人街牛车水地段的一座组屋大楼。











在新加坡时,我见到并拍下的组屋。

 组屋就是新加坡政府开发的公众住房,凡有新加坡身份证的人,每个小家庭按规定可以买一处几十平米到一、二百平米的组屋,每套售价15到30万不等。到新加坡的当天上午,儿子就带我们老两口去住家近旁的组屋看了看,发现每栋楼的一楼都被设计成穿廊,不住人,即便于穿行又能避免潮湿,只是这样一来,国家和开发商得少挣不少钱呢!法制和政策完善,居然能免除利欲熏心。联想起北京楼房一层多为出租改装后的商铺,杂乱无章。

  组屋区有花园、健身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充足的停车位;附近有整齐配套的医疗诊所、菜市场、幼儿园、看护班中小学校、教堂及24小时营业的超市,还有可供选择的、价格亲民的食阁,3-8元就能吃顿饭。新建的组屋也有了公共游泳池,我在淡滨尼组屋区还见到了美丽的蝴蝶园。

 50年前,新加坡建国初,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 %住在窝棚或贫民窟里。很快,国家成立了带有社会公益性的专门机构,用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和向政府借来的低息贷款建造大多为十几层、底层通透的楼房,严格按规定以远低于公寓和别墅的价格卖给国民。

 “组屋计划”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实实在在促使国民实现安居乐业的小康梦,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政府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各个组屋建成优美宜居、舒适便利,全民共享水源的花园式住宅区。

 我听说新加坡87%的家庭已经用低价购买或租住组屋,其他收入高的家庭住在公寓或别墅里,都拥有了好处,杜夫子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岛国美梦成真。



四美小区商业楼及内部的新春装饰。


我拍到一处正在建设中的组屋。

   组屋计划从土地划拨、楼房建设到分配购买,再到后期管理,有一整套严格的法律规定,以确保社会公益不遭损害。一旦被发现违规买卖组屋,有可能要依法坐半年牢。凡是购买了公寓和别墅的人,绝不允许再买组屋,违者也将受到法律制裁。



 每片组屋被划成一个市镇社区,也是选民投票的区域,每个市镇都有民众俱乐部,供居民娱乐休闲。这是我拍的淡滨尼小区居民俱乐部,还有马路对面的体育馆,今年春天我在那里时每天买菜路过这里。


 组屋与公寓(商品房,价格比组屋高数倍)的区别很明显,没有围墙的楼是组屋,有围墙的楼是公寓,这两种都是收入中下等的家庭(并非贫困者)住宅,富人住宅是排屋(联体别墅)或别墅。

 公寓封闭式管理,与组屋不同的是围墙、门卫保安,有花匠和清洁工,有游泳池(近年新建公寓由于土地升值,游泳池改在楼层间室内)、健身房、网球馆,也有免费停车位


 这是位于四美小区的一个公寓内景,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属于极普通的一处公寓,目前每平米售价与北京三环地段普通塔楼相差无几,只是环境与管理相去甚远。

 联想我们的一生,有多少心血耗费在住房上?当众多人被迫沦为房奴时,住房难题被推向冷酷粗暴的市场化,然后一波接一波的政策托举着高的离谱的房价,决策省心省力与利益集团捞足好处之后,扛着耻辱牌挨骂那叫活该?人在做天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