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好观念,让钱愈滚愈大

 yagi1 2015-04-15

为工作拼命,却感到财富成长速度和心力不成正比,是不少人的心声。要是赚来的钱不只是钱,还能「替你工作」,该有多好?

「理财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我在努力工作时,钱也正帮我工作,」富朋友理财笔记站长、《下班后赚更多》作者艾尔文点出投资理财之于上班族的重要性:「收入不会让你致富,储蓄与投资才会!」

艾尔文就是靠着钻研理财书籍、从经验中学投资,28岁存到100万元,29岁离开职场,专职投资。现在的平均年报酬率为定存10倍以上。「把钱放在对的位置,这辈子才不用再走『薪酸路』,」他说。

究竟怎么做,才能让钱替你赚钱?透过3个投资好观念,不但简单有效,又能快速助你一臂之力。

1. 把自己想成一间公司,存第一桶金

美国又上成长基金操盘手兼总经理阙又上,在《每年10分钟,让你的薪水变活钱》书中强调,年轻人想摆脱「薪贫族」,势必从第一桶金开始:「原本是一个人单打独斗;但有了第一桶金之后,等于开始有了帮手和分身!」

他举例,当你有10万美元(约新台币316万元),以8%投资报酬率计算,每年就多了8千美元(约新台币25.3万元)收入,「相当于一个新鲜人把一年所得都给你。」

至于如何打造第一桶金?阙又上解释,像全球知名的基金管理者约翰.坦伯顿(John Tempton)大学毕业后15年至今,每年都要求自己存下50%的收入。而这样听来老套的纪律和自制力,正与他多年来观察身边快速达到财富自由的客户,所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

其次,阙又上强调,「投资自己的专业」绝对是加快存第一桶金的不二法门。无独有偶,美国资深理财评论员大卫.史蒂芬森(David Stevenson),在《我用死薪水,让钱替我赚钱》书中指出,没有富爸爸的人开始变有钱的第一步,绝不是投资股票,而是先投资自己。

他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先「想象自己是一家公司」,找出品牌特色,并时时自问:「我现在可以投资哪一件事、让我在10年后更有价值?」接着厘清在时间与金钱上,需要什么样的努力,包括如何增加个人资本、提升在工作中的价值?怎么在职涯中发展、不断累积存款?如此一步步来达成目标。

史蒂芬森特别强调:「如果你5年内会因此需要资金,却还把钱拿去投资股票,这主意实在是很蠢。」

2. 35∕35∕35原则,靠房产把钱变大

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如何「把钱变大」?史蒂芬森提出一项「35∕35∕35原则」,可作为大方向参考。他自己就是靠着这项黄金法则来分配资产,打破「想害一个人变穷,就怂恿他去办杂志」的刻板印象,用写文章赚来的薪水钱滚钱,过着有梦、有房、有钱又有闲的生活。

第一个35,是「35岁前买房」。「也许你有很多理由租房子,但我认为买房是累积财富的第一步,」史蒂芬森指出,随着通货膨胀或利率爬升,房租永远只会往上涨。把钱压在房子上虽然有很多缺点,却是对抗未来通货膨胀的好赌注。他说明:「35岁前,你要勉强凑出足够的钱买一间房子,即使这间房通常不是你的完美梦幻屋。」再给自己25年的时间,在60岁时还完房贷。

第二个35,是「房屋成本不要超过净收入的35%」。史蒂芬森强调,如果真的没有足够收入付贷款,就不要执着于买房。一旦总房屋贷款成本(包括利息与本金)超过税后净收入的35%,就没有剩余资金做其他投资,而且连基本生活开销都有问题,很容易走向借钱负债。

最后一个35,是「退休前,把总财富的35%放在房地产上」,投资的最后目标应该是:退休时,房地产不超过总财富的35%;剩余财富的35~45%放在长期的年金投资计划上,20~30%放在另一个组合,包括现金和其他类别资产,「例如艺术品、邮票、甚至是奇怪又少见的金币!」

史蒂芬森归结这项法则的目的:房地产不应被视为财富收入,而是一种资产的种类;在拥有房产长期对抗通膨威胁的同时「要有很多不同的资产种类。他强调:「如果把房子当成唯一的财富来源,可是一点都不聪明!」

38岁的颠覆色彩管理部经理苏晓娟,曾经是月薪18K的上班族;然而,靠着工作和理财两条路上的投资,「从来没有为钱感到苦恼,」她说。她在5年内存下100万元,28岁拥有第一间房,和另一半合力6年还完房贷;现在除了2间市值约2千万元的房产,也将资金分配在定存、股票和外币等资产上。她的理财之道,和「35∕35∕35原则」的概念不谋而合(见第113页)。

3. 忠于计划,别跟着变化摇摆

不过,做好资产配置后,到底怎么投资才能「赚」?台湾理财规划产业发展促进会(TFPA)调查发现,那些资产超过100万元的年轻上班族,除了提早开始存钱、理财,更保有投资纪律──其中48.9%的人遇到金融海啸时,仍然持续定期定额投资基金,并不因恐慌而停扣。

事实上,「保有投资纪律」是许多理财高手再三强调的祕诀。美国普拉沙达资本管理(Prasada Capital Management)创办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财经部落客卡尔.理查兹(Carl Richards)在《真希望我第一次买股票就知道这些事》书中指出,多数散户投资赔钱的关键,在于忘了「忠于自己」,也就是在遇到市场变动不如预期时,冲动的跟着「变化」走,而忘了原本的「计划」。

「做投资决定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不理会大众在干什么,只想着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投资目标。」理查兹强调:「可是,唉!就是很难做到。」

他以多年财务顾问经验观察,散户常忘了理财最重要的原则:先根据人生目标定下理财目标,再选择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的适合标的。他们花时间收集各基金排行榜上的商品,在没有策略的情况下,做下大杂烩般的投资组合,就像小孩子收集红袜队的棒球卡一样。没有分散投资的结果,就是手中一档基金下跌,性质相近的基金也跟着下跌,风险完全超出可承受的范围。

另一种「不忠于自己」的情况是,每逢股市下挫,忘了「投资纪律」的散户纷纷大喊:「太恐怖了,该出场了!」即使明知「股价高时,风险反而更大」的道理,他们仍因害怕而改变原有计划。

反之,当商品价格飙涨,纵使它不在原本的投资计划中,「该不该买?」还是为之心动。最后,趋吉避凶的天性,让人在股价高时因贪婪而买进,股价低时因恐惧而卖出;买高卖低的结果,导致亏损。

理查兹以「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说明这种心态:当股价上涨的幅度并不合理,许多投资人即使知道买进的股票价格已经高得离谱,仍把钱丢进去,「因为他们认为可以找到其他笨蛋(对股市这门学问更笨的傻瓜),以更离谱的高价把股票卖给他。」说到底,他们拿血汗钱去投资,不是因为了解企业的财报与营收,而是「寄望后面有呆子出现」。所以理查兹归结预期心理带给投资行为的影响:「投资本身不会犯错,『人』才会。」

「没有绝对『好』或『不好』的投资,重点在于:这笔投资适不适合你?」35岁的恩汎理财投资创办人星大归结多年投资心得。29岁时,他因结婚成家考量,毅然离开年薪高达120万元、但常常半夜2点还在联系客户的银行企业金融业务工作,转而担任贸易公司行政人员。虽然朝九晚五的工作相当稳定,但薪水降为28K,几乎不到原本的四分之一。然而,肩负家庭经济的他没有让生活被薪水困住,正是靠着「忠于自己的投资纪律」(见右页)。

你也想让「钱」替你工作吗?从现在开始跨出行动学习投资,绝对不嫌晚!

-----------------------------------------------------------

滚钱达人 起薪18K拼5年买房

颠覆色彩管理部经理苏晓娟

硬存薪、学投资,圆买房梦不怕起薪低

你相信起薪18K也能买房吗?如果觉得遥不可及,一定要听听苏晓娟的故事。

38岁的她,就是在工作前5年硬存下100万元,28岁圆买房梦。以房产作为基础,她同时打造资产多样性,并经营本业让薪资持续成长。在公司待了16年,她的薪水累积到50K,目前职级仅次于老板一人之下。「我从来没感到为钱所苦,」她笑说。

大学就读中国文化大学信息管理学系夜间部,苏晓娟进入颠覆色彩当起朝九晚五的工读生。「当时公司刚成立,虽然我是美工,但任务包山包海,还要搞懂作帐。」她买了一堆书和绘图光盘来研究,一心想着:能学到什么?

即使月薪只有18K,苏晓娟在妈妈的「强迫」下,一拿到薪水就交出14,000元,放进邮局储蓄险:「当每月只剩4,000元生活费时,就会找到方法省吃俭用。」这套「先储蓄再支出」的用钱观,一直延续到现在。

从小对文字阅读没有耐性的她,开始看各式各样的书建立理财观,「存到第一桶金前,先经营本业、吸收理财知识,不急着投资。」27岁大学毕业,苏晓娟存了6年的储蓄险也结清,加上利息一共拿回近100万元。刚结婚的她有了明确人生目标,于是开始看房。

即使当时房市刚经历SARS后的长期低潮,市场一片不看好,她注意到建商开始盖房子、景气复甦,便积极做功课,坚定朝目标前进。2004年,她在台北芦洲婆家附近,看准有传统市场、公园预定地等生活机能与发展性的据点,以每坪17万元的价格买了47坪新房,总价约800万元。而每天共3小时的通勤时间,她就享受读书学理财的乐趣。

虽然当初以「自己喜欢」的条件选了这间房,苏晓娟和另一半不急着入住,而是住在婆家,将新房子出租。「选自己看了会喜欢的房子,便确保好的出租条件,」她说。靠着每月2万元租金,加上夫妻薪水拨出部份比例,平均一个月还掉7万元房贷。不到6年房贷全部偿清,到2014年,房价翻涨了2.5倍。

之后,她陆续在「熟悉基本面」的地段买房,曾在公司附近的园区买下商办出租,2年后卖出,租金加上价差共赚约400万元(一部份用来还第一间房的房贷)。也在永和娘家附近买下近捷运站、生活机能好的小套房,出租给上班族,仍不忘每月初先拨出一笔薪水还房贷。这些都成为她用房产保值、对抗通膨的资产基础。

存下第一桶金后,她也拿出部份资金学投资。虽然27岁那年第一次买股票就赔20万元,她反而更积极做功课。2008年金融海啸,她逆势大胆行动,验证从书上学来的投资法则,靠着投入股市的40万元,整整赚了一倍。现在,她手中除了2栋市值近2,000万元的房产,还包括南非币、股票、定存等多元投资。「学理财就像健身,不能等找到伙伴才动身,」她说。

透过经营专业提升收入,打造一桶金,同时不忘学投资、用钱滚钱,打败低薪不是不可能,苏晓娟的故事就是最好证明。

-----------------------------------------------------------

滚钱达人 每月替自己加薪30K

恩汎理财投资团队创办人星大

从人生蓝图找投资计划,就知道何时该进出场

35岁的恩汎理财投资团队创办人星大,投资也曾忘了忠于自己,「盲目的往人多的地方走」。他回忆:「大学时买基金,理专说什么我就买什么。」自信息管理研究所毕业后,星大进入金融圈工作,担任企业金融业务。26岁那年,他拿着存下的80万元,跟着在券商工作的朋友买股票、融资融券,总资产在2年之内翻倍到200万元。

然而金融海啸时,星大瞬间赔了170万元!他坦承当时根本没时间看盘,没有搞懂究竟买了什么,即使看到美国道琼工业指数暴涨暴跌,他也没修正。

「很幸运那时跌了一大跤!我才会努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原则,」星大说。为了加快赚回一桶金,他带着过去一路深耕的专业跳槽,年薪成长到120万元。同时,每天下班他就埋首在企业财报、股票线图里,靠土法炼钢钻研,花4、5个小时画图、写出一份份研究报告,终于摸索出属于他的投资逻辑。这些都成为2009年他因为结婚成家考量转换跑道,进贸易公司当行政人员,月薪降为28K时,靠着投资填补薪资缺口的基础。

「我投资的基本条件是,即使被套牢,也可以每年靠着收配息来降低成本。」星大从头厘清自己的需求,找到投资原则。因此,他投资的企业要每年获利、能配息,以原料和基本设备厂为主,因为即使景气不好时,这些材料的需求受到的影响也不大。至于民生必需品,他认为会受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不列入投资选项。例如长兴化工为提供工业用品耗材,制造船只螺旋桨等,是不会消失的需求,成立以来没有亏损过,就是值得研究的标的。

即使离开金融圈,星大仍从接触到的空运或海运厂商中收集讯息。他举例,有一阵子来自欧洲的运动休闲器材订单爆单,他听厂商提起「中国企业很怕没工人」,于是推断中国在缺工的情况下,势必调涨工资,加上人民币贬值造成汇差损,进货成本也提高,企业支出会跟着增加。「这时我就会远离中国概念股,因为相关企业营收势必会衰退,」星大说。

星大研究出以殖利率、本益比和企业价值来选个股、算出投资区间的自我原则,分享在恩汎投资网站。订阅

现在的他已不再被市场杂音所动摇,股票投资成绩节节上升,平均每月替自己加薪30K,薪资也从28K成长到44K,去年在台北买房。

7年来,他的资产从30万累积到千万。「每每看到新闻说着哪一档股票最赚,我都不为所动了!」他笑说。现阶段以还房贷为目标、喜欢下厨的他,每天自己带便当,一天的饮食开销不超过100元。「未来,我想在田地旁开一间餐厅,客人自己拔菜、由我烹调,大家一起交流投资理财的想法!」有了这份人生蓝图,星大的投资之路也走得愈发笃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