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物则诲 伺机施教》一文中,“遇物则诲”一词中的“物”字,含义是“事物”或“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情境”。 就是说,平时“遇到”一个“现成”的教育情境,家长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敏感和机智,不要轻易放过,结合当时的情况,充分挖掘、利用、发挥现实情境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年唐太宗就是这样教育太子的。 如果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某种教育,眼前没有出现自己想要的那种教育情境,家长也可以人为地“创设”教育情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他在教育他的子女的时候,就曾经在家里特意创造过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教育情景”。虽然是教育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但也可供婴幼儿家长们参考。 黄先生认为这不是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小事,关系到他们将来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他们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不足。经过认真地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孩子们自己看看究竟有没有劳动的意识和责任心。 一只鸡毛掸子 他指着那鸡毛掸子,不失时机地对孩子们说: “你们几个'死囚’,真没有规矩。看到地上有东西,却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一点儿眼力劲也没有,太不像话了。本来是举手之劳,却没有一个人肯伸把手。我过去说你们,你们还都不服气。怎么样?你们看看,倒是你们是'恩娘’,给你们做出了榜样,你们得好好反思一下!” 父亲的几句话,说得孩子们都低下了头。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不能不承认自己的缺点。这件事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很大,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事过好多好多年,他 的儿女们还都没有忘记父亲那次对他们的耳提面命。 情景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艺术 黄炎培先生的“情境教育”可以说是经典性的。所谓“情境教育”是指为了对孩子进行某方面内容的教育,教育者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教育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教育效果。 创设、并利用特定的教育情境进行教育,这是一种教育艺术,有效地避免了空口说教的弊端,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情境教育”不仅可以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中使用,在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中以及情感教育中,也同样可以使用。 历史上许多的教育家在儿童教育中都曾使用过这种教育方法。 比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就记载了“情境教育”的实例:小孩子爱弥儿不会辨别方向,教师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由他自己辨别方向。一直到中午,爱弥儿还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又累又饿。正在他着急、恐慌时,老师对他说:“中午时分,太阳在南边,树影一定朝北,应根据树影辨别方向,寻找回家的路。”经老师这样一点拨,爱弥儿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这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导学生解决辨别方向的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自然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他还特意给学生编写了《大自然的书》,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他说:“我力求做到在整个童年时期内,使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都以鲜明的形象、画面、概念和印象,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养料……”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从事教学,经常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叫做“产婆术”。就是让学生主动思索,探究并获得问题的解决。他说:“我不以知识授予别人,而是做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 情境教育是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角色扮演、行为实践、语言描绘和榜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主动思索,从而发挥潜移默化的暗示和诱导作用。不仅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教育年龄大的孩子也适用。 唐太宗“遇物则诲”
经常听年轻父母这样抱怨小孩子:“你瞧这孩子,没脑子,说了多少遍,他就是记不住!”“我说了不知多少遍了,都磨破嘴皮了,这毛病他怎么就改不了呢?” 不选择时间、地点、场合的说教效果不佳 父母亲自教育孩子,有很多的优势,诸如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实施教育。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往往太随意了,也就是完全任凭自己的意思或意愿教育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不注意选择时间、地点、场合,不大考虑教育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自以为只要父母说到了,孩子就应该记得住;多重复几遍,孩子印象就深,记得更牢靠。 其实,这只是一相情愿。 我们教育小孩子,首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就是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在鲜明、生动的语言参与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父母教育孩子,只是使用口头语言还不成,还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也就是说孩子不会动脑子;最好有具体表象为材料,也就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相应的说服教育或提醒,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从而产生教育效果。不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只是一味地空口说教,单纯靠语言刺激,不会在孩子思想上产生影响,留下印象。所以,这样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我这样说,读者可能会觉得很抽象。我们看一个具体事例,就会明白怎样教育小孩子才会更有效。 “遇物则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治国有方,培养教育太子也有独到之处。他总结出了有名的“遇物则诲”的教子艺术,对后人影响很大。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朕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 何谓“遇物则诲”?他运用事例具体解释说: 比如,太子在跟我一起用餐时,就对太子说:“种庄稼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农民要得到粮食,就得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我带着太子骑马游玩时,就对太子说:“这马和我们人一样,得有劳有逸,不能劳累过度。要是把它的力气都用尽了,就会把马都累死。你要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总会有马骑。” 夏天,我带着太子在大树底下乘凉时,就指着大树的树干对太子说:“木匠要把这大树干锯成木板,必须依照绳墨才能锯直。你将来做君主,要注意听取仕臣的进谏。只有虚心听取仕臣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我带着太子乘船在江河中游览时,就指着江河的水对太子说:“你看,这滔滔的江河水可以把这大船给浮起来,它也可以把大船给掀翻。老百姓就好比上这江河水,君主就好比是这船;老百姓可以拥戴你,维护你的君主地位,也有可能把你给推翻。” 唐太宗的教子艺术是很高超的。他的教子方式方法不同凡响,很值得我们回味。 “遇物则诲”的奥妙在于“深入浅出” 很显然,唐太宗这是在对太子、他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安民”、“治国”之道的教育。他抓住特定的教育情景,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从而引起太子的思考,使之理解深奥的“安民”、“治国”之道。 他在吃饭的时候,讲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要重视农业、农民的问题。在骑马的时候,讲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的道理,不要使之过度劳累的道理,是告诫太子将来对老百姓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大树底下讲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做君主要注意听取侍臣们的进谏,集思广益,不能单凭主观意志独断专行。在乘船游览的时候,讲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道理,是告诫太子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时刻提防人民的反抗,注意缓和阶级矛盾。 可以想见,面对年幼无知、久居深宫、不谙世事的太子,灌输这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要是只通过抽象的论证,有如“对牛弹琴”,是很难使太子明白的,更不可能深刻理解。因为太子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生活缺乏体验和了解。他这样结合太子的日常生活实践,对眼前的事实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太子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一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这就是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奥妙之处。 选择教育时机,利用教育情境,力戒空口说教。 我们教育小孩子,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当学习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艺术。所谓“遇物则诲”,就是遇到特定场合,便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用现代教育的术语说,就是要善于选择并及时抓住“教育时机”进行教育。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就借机会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指导孩子学习相应的礼仪礼节,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给孩子穿上了新衣服,就要顺便教育孩子爱惜衣服,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吃饭时,就要提醒孩子爱惜粮食,不要浪费,不要挑食、偏食,要多吃蔬菜;与小朋友相处,就要告戒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就要教育孩子爱护公共财务,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这就很容易使孩子理解和接受。 现实生活中,教育时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增强教育意识,不难发现。教育时机抓得好,父母的教育意图,会很容易使孩子心领神会。教育小孩子,一定要力戒没有任何教育情景的空口说教。
赵忠心:教育独生子女的关键是什么
一、当今社会,家长不应急功近利 大多数父母非常爱孩子,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中存在普遍的误区是急功近利思想很严重,看重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效果肯定不好。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第一,任意超前教育,超越孩子的年龄阶段,超越他们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学习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东西,比如还没上小学,就拿小学课本知识来学习等等。第二,表现片面性,只重视一半的教育,比如重视智力因素的影响,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特长,忽视全面发展等等。第三,家庭教育有学校化的倾向。家庭教育是遇物则诲,意思就是碰到什么事或者正在做什么事,就结合这个事进行相关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特点。现在好多家庭都是像在孩子上课一样教育,这是不对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发展状态,家庭教育是另外一种发展状态,这两种都应该有,不能重叠。 二、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对于课外教育方面,现在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但是对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把教育的内涵理解得太狭窄。一提教育就好像是学什么技能技巧,掌握什么本领。其实教育是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在家长普遍认为要学一门本事,比如画画、跳舞等,这是一方面。现在对教育内涵理解太狭窄,所以走了这么一条路子。提高孩子的竞争力,从根本来讲是要提高孩子的素质。我们整天讲素质教育,那什么叫素质?我个人理解,素质就是这个人具有发展的后劲,没有发展后劲就是素质低,有发展后劲,素质就高。他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之后,他能够进一步发挥发展自己的才能。素质低的,老师教了10 分,他可能发挥8 分,素质高的,老师教了8 分,他可以发挥12 分。我们不要过多地追求技能技巧,这是对教育理解的狭窄。孩子发展一些特长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强迫,不要把家长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愿意学。另外,不要同时发展多方面特长,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压力。 三、教育孩子,家长人格很重要 儿童成长的环境非常重要,如何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是很多家长考虑到又考虑得不周的问题。影响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这三点是缺一不可的。还有人讲四个方面。第一,遗传。第二,环境。第三,教育。第四,自身努力。我认为从家庭教育来讲,对孩子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家庭的传统,家长的素质——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等。但是影响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家长的人格。在这里不得不谈谈《每天进步一点点》,作者是吴章鸿。她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她的孩子现在在乌克兰上本科,准备要到德国读钢琴硕士。我跟她谈过多少次,也看过她写的一些材料,给我的印象,对于吴章鸿来讲,她的儿子成长得很好。那吴章鸿靠什么?一没有地位,二没有金钱,也没有过高的学历。她靠什么培养出这么一个有前途的孩子呢?主要是靠家长的因素,这在教育因素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是教育因素当中的精品。家长的人格不好,就不可能教育出人格好的孩子来。所以家庭教育当中,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家长自己首先就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 在孩子教育方面,快乐和责任并不是悖论,也并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让两者如何相宜的问题。在独生子女时代,家庭教育中还应注意下面一些原则和方法。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少子时代,就是孩子越来越少。作为家长来讲,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生活得比我们还要幸福。什么才是幸福呢?我理解的幸福就是他既能够享受高等的物质文明,也能享受高等的精神文明,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第二,具体怎么培养教育孩子,选择方式方法、选择内容的时候应当有所依据,不能说脑瓜一热或者根据家长自己的经历、主观看法来选择内容、方式方法。要根据什么呢?根据社会需要。家长首先要树立这么一个思想,立足家庭,面向社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因为孩子将来是不是能成才,那是一二十年以后的事,不仅看到社会的现实,也要展望社会的未来,使孩子将来出去以后,别被社会淘汰,别落伍。所以家长应该树立这么一个观念。第三,家长培养孩子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完全从家长的主观愿望来进行培养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实际出发,按照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来发展。拔苗助长,肯定适得其反,不要以为循序渐进就是慢了,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光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如果按照主观愿望是跳跃的话,肯定适得其反。第四,培养教育孩子不要单纯靠说教。中国的家长说教比较有特长,我发现有的家长一说孩子,我说你都超过老师了。意思就是说教太多,实践太少。要让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给他创造机会,让他去实践,让他去做。我特别主张孩子向实践学习,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总结教训,这样会发展得扎扎实实。这也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一个特征,不是完全由家长来说教,而是把孩子推向社会、推向实践,在实践当中学习,这也是家庭教育开放的一个趋势。(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