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 南京 为了铭记的怀念--中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军休强军路 2015-04-15

自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数周时间内,历史铭记发生在六朝古都的悲剧。从那一天开始,30万甚至更多的中国同胞以被屠戮的方式离开我们。他们虽然离开,历史却记录了他们离开的惨绝人寰,也记录了一群豺狼异于人类的暴行。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媒体才羞羞答答地开始承认这场史无前例的暴行。

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的屠杀者,会以什么样的心理抽出战刀;我们也无法想象当年的死难者,在临别之际会如何哭号。但我们知道的是,甚至有些人到今天为止,还不肯承认这场屠杀。他们以为,生命的消逝同时也会带走记忆的重击。

但如果说生命的讲述是短暂的,那么历史的铭记则是永恒的。从那时起,我们的怀念从来就没有停止。而从2014年的12月13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将成为国家的公祭日。从明天开始,对死难者的祭奠,有了更多国家的意义。这时候无论我们身在哪里,无论我们年龄几何,只要是有良知、懂历史、反对悲剧的人,我们都愿意鞠一杯水酒、奉一捧鲜花,怀念我们死难的先辈。

与烈士日不同的是,公祭日为所有在大屠杀期间死难的国人,奉上最深切的怀念。这些死难者,他们生前或许做着完全不同的工作,他们的人生不曾有过交集。但是那一刻,他们同时失去了生命。这些生命的飘零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世界,我们所反对的侵略、霸权、军国主义,曾经制造过我们无法想象的伤痛。而且如果这个世界忘记了伤痛,伤疤就永远难以愈合,和平的日子就会一直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公祭日的意义,不止于怀念,更在于启迪。

那一天,你们离开了我们;这一天,我们怀念你们。我们怀念那些鲜活的生命,我们怀念他们的权利、尊严、幸福和安宁。我们在国家公祭日聆听汽笛、重温历史、讲述教训、传递心声。我们的一祭,是历史的一次驻足,也是心灵的一次呐喊。那些无辜的生命,他们飘散在南京的硝烟中,却铭记在历史的黄钟大吕上。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商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