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吐,下,和,清,温,消,补

 大爱润康 2015-04-16

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症上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汗法可分两类,一为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凤寒的表寒证;一为辛凉发汗,适用于外感风温、风热的表热证,也有寒和热不甚明显的,可用辛平发汗法。

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发汗,倘然病人有表证而自汗出或已经用过发汗剂,是否能再予汗法?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表证以恶寒、发热为主症。汗出后热不退仍有恶寒的,此为表邪未除,仍宜汗解;如果不恶寒而热不退,或热势反增,病邪有向里传变的趋势,不可再汗。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当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汗法包括宣肺法在内,如伤风咳嗽、鼻塞、音嗄,用轻扬上焦的药,目的不在发汗,但使肺气宣通。

2 .吐法:常用于咽喉、胸隔痰食堵塞。如喉症中的缠喉症、锁喉症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隔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都用催吐药,但亦有因症用药,服药后用鸡毛或手指探喉使其恶出,所以又有探吐之称。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须反复使用。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其他.凡虚弱的病体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急性病用吐法,含有发散的意思,同样可以解表退热。在杂病或妇女病用吐法,又可替代升提法,如小便不利或妊娠胞阻,前人亦有用吐法治疗的。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由于里实的原因不同,又分凉下和温下二种,凉下是指苦寒性质的泻剂,温下是指辛热性质的泻剂。一般应用以苦寒为多,因多数便闭或下痢症,由于热结或湿热引起。

下法除用于通大使外,也用于痰饮不化,瘀血凝结和腹水鼓胀等,其所用药物则与通便药不同。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大概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闭的不可用。在虚弱证上误用下法,很容易败坏后天,引起呃逆甚至虚脱。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用在外感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在杂病方面使用和法,意义稍异。例如血虚劳热,纳食减少,妇女月经不调,可用调和肝脾的方法。又如胸满不痛,嘈杂呕恶,痰热交阻,可用辛开苦降和胃的方法。还有感受暑湿,内伤饮食,寒热不扬,头胀胸闷,腹部结滞不舒,可用芳香泄化和中。诸如此类,均属和法范围。

因此和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包括和解少阳,安内攘外。调理气血,舒畅气机,芳化和中,等等。和的目的虽同,和的方法不一。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症,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亦称清解法。

温热症候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气分热、血分热,用清凉剂时必须分辨热的性质及在哪一部分。比如表热证应取辛凉,里热中虚证采用甘寒,实证采用苦寒。在气分清气,在血分清血。

清法里包括镇静和解毒,例如肝阳或肝火上扰,头晕头胀,用清肝方剂能够熄风镇痛;还有温毒症用清热凉营,具有解毒作用。

临症上用清解法比较多,但亦不宜多用久用,尤其是苦寒一类的药,能损害脾胃,影响消化。体质素虚,脏腑本寒,食欲不强,大便溏薄,以及产后病后,均宜慎用。

6.温法:常用于寒性病,即《内经》 所说“寒者热之”。

寒性病有表寒、里寒等区别,但从温法来说,一般都指里寒,故以温中为主要治法。例如呕吐清水,大便溏薄泄泻,腹痛喜按,手足厥冷,脉象沉伏迟微,均为温法的对象。

寒性病有寒邪直中内脏引起的,也有因阳虚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温法的使用,或以逐寒为主,或以扶阳为主。但逐寒的目的为了防止伤阳,也叫回阳,扶阳也为了祛除沉寒痼冷,两者之间是互有关系的。

温法包括兴奋作用,有些因阳虚面自汗形寒,消化不好,气短声微,肢软体怠,小便不禁。性欲衰退等症候.都需要温法调养。

温法在使用时多与其它方法配合,例如汗法分辛温,辛凉,下法分温下、凉下,补法分温补、凉补。

7.消法:主要是消导,用来消除肠胃壅滞,例如食积内阻,脘腹胀满,治以消化导下。其次是消坚,多用于凝结成形的病症,如癥瘕积聚和瘰疬等,因为这类病症多由气血痰瘀停滞,其来也渐,其去也亦缓,不是攻逐所能荡尽,须用磨运消散,缓以图功。再次是消痰,痰浊的原因不一,有寒痰、湿痰、痰热以及顽痰等,故须分别用温化、清化、涤痰、豁痰等方法,总称消痰。

还有利水亦在消法之内。水湿以走小便为顺,如果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或走大便而成泄泻。应予利导,使之从小便排出,一般称为利尿,亦叫淡渗。使用这一方法因能分散和消除水湿之势,故也叫分利或分消。

消法在有些地方接近和法和下法,但和法重在和解,消法则有克伐的性质;下法重在攻泻,消法则具有帮助运行的意思。故消法不宜于极虚的人,也不用于急症,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种祛邪磨积的方法。

8.补法:就是补充体力不足,从而消除一切衰弱症候,故《内经》说“虚者补之”。所用药物大多含有滋养性质,故亦称滋补、补养。

补法在临症上分补气、补血、益精,安神、生津液、填骨髓等,总之,以强壮为目的。

补剂的性质可分三种,一为温补,用于阳虚证;一为清补,用于阴虚证;另一种为平补,用于一般虚弱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