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清脏腑热剂泻白散、清胃散

 johnney908 2015-04-16
泻白散
〖方源〗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炙草一钱上药、右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组成〗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g]   甘草炙,一钱[1g]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功用〗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病机〗
 ①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肺,气逆不降,肺气壅实则喘咳,甚则气急。
 ②肺合皮毛,肺中伏火郁蒸,故皮肤蒸热。
 ③肺主金,金旺于酉时,肺中伏火,故发热以日晡为甚。


[方解]


      ┌ 清肺热             ┐
      │                 │
 桑白皮 ┤ 泻肺气             │
      │                 │
      └ 止咳喘             ├清肺中深藏之伏火而止咳、喘   ┐
                        │                │
      ┌ 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兼养阴 │                │共奏泻肺清热
 地骨皮 ┤                 │                ├
      └ 伍“桑白皮”退皮肤蒸热     ┘                │止咳平喘之功
                                         │
佐使 
粳米、甘草 ── 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 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 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
    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导赤散、龙胆泻肝汤、左金丸、泻白散的比较

方名 功用 主治病机 使用要点
导赤散 清泻脏腑经络邪热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 心胸烦热,小便赤,舌红,脉数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经实火或湿热循经上捣下注 胁痛目赤,耳聋耳肿,口苦尿赤,舌红脉弦数
左金丸 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 胁肋胀痛,嘈杂吞酸,脘痞嗳气,舌红苔黄
泻白散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肺有伏火郁热 皮肤蒸热,咳嗽气急,舌红苔黄,脉细数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
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
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3.现代运用  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4.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文献摘要
  《绛雪园古方选注》:“肺气 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方源: 《金匮要略》“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组成: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丸大(9g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歌:葶苈大枣亦泻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与主方比较
二者均有泻肺作用,泻白散是泻肺中之火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中痰火。

证候分析:肺中伏火,肺热喘咳证
肺中伏热
渐伤阴分
伏热郁结 气喘咳嗽
肺失清肃
肺热外蒸皮毛 皮肤蒸热,日晡尤盛
肺热伤阴 舌红苔黄,脉细数
    本节前面第一个是导赤散清心。第二个龙胆泻肝汤,第三个左金丸泻肝,苇茎汤它是清肺。清肺逐瘀排脓,泻白散也是清肺
    但泻白散这类清肺热,又是一个类型。它也是出在《小儿药证直诀》。出在《小儿药证直诀》,就要考虑到小儿的特点。如果不理解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这种特点,往往单读这个方,比较难理解它的主治。原书说这个方,泻白散治疗肺中伏火,我们后世归纳它,总的属于肺热咳喘的范围。不同的书对咳喘,有的强调喘,有的强调咳,临床用的时候看起来以咳为主。所以五版教材里提到的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严重的气急则像喘一样。那主要是咳。
    因为我们治疗肺热咳喘的方子,前面还有个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原则上讲,也是治肺热咳喘,但两个方差别非常大的。
    我们先分析这个方,肺中伏火,这肺中伏火从《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所提来讲,它带有伏火,带有体质因素。小孩子至阳之体,容易热化。有时候内中积热,熏蒸华盖,容易导致内热发生。这种热,不是外来之热,
这个讲伏火,是内生,内生由至阴至阳之体,或者有的人说纯阳之体,是体质因素。或者还有平时小孩子,调摄饮食 方面失宜所产生的内热,熏蒸华盖。可以产生这种伏火、伏热。伏热郁结在肺,肺失清肃,可以气喘咳嗽,由肺热、肺和皮毛相表里,肺热外发,熏蒸皮毛,出现皮 肤蒸热,日晡尤盛。
   
麻杏石甘汤的热不管伤寒由太阳到阳明,或这温并从卫分到气分,都是由外邪入里化热的。

主治
这个在学习泻白散主治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而在临床上针对具体病人,有的时候更不好理解,原书讲,什么叫皮肤蒸热呢?“轻取即得,重按则无”。古人有时形容这种主治证候,他为了比较,把它说得差别很大。临床你很少摸到一个轻取皮毛上发热,重取,按一下一点热没有了。重按则无。这说得很绝对,重按没有热了。实际上这个形容,很多在临床体会是怎么样呢?用来区分邪入里所化的热。这种像气分之热,一摸上去热的,按下去里面透出热来,会加重。他这个仅仅是按上去热的,摸上去热,按起来不是加重,不明显的一种加重,还是差不多。你摸上去这种蒸热也比较浅。所以肺热实际上不重。你不能把它绝对想成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表面按上去,它热,像里按一下,不热。这个在临床实践上就不好指导。很多同学有点疑问,实际上区别在哪呢?就是一个轻取以及重按的时候,差别不大。因为它整个热,内中所谓叫伏火,就是伏热,并不重。同时是一种内生之热。
    内生之热,这个热不是阴虚发热。内生伏火,内在的体质因素造成积热,内热一定程度会要伤阴,所以出现舌红苔黄,脉细数。有些也可以苔比较少,脉是细数的,反映出正气,特别是阴津有所影响,不足了。所以对泻白散主治里面的肺有伏火,表现皮肤蒸热,轻取即得,重按则无,这个要有正确的理解。

就像前面说导赤散,它阴虚不重,心经热也不重,叫水有点虚,阴有点虚,火不实,火又不旺,照顾到小儿体质,泻白散也有这个特点。小儿容易积热,由于内生这种积热,热又不重,可以缓慢消耗一点阴液,这个证有这个特点。所以临床表现上往往以咳嗽为主。过去像五版提到,“甚则气急欲喘”,欲喘是想要喘,这个是泻白散的主治。

麻杏石甘汤证和泻白散的病机、证候比较

    麻杏石甘汤证基本是实证,没有伤正气的,病邪是外来的,所以肺热是较重的。咳喘是以喘为主的。所以治疗当中只清肺热,宣降肺气,清热力量很大。
    泻白散清热结合了一些养阴,清热力量不强。因为这种肺中伏火,肺热证,本身热就不重。
    泻白散证针对麻杏石甘汤证来讲,肺中伏火,热势较轻。所以体现出皮肤蒸热,按之不会很加重,透出热来。日晡尤盛是由于内热,内在产生的热,所以到下午三五点的时候,它可以因外来阳气之盛引起两阳相合,热证到这个时候发热有所明显,也只能说有所明显。泻白散证由于内热,有一定伤阴,这是和麻杏石甘汤证又是不同的。


麻杏石甘汤 泻白散
病因 外邪入里化热
(可以兼表或不兼表)
内生之热
(不是阴虚发热,而是肺中伏火)
热势 热咳都重
咳喘以喘为主
热咳皆较轻
治法特点 清宣(清肺热,宣降肺气) 清润(清热结合养阴)
泻白散内生之热,如寒温失调,饮食失调。体质因素造成肺中有伏热,伏火。

方义分析
桑白皮 有滋润的特点,既能降肺气,止咳平喘,又能清肺热而不燥
地骨皮 养阴,既针对肺热,又能补充肺热伤津的正虚
佐? 粳米、甘草 培土生津来养肺
泻白散清热力量很平和,养阴力量也不大,针对小儿体质的特点,又有保护胃气,培土生津的特点。这是清泻肺热,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配伍特点
清肺为主(桑皮),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充分照顾正气,充分照顾小儿特点。
    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麻杏石甘汤),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阴不足而阳亢),而是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主要体现了小儿至阴之体,要标本兼顾,肺中一有积热,很容易伤阴,清泻肺中伏热,同时有一定的养阴。标本兼顾。从生理特点上,也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升力特点有关。所以既使是肺热证,从用药配伍来看,可以体会程钟灵所讲的,这像止嗽散里面讲,用药肺脏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当然止嗽散这个方证,它是偏肺热,既使清热,也要照顾到正气的情况,照顾它的用药和平。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不宜偏颇。

运用
辨证要点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咳嗽仅仅有点气急,一般应该以咳为主,皮肤蒸热,蒸热指的是什么?热并不重。舌红苔黄,脉细数。是开始有一定的阴伤。

随证加减
    肺经热重:加黄芩、?(清热,光靠桑皮不够)
    燥热咳嗽:加括蒌皮,川贝母(润肺的,润肺化痰止咳)
    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鳖甲(透虚热,阴虚发热反应有虚热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
    伤津口渴: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注意
泻白散一般用于伏火不重的,正气没损伤。如果虚得严重,或者不是肺热,当然不能用。一般是外邪入里,造成肺热咳喘,一般不用
这个

========================================
清胃散
〖方源〗《脾胃论》调理脾胃治验: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组成〗 生地黄、当归身 各三分[各6g]  牡丹皮 半钱[9g]  黄连 六分,夏月倍之。[6g]
     升麻 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功用〗清胃凉血。
〖病机〗
胃有积热┐┌火毒循经上攻──牙龈红肿热痛,牙宣出血,牙齿喜冷恶热,腮颊唇、口肿痛,面颊发热。
    ├┤
火气上攻┘└胃有炽热──口干舌燥,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大、数。


[方解]

 黄连 ── 直泻胃腑火 ┐
              ├ 两药相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 升麻 ── 清热解毒┘
  │
 ┼ 生地 ── 凉血滋阴
  │
  └ 丹皮 ── 凉血清热

 当归 ── 养血和血。

使 升麻 ── 兼以引经为使。
    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
    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经上攻,故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唇舌腮颊肿痛;胃热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宜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
    治宜清胃凉血。
    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
    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阳明印经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如果再加上石膏,清胃之力就更强了。)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①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②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③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  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罗 东逸:“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舌红苔黄,烦躁,此伤气分,热聚胃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煿 过用,以致湿热壅于胃腑,逆于经络,而为是病,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益阴凉血为君,佐之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臣。佐之以当 归,入血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凉,为本经捷使,引诸药直达血所。则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廓然俱清矣。”
  临床报道:用清胃散加味治疗56例急性牙周炎,其中有23例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药及用西药抗菌消炎治疗效果不显而用本方,其余33例直接用本方治疗。全 部病例均未配合局部冲洗和其他药物。结果牙痛和牙龈红肿消失,全身症状解除,半年以上不复发者32例,占57.1%。牙痛和全身症状基本消失,齿龈红肿明 显消退,3个月内未复发者19例,占33.9%;服药期间牙痛和全身症状暂时缓解,停药2周以后又复发者4例,占7.2%;无效1例,占1.8%。多数患 者服药3~5剂即痊愈(中医杂志,1985;7∶65)。


〖附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
组成: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防风 四两,去芦,切,焙(12g)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方歌: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主证分析
胃炎牙痛
要了解胃火牙痛形成的原因。李东垣在《脾胃论》里谈到治胃火牙痛,怎么产生的?他很有意思,形容了胃火牙痛产生的几种情况。原书它用这治疗什么,有时候体现出原来产生这个方的意思。
  1. 体质壮实的人,应该阳气比较旺盛,过食生冷之品,到宋、元这段时间,看来夏天吃冷饮的也多了,就像现在夏天吃冰糕之类生冷之品,郁遏胃中阳气,胃中阳气郁而化火上攻,循经上炎,化火上攻,而手足阳明经脉环绕上牙龈,下牙龈。胃中积热化火上攻,生冷之品郁遏阳气化火上攻,导致了牙痛,与牙龈肿痛,牙 宣出血等等。
  2. 过食煎炒、炙炮之品,如瓜子花生,炒的,炸的肉(如现在的烤鸭类),他认为过食煎炒、炙炮之品,一定时间会形成胃中积热,胃中积热可以化火上攻。
  3. 李东垣特别提出,有钱人,王公贵族,过服温补之品,有点像现在的吃药膳,没毛病你也多吃点,用点温热、温补的药物,逐渐造成体内阴阳失衡,也造成胃中积热,因未吃下去直接是由胃承受了。胃中积热到一定时候化火上攻。
牙痛,牙齿出血,肿。他用清胃散主治胃火牙痛,提出来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都有现实意义。牙痛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火或者肾虚牙痛风火、胃火、肾虚三大类这个方就成为治疗胃火牙痛的一张代表方

胃中炽热
化火上攻
胃热基本症状 口臭、口舌干燥
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
牙齿喜冷恶热
胃火循经上炎
波及血分 热伤血络─牙宣出血
壅滞气血─颊腮肿痛,牙龈溃烂
清脏腑热这一节里,清胃肠的清胃散,玉女煎,葛根芩连汤。以及清肠道湿热、热毒的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胃散,李东垣强调它胃中积热,化火循经上攻,从他讨论到几种可能性,一般有三类,他特别强调了过服温补药物,造成胃中积热化火上攻的,从这个症状表现来看,集中在上部,以牙痛牵引头脑,牙痛牵引到头痛,这种牙痛比较剧烈。上部除了牙痛之外,由于阳明胃经它向上环循口唇以后,它入牙龈,上牙龈,同时到头面。因此集中在腮颊、牙龈、头面,有一组症状。而且胃中郁热化火上攻,涉及到血分。所以它表现出来,除了牙痛牵引头脑之外,局部面颊头面可以发热。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具体不同了。

    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可以导致热伤血络而牙宣出血,热壅成毒,也可以导致牙龈溃烂,所以从颊腮红肿疼痛,牙龈溃烂,这反应出热邪涉及血分,也有一定的热毒。所以从治疗方面,一个是循经上炎的,这个火要降,胃中积热,这个郁热要散。所以这个方,药味虽然少,它体现了这种积热要散,循经上炎之火要降,升阳散火,苦寒降火的一种结合。这是这个方组成当中,针对病积的一个特点。
    胃中有热,要有一定的伤阴,会伤阴。所以这个方除了对于这种火热的,升散苦降相结合,也要凉血养阴。

功用
清胃凉血,清胃热是核心。凉血有助于解除血分热毒。

方解

清胃 黄连 清胃泻火,燥湿
升麻 清热解毒,疏散郁热,引经
凉血 生地 凉血,养阴
丹皮 凉血,清血分的郁热,养血,活血散瘀

当归 活血止痛
     黄连升麻的配伍意义,是方解的重点。
     黄连擅长于清胃热,清降胃火。燥湿,有助于像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这类消肿。
    升麻
升阳散火,使胃中积热能散。化火上炎的火得降,黄连升麻配伍有这个意义。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但是胃中积热,单用黄连降,加重这种积热,胃热循经上炎,用升麻散,有可能助它的烈焰升腾,助它上炎之势。而两者配伍,又有相制相成。除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还有相制相成的作用。黄连的苦降,得升麻之散,可以凉而不郁,不至于闭郁中焦气机。而升麻的散,得黄连的降呢,不至于帮助它的化火上攻,能助它烈焰升腾。
    升麻入脾胃,除了升阳散火,散郁热以外,也能帮助黄连清热解毒。还能引经,走阳明经。引经,我总认为在这方里的意义不是太大。黄连本身就能入脾胃的。

    清胃散的凉血部分是臣药。丹皮散瘀,是防止寒凉造成这种本身牙宣血了,又加上寒凉容易冰伏,血行不畅,丹皮结合后面的当归,既能止痛,又能够活血。它养血,帮助生地补充阴血不足,活血来说,能够帮助止痛,又能使全方凉而不郁。药味虽少,体现出清胃凉血,特别是轻胃热。凉血这是它主要作用,也兼顾到胃热伤阴。

    历来还有一个清胃散是有石膏的,原书李东垣加减的时候,加石膏,比如说面颊发热重,热像重可以加石膏。到了《医方集解》,《医方集解》把很多药,按照他的想法固定下来,《医方集解》清胃散,就有石膏。原方石膏不是放在里面,只是一个变化运用时候的。

清胃中积热的基本结构

黄连 降上炎之火 相辅相成
升麻 散内郁之热
黄连得升麻,泻火不凉遏 相反相成
升麻得黄连,散火不升焰
运用
辨证要点
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主要用于胃火牙痛,胃火牙痛,偏重于实证,所以它必然伴有一组胃火牙痛的基本表现,比如这牙痛牵引到头痛,同时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这一些是伴见的,作为辨证要点。

临床使用现在偏于胃热型,辨证属于胃热型,热邪伤及写络,各种牙宣出血,牙龈肿胀,牙痛,这主疼痛比较剧烈了。包括牙周炎,也包括像实热证候的口腔溃疡这一类。这个方是经常用的。治牙痛的方中,辨证胃火牙痛,比例占的是比较多的。

加减
胃热盛加石膏大黄。(是历来传统的用法)一般胃热容易引起兼有大便干燥,大便秘结,没有也可以用大黄。起釜底抽薪作用。石膏一般胃热重,特别是局部发热重,口渴引饮这个突出。

口气热臭,那说明又秽浊,胃热兼挟秽浊,加芳香化湿药。

牙痛如果剧烈,遇冷遇热都痛,这里包括现在一种敏感,涉及到在总体胃热基础上,用这个方,还有像便秘,擅长止牙痛的一些药,像细辛、白芷,可以增加止痛作用。

牙龈溃烂,溃烂有一定脓血,这类还要结合,除了芳香化湿,因为胃腑的特点,还要渗湿。配伍当中可以结合一些排脓的药物。像前面渗湿利水排脓,冬瓜子,苡仁。

清胃散中凉血散瘀这类,如丹皮也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也可以再加一点活血之品。
使用注意

牙痛常见的是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肾虚牙痛。风寒也可以引动牙痛,清胃散针对的是胃火牙痛。而且胃火牙痛还是以实证为主的。

刚才说清胃散是个一类方。临床辨证,这种牙痛,一个比较剧烈,另一个往往伴随牙宣出血,局部肿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