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汉字的故事》前言及《“一”字趣释》

 杏坛归客 2015-04-16

《汉字的故事》前言及《“一”字趣释》前 言

    被视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
  汉字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曙光,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步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它是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见鸟兽蹄远之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造的。它体现了先民们审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汉字,尤其是古汉字,在它的身上首先反映出的是先民身边的物质世界、生存条件、思维习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可以这样说,先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完完整整地移植到了一个个的汉字之中,汉字也便从不同的角度沉淀了相应时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就像一块活的化石,它们集中到一起,就构成了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内容丰富的“史料库”。它生动具体地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袒露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构形,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读者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先民的社会生活及生产斗争的宏伟画卷。
  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除了反映词义以外,还可以反映其他许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先民在据义构形时,选择什么样的物象,采用哪些构件组合,必然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文化理念的影响,因而,汉字构形和汉字文化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代的文化信息便随之层层地积淀在一个个的汉字之中。由于文字超越时空的广泛使用和不断发展,其中文化信息的蕴涵和积淀,也便具有无比巨大的空间,因此,汉字的文化意义就无比丰富起来。如甲骨文和金文的“王”字,除了记录“王”的词汇意义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无从觅得,但可从古文“王”字的形体获得。在最初造字时,人们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必然拥有武器,人们看到武器极易联想到拥有武器的人,于是便用武器之形作为记录“王”这个词的字形。后来“王”字演变成了三横加一竖的形体,为此人们认为三横分别代指天、地、人,其中一竖表示通天、地、人之道,其意思是能通天、地、人者才能为“王”,因而又赋予“王”新的文化内涵。又如“安”字。何为安?从字形上分析,屋里有女人则“安”,说明我们的先人认为,家庭的安稳主要靠女人。可见在汉族人的家庭观念中女人享有很高的地位。“弃”的创制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弃子”之说何其相似。它的甲骨文就像双手捧着一只装有婴儿的箕,准备将孩子丢弃。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曰:“(弃)字象纳子于箕中弃之之形,古代传说中常有弃婴之记载,故制弃字象之。”“弃”字所蕴涵的弃子故事与《诗经》和《史记》中记载的周人的始祖后稷(原名叫“弃”)的故事又何其相似。后稷初生的故事与“弃”字的造字意义十分接近,因此,我们认为古人造“弃”字,很可能受到了这一传说的影响。由此可见,汉字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先哲们的创造精神和智慧。
  历代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可说探赜索隐,成就辉煌,但多局限于对形、音、义的考释,而对于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问津的人却不多,尤其是对汉字同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审美情趣及心理、思维习惯诸方面的关系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20世纪末期语言学界兴起的文化热潮中,学术界不少人开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阐释汉字,破译先民造字的根据和意图,再现先民的古代生活画面,这无疑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要真正了解汉字的文化意蕴,只有从这方面着手对汉字进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字的含义和奥妙。
  中国的汉字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我也常常为它那奇异、瑰丽的美感和深蕴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但限于专门知识的贫乏,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个神秘、幽远的领域。近年来,因致力于中国古文字的学习研究,每每上溯到文化史的源头,遂下决心对古代汉字这一颇为艰深而又趣味良多的领域作一番涉猎,为此,笔者开始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终于草就了《汉字的故事》一书。全书对近三百个常用汉字的文化底蕴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书从酝酿到结稿,历经十载。大胆地将汉字中蕴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与充满情趣的故事联姻,使该书既具学术性,也颇有趣味性。希望它的问世,能使深奥的古文字从此步入寻常百姓之家,也为汉字文化的开掘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向度,为汉字的研究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书中摈弃了把汉字看作是一个单体的记录符号的观点,而把它看作是与深厚?汉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并融会于其中的一种文化产物。
  《汉字的故事》能够以此图文并茂的面目问世,与新世界出版社编辑的精心编排密不可分。在此,我要特别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此书的出版,也得到了我院科研处的大力支持,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感谢。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一一注明出处,恳请原著者接受我深深的谢意。
  由于本书涉及的资料繁多,有的仅靠转引他书就难免有些出入,又由于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疏漏之处,亦当难免,请读者予以雅正。最后还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在排印的过程中由于难度很大,因此对文献书证中的部分繁体字及古文字作了一些未必恰当的处理,请读者原谅。
                                  吴东平
                                    2006年5月于孝感学院

             万物之始——“一”字趣释

  “一”在汉字中是一个最常用的字,也是一个笔画最少又最容易认和写的字。然而就这个“一”字,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有人说“一”字是一个神奇的汉字。“一”早见于甲骨文中,写法就是一横画,在六书中它是一个指事字。有人认为“一”字像人伸出一个指头之形,在甲骨文中它既是一个记数词,又是一个序数词,在形态上两者没有区别。如“一”,意思是一头牛;“一”,意思是一只羊。而“一”(一月)、“一”(一卜)中的“一”是序数词,不是记数词,即为“第一月”、“第一卜”。金文的“一”在形体和意义上都继承了甲骨文,此时的“一”似乎还没有其他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是说“一”确实没有其他的意义,而只能说“一”的其他意义还没有进入到甲骨文和金文“一”的书面语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先民赋予“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他们看来,“一”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的开端,正是由于有了“一”,才派生出了整个世界。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据此,有的学者将“一”解释为混沌的宇宙,“二”指“天和地”,“三”指“天、地、人”,由此可知“一”是一个无所不包的东西。
  也有的学者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老子的哲学思想不是凭空而来,应该有其祖述或继承。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提到“圣人云”。这个“圣人”,很可能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师承者,只不过我们还没有考证出这位“圣人”是谁。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吉祥)。”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一”的确是个威力无比的东西,它有如西方的“上帝”。
  许慎的说法似乎与老子有相同之处,他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说:“一,唯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认为,“一”是天地未分开之前的混沌状态,即“太始”,或谓“太一”。《礼记·礼运》中说:“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太一,在古代又作为“太乙”,它又转指天帝或天神。
  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的启发,宋代学者郑樵提出了“起一成文”说。郑樵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从“一”演变而成。郑樵的说法,很可能抓住了许慎《说文解字》的“始一终亥”的编排理论,附会成汉字起于“一”的说法。
  在古代还有一个大写的“壹”。其实“壹”当初并不是表数目的。《说文解字·壹部》:“壹,专一也。”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唐代孔颖达为“壹”作注时说:“言其一心不二意也。”可见“壹”的本义为“专一”,并不表数目。“壹”作为表数目“一”字的大写是一个假借。
  汉字中十个数目字的大写,不少人认为是武则天的功劳,其实不然。据清人记载,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任命郭桓当户部侍郎,郭桓在任职期间与地方官吏勾结,贪污政府的钱财,其数目达2400万石精粮,数目之大相当于当时全国的秋粮实征数。此案牵涉到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地方官吏。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12个朝廷大臣及上万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财务上的混乱状况,此时户部尚书开济奏请朱元璋,建议在财务上实行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汉字中的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等在记账时改成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此堵塞财务上的一些漏洞。由此“壹”作为“一”的大写。
  历史上关于“一”的趣话也不少。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身带着大学者纪晓岚。一天,他俩一起登上长江边的一座酒楼,欣赏江面景色。面对浩浩长江,乾隆皇帝要纪晓岚作一首含十个“一”字的绝句。才气横溢的纪晓岚面对大好景色,稍加思索,便吟出两句:“一蓑一笠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乾隆皇帝听了他的这两句诗,放眼望去,果然看到一渔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心中不禁暗暗称赞。此时的纪晓岚正一手捻着胡须紧锁眉头,默默不语,乾隆见状,心想,满腹文章的纪晓岚终于被我难倒了,得意之时,将桌子一拍,笑道:“纪卿!你今天终于被我难倒啦!”话音刚落,纪晓岚触景生情,灵感顿生,连忙跪倒在乾隆面前说道:“启禀圣上,臣有了后二句。”乾隆忙上前将纪晓岚扶起,并催促道:快快讲来,快快讲来。”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纪晓岚当即吟成了后两句。此后,乾隆皇帝更是器重纪晓岚。
  不过,神奇的“一”到了现代,人们竟将它作为厕所的代称。现今民间流传着上厕所称为“上一号”。为什么“一”会背上这一不光彩的代号呢?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南京市建康路邮局的对面有一座厕所,造型新颖,美观,正面墙上还写着“001”的字样,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厕所叫“1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便习惯性地将所有的厕所称为“1号”。

  【附录一】

   作者吴东平简介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期刊协会理事,孝感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古代汉语、古文字及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专著有《汉字文化趣释》、《华人诺贝尔奖》、《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等四部,曾参与主编了《发现趣典》、《发明趣典》、《名人庭训故事》丛书(共四本)等近10余种书,并在《古代汉语研究》、《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参加过国家“八五”社科重点项目《四库大辞典》和“九五”社科重点项目《汉字音形义演变大辞典》的编撰工作。

【附录二】

    汉字演变500例 2015-04-16 08:10

【附录三】

    字溯源184例2015-01-14 08:20: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