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大背后的谦卑:读《生活本身》

 昵称535749 2015-04-16
时间:2015-04-15 

2013年4月4日,罗杰·伊伯特离开人世,此前曾与癌症斗争11年,也正是漫长的康复期、下颌骨手术导致不能发声,让他转向在网络与影迷交流,也有了这本自传的诞生。《生活本身》的大部分篇章都是最先发布在伊伯特自己的博客上,其中关于一些影人的部分也曾收录于精选集《在黑暗中醒来》,此次完整结集出版,其实等于伊伯特提供了所能拾起的所有断片,拼凑出上世纪整整一个理想年代的美国知识分子生活群像。

在我看来,伊伯特采用的是无目的性写作,对回忆中的“自我”未加任何突出、渲染和肯定,他回忆祖先,自己成长的家庭,高中和大学,走上媒体之路,成为影评人,只要还记得的东西,他都愿意事无巨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他有很多终身未嫁的女性亲戚,十几岁他是怎样在列车上和陌生少女短暂温存,南非种族隔离之时的电影院是怎样的,伦敦的哪些街道、哪些旅馆值得记忆,他尽量把记忆写得有趣,但在其中我们看不到丝毫关于荣誉的沾沾自喜,也没有对于梦想的苛求和野心,只是从一个触感极佳的年轻人开始,有了一些朋友,有了一份工作,哦,似乎做的还不错,仅此而已。至少这本《生活本身》可以告诉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伊伯特最看重的,首先是好电影,其次是好朋友,也正是这种纯粹,让他始终拥有公允的态度和足够的开放性,还有旺盛的热情——观影过万而笔耕不辍的热情;为“伟大的电影”逐帧拉片几十遍的热情。

伟大背后的谦卑伊伯特正式走上职业影评人道路,是从1967年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影评专栏开始,时年不过25岁,也恰逢欧陆那边的一些年轻人在致力将电影落入现代和艺术的范畴,伊伯特刚好有幸目睹美国电影业的第二次成长——好莱坞黄金年代已经过去,“混小子”们开始成为大师。于是在伊伯特看过马丁·斯科塞斯的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后,认为他将会成为美国的费里尼,并因此接到马丁的电话,这事刚好在1967年;仅仅一年后,在洛杉矶的潘特吉斯影院,伊伯特又有幸见证另一部世纪佳作的首映——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是如何导致大多数观众昏昏欲睡和提前离场;而在《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开始,伊伯特就已经是赫尔佐格的影迷了,并在30年后,将这部片子列在自己的十佳榜单之内。所有的所有,多少影史的伟大时刻,多少伟大的人,在《生活本身》里面,在伊伯特轻描淡写的笔触之下,一切的意义似乎仅在于一次快乐的恳谈、夜深的那顿酒、隔多年后还会提起的笑话,似乎只是源自“恰好”,伊伯特在享受生活和工作,顺便目睹记录半个世纪美国电影的飞速变化。

伊伯特最广为人知的著作大概是两册《伟大的电影》,却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伟大,所以自传只写“生活”,记忆中的朋友都光彩熠熠超过自己。《生活本身》既是琐碎,也是对自己生活中一切的最高敬畏。(《生活本身》书评/布宜諾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