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梨园掌故光旦文

 昵称14979747 2015-04-16

梨园掌故光旦文——《潘光旦文集》读录二

  案前,《潘光旦文集-2》中有三篇作者潘光旦先生生前写于六十多年前的三篇专著:《读书问题》、《中国伶人之血缘之研究》、《人文史观(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二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以当时中国学术研究史上唯一的,以生物遗传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六十多前中国北方地区戏剧人才(伶人)的产生、生存、发展之源泉。他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现代中国戏剧史保存着一份难得的学术著作。

  此专著于194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7年2月影印第1版。

  我的个人观感:此专著中最为难得可贵的是,它保存着详细的六十多年前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戏剧人才家族家谱:所有著名的戏剧人才,其中包括梅兰芳、孟鸿群等四十三个中国戏剧世家家族的家世谱系——它显示着近代中国北方戏剧人才源远流长的坚实基础。

  《潘光旦文集-2》第188页到190页,详尽地记载着六十多年前作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收集的著名的梅氏家系、孟氏家系的原始资料——它们组成着当时的历史。

  其中,梅氏家系中的资料表明:梅兰芳先生的曾祖父梅鸿浩先生,曾任怀宁县知县。梅兰芳的外祖母曾是扬州宦家女。梅兰芳先生的父亲梅巧玲先生(一作巧龄)是当时著名的中国戏剧旦角之一。梅兰芳先生的外祖父陈金爵先生是当时中国戏剧老生之一。梅兰芳先生本人是当时著名的中国戏剧旦角之一。梅兰芳先生的岳丈王顺福先生是当时的中国戏剧旦角之一。梅兰芳的两个小妾分别都是当时中国戏剧舞台的女伶之一:其中,福芝芳女士是旦角(生育了儿子)、孟小冬女士是老生(不久即离异)。

  潘光旦先生的研究表明: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戏剧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遗传与家族、少年与童年、婚姻与家族、寿命、病态、身材、肤色……几乎基本上都是与梨园相关。戏剧人才的家庭之间相互通婚、戏剧人才本身相互爱恋组成家庭、戏剧人才家庭的孩子从小受到戏剧的影响……“凡是能产生杂剧或产生腔调的地方,我们现在姑且假定它也能出优伶我物,虽示必中,当亦不远。”(《潘光旦文集-2》第138页)

  潘光旦先生认为:“伶人是有世家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界生物学上的基本原理之一。

  潘光旦先生说,此种原则行使的结果叫做“隔离”(segregation)。有地域上的隔离,也有心理上的隔离。心理上的隔离,“即物种之间或一种的各派之间,有一个歧视或自己居奇的心理,不愿意和别种或别派发生太密切的接触,而配偶的关系,尤所禁忌。”(同上,第159页)

  潘光旦先生说,“伶人与伶人之间,因为兴趣、职业和共同利害的关系,原有比较强烈的“类聚”与心理方面“隔离”的倾向。”结果,“伶人在社会上,在一切职业之中,便几乎成为一个特殊的阶级、一个小天地。票友尽可以下海,伶人尽可以改业,但是一天不停止唱戏,一天不教子弟改行,一个伶人便一天要受一种特别的身份的拘束,这种身份一天不能摆脱,他要结交朋友,选择配偶,便一天不能跳出同业的范围。这样一来,一个以票友开始的个人往往终于会造成一个三四代专以优伶为业的家系,而家系与家系之间,复因彼此互为婚姻的关系,可以造成一个庞大的集团,一个千头万绪、偱环往复的“血缘网”。”(同上,第159页)

  我觉得,潘光旦先生在六十多年前的论述是有些道理的。

  感谢潘老先生的研究与资料——让我开了眼界,正了视听。

  感谢编辑出版潘老先生的学术著作的出版社——你们没有任意删改当年的文字。

  一不小心,观看过一些被目前活着的、有特别话语权的、可以任意自由编排历史事实的所谓艺术家所制作的所谓屏幕艺术作品,有些恶心——如果以屏幕作品为参照物而学习历史,是一种历史的灾难。

  请尊重历史的基本事实——应该是所有活着的人的基本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