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传免费课程太阴篇条文138-145条》

 昵称964953 2015-04-17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第138-145条。

138、下利,谷道中痛,当温之以火,宜熬末盐熨之。一方灸枳实熨之。

本条的下利是虚寒性下利。下利导致肛门肿痛、甚至脱肛,当用温熨法,灸法对治。本条提出可以把盐末炒热,布包热敷,或者用炒制的枳壳热敷。枳壳有行气的作用,可止利。此种情况,艾灸、电热宝热敷也同样有效。

139、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140、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这两条讲的是脉法。寸口脉特指寸口脉的寸部脉;趺阳脉是指寸口脉的关部脉。寸部脉代表上焦,上焦荣卫不足,病理产物积聚,因此上焦虚寒而水饮上逆,出现条文中系列临床表现。

关部脉代表中焦,关脉微而紧,就是沉而细紧,属于里阴寒虚性脉。实热必伤津液;虚寒必生水饮。中焦虚寒水饮盛,就会脘腹冷痛、胀闷、气短,甚至上逆咳喘或眩晕、心悸、呕吐。

141、食谷欲呕,属太阴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14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洗,一升 60克) 人参(三两 30克) 生姜(切,六两 6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方是太阴类方,治疗上焦里虚寒水饮上逆而致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效果很好。如果喝了此方,反而更加严重,那么就要考虑辨证是否准确。只有虚寒水饮上逆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才能应用吴茱萸汤治疗。

吴茱萸,苦辛,大热。《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恩师刘志杰老师对吴茱萸药症的讲解如下:这是温热药,入少阴、太阴、厥阴病位。升浮。升浮的概念是什么?浮到顶级,自然就下沉。因此,此药能达颠顶而降逆,对于寒饮攻冲头部而头晕,呕吐的,效果最好。许多西医的内耳迷路水肿的眩晕症,疗效确实很满意。

本方以吴茱萸为君药,温中下气、止眩晕呕吐;以生姜为臣药,协助止呕,温中化水饮;以大枣为佐药,养津液、护胃气;以人参为使药,甘滋而微凉,和大枣一起,补充因呕吐和温化水饮丢失的津液。全方配伍精当,温化水饮而没有燥烈伤津之弊,充分体现了经方方剂配伍的圆满法度。

143、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内有痈脓,刺激消化道,会出现恶心呕吐,不要止呕,止也没用,脓尽了,自然就好了。本条提示我们当综合分析、治病求本,不能斤斤计较于一枝一节而丧失对患者病机的全面把握。

144、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40克) 桂枝(三两 30克) 白术(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心下”即胃脘部,这里有水饮。水饮的形成,是虚寒造成的。中焦水饮太盛会往上焦冲逆,就会胸胁满闷不舒,甚至上冲头部而头晕眼花。当以苓桂术甘汤治疗。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太阴虚寒水饮的基本方。以白术为君药——辛温化水饮。恩师对白术药症的讲述如下:白术这味药,有两个功效。一个是制化水饮,一个是同时有补津液的作用。或者是说,这个药可以化水饮为津液。说它燥津液,那是误解。你要是把它炒制了,那可是燥津液。实际上,经方用白术,都是生用。这个药,我很喜欢,是个“君子”。

以桂枝为臣药——降冲气。这是解决支满的关键。桂枝降逆,是通过发越,使气得旁流实现的。气逆的厉害,就要因势利导,不能硬降。

以甘滋养津液的炙甘草、甘淡渗湿去水饮的茯苓为佐药。未设使药。

本方与吴茱萸汤均为太阴类方,均对治虚寒水饮上逆。二方当注意鉴别。方剂的鉴别,主要在药症上。较之苓桂术甘汤白术、桂枝的温性,吴茱萸汤吴茱萸性大热、且用量较大,臣药生姜亦为热性药,故吴茱萸汤证的虚寒更重。吴茱萸汤使用了炙甘草、人参两味甘滋养津液之药;较之苓桂术甘汤甘滋的炙甘草和甘淡的茯苓,吴茱萸汤证的津液损耗更重。以上两点在临床中当加以鉴别。

145、痰饮,胸满而咳者,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治其咳满。

“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40克)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30克)五味(半升 20克)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本条为恩师拟补。太阴虚寒水饮可导致顽固咳逆。顽固咳逆而气冲逆不盛,虚寒水饮俱盛者,当在桂苓五味甘草汤的基础上,去掉治疗气上冲的桂枝,加上温性更强、开胸气、止咳逆的细辛和生姜,组成苓甘五味姜辛汤对治。

恩师讲到:“姜辛味”是治疗寒饮上逆的喘咳的最佳组合,小青龙汤中,就有这三个药。以此三药为君臣,配合养津液的炙甘草和化水饮的茯苓为佐,构成了此经典组方。很多人感冒后,经过治疗,遗留下了咳嗽症状。这是有水饮的原因。要是属于虚寒性质的,就用这个方子,还是效果不错的。

结:实热必伤津液,虚寒必生水饮。太阴病为里虚寒病,病位在里,又可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种情况。水饮上逆的症状表现,可以概括为“喘呕眩悸”四字。具体来说,水饮射头,可以头痛、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不能食,可以吴茱萸汤或苓桂术甘汤对治。射肺,可以胸胁支满、胸闷咳喘、心悸怔忡;其中,顽固咳逆者可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对治。射胃脘中焦,可以胃胀呕吐。水饮壅盛于下焦,会下利、小便清长或不利、水肿;其中,下利而致肛门疼痛或脱肛者,可以炒热的盐末或枳壳温熨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