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毛游记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尤里蒙提 2015-04-16

 

 

三毛(1943年-1991年),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四川重庆一个律师之家,本名陈平,因为喜爱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便取“三毛”为自己的笔名。

 

三毛的父亲对她的评价:父亲陈嗣庆对其女儿是既爱又怜的。三毛从小时候就很独立,她自己会处理一些自己所能解决的事情。三毛一生最奇异的事就是她对金钱的态度,她很苦很穷过,可是绝对没有数字观念,也不肯为了金钱而工作。

 

三毛以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去面对人生,“正如评论家天冗所说:三毛的流浪,‘这种远离都市和家园的自我放逐的行动,具有极大的性格魅力。这不是简单的猎奇,逃避和背弃文明,而是对生存的再次重新体验,对自我的从头探索,对另一形态文化的酷想和对原始生活的还原性追寻’。”

 

三毛的文字,书写着生活的真实与诗意,流淌的是她的真率,淡定,平和与对生活的热诚。她是尘世中唯一一个追求性灵自由,洒脱的度过一生的性情女子。她对爱的阐释: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她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

 

朴实地生活着,真实地记录着,三毛走了一条自由的路。这是我们现代人想要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却很难放开一些东西,无忧无虑地去追求那种自由的生活,自由的生活只能是我们的一种向往。

 

我们的肖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解三毛的时候,给我们分析了三毛的概况:三毛自称是一个“走世界的人”,她一生走过59个国家,旅行为她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活内容。三毛认为,快乐最深的时光是从读书与旅行中来。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一篇篇文情并茂、生气盎然的游记从三毛的笔端展开,展现出一个风尘仆仆走世界的奇女子形象。三毛写的游记将“游记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她主要代表作有:《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

 

无论是《雨季不再来》中那个封闭而多梦的少女,还是《撒哈拉的故事》中那个向漫天风沙的少妇,或者是《梦里花落知多少》中那个平静而淡泊的寡妇,三毛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欢乐与悲痛、幸福与坎坷。她如同一位好友,在与你谈心,在向你展示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灵魂。她说“我的写作,原本是一种游戏,我无拘无束的坐下来,自由自在地把想定的东西涂在纸上。在我,是这么自然而又好玩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是很认同三毛的观点的,而写文章是三毛每天的必修课。

 

在题材上,三毛是以她富有异国情调的游记文学步入台湾文坛的。她的游记文学向读者展示了神奇的异国风光和人情习俗,由衷地赞美了瑰丽、浩瀚的大自然,作品涌动着蓬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都热爱的内涵。

 

三毛游记散文的特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在题材上,三毛是以她富有异国情调的游记文学步入台湾文坛的。她的游记文学向读者展示了神奇的异国风光和人情习俗,由衷地赞美了瑰丽、浩瀚的大自然,作品涌动着蓬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什么都热爱的内涵。下面从三方面来分析三毛的游记散文特点,正如肖老师给我们概括的:

 

1、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突现东方民族的人格精神。

三毛以流浪的东方人的眼睛看西方,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道德风尚、做人的准则势必会发生碰撞,民族的自尊心与东方的人格精神都将受到新的考验。在《赴欧旅途见闻》中记录下了三毛在转机受阻时被投入监牢的遭遇,在《西风不识相》中记录了西方学校欺善怕恶的怪事,在《五月花》中记录了西方老板对公司职员的压迫与掠夺事件,在这些游记中也记录了三毛作为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更多地表现了三毛对东西方文化有着自己的看法,通过与西方的比较,更突现了我们东方民族的人格精神。

 

2、描绘了异国他乡的民情、景观,风趣活泼。

三毛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时代女性,她那豪放不羁的气质、敢于探奇历险的勇气,赋予她的游记文学一种洒脱、浪漫的情调和绚丽斑斓的色彩,并具有广阔的内容、新颖的主题、鲜明的个性。三毛善于从社会底层、民间百姓中发现当地独有的世态人情,感受不同民族的生存境遇和文化背景。比如《消遥七岛游》。

 

《搭车客》里所写的:《搭车客》中,作者用下面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我”外出游玩时清新的感觉和愉快的心情: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的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个时候的沙地,总使我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的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 这条荒野里唯一的柏油路,照样被我日复一日的来回驶着,她乍看上去,好似死寂一片,没有生命,没有哀乐。其实它跟这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条街,一条窄弄,一弯溪流一样,载着它的过客和故事,来来往往的踱着缓慢流动的年年月月。我在这条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就跟每一个在街上走着的人举目所见的一样普通,说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不值得记载下来,但是,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的忘记?

 

每一粒沙地里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爱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舍不得忘怀,更何况,这一张张活生生的脸孔,我又如何能在回忆里抹去他们。

 

三毛也善于以“文化人”的眼光来审视异族文化,她慧眼独具,旅途中到处发现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现象,如宗教图腾造就的小自杀神,玛雅文化的结晶,印第安情节的触动等等,与异质文化产生某种心灵感应,显示出三毛作品的宽广的胸怀。

 

- 三毛还特别注重以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愚昧等角度来把握异族风情和人物,例如《夜戏》、《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地方》等。从三毛的游记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想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来感化撒哈拉威人的愚昧与无知,如《娃娃新娘》里描述的,从文明与愚昧的角度把异族的风情写出来。当时姑卡只有10岁就要出嫁了,在三毛看来这是很不合情理的,姑卡还那么小,却要承担为人妻的重任了。她意外地发现姑卡居然不反抗,她的父母也没有反抗,而其他的家庭也是这个样子的,一直都没改变过,从来没有为这种愚昧反省过,这是很愚昧的,但是她给予更多的是同情,三毛对她是抱着很强的同情心的,她难以接受这么小的小孩就要遭受到这样的不幸,但是自己对这种情况却无可奈何,因为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她无法改变,只有给予姑卡十二分同情。她觉得他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反抗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他们的愚昧和无知。他们女方收到的聘礼却是数目惊人的,在撒哈拉威的风俗,聘礼是父母嫁女儿时很大的一笔收入。我还记得里面的罕地在一次和三毛的谈话中说过这么一句话,“时代变,沙哈拉威人传统风俗不能改,你们是你们,我们是我们”。

 

3、对自身婚姻风貌的真实展示,构成爱情的生命体验

三毛现实婚姻的足迹在《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等集子里展露无疑。结婚与成家是三毛爱情篇章中的神来之笔,她的《白手起家》里面有我最欣赏的部分,“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文明。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野羚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忘记了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啊”。

 

三毛是一个真心对待生活的人。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释放自己的灵魂,这是我们许许多多笼中鸟所不能够做到的。我喜爱三毛,她能活出该活的光彩,我所向往的,她都以非同寻常的勇气做到。

 

三毛生活洒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的生活,去追求别人很少能体验的生活,她是纯净的,是恬然、抱着自己很大热情去追的。

 

参考文献

 

1.《三毛全集》,2007年,作家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