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的边界:体制化的救赎,让人想起肖申克

 美日欧 2015-04-17

导读:很多年前就想写一篇《肖申克的救赎》的影评,但是每每提笔便会感慨万千,思绪像巨浪般滚滚而来,频率之密集以致让人无法抓住。若干年后的今天重温这部经典作品之后,终于静下心来写下自己的感受。那就是:在被剥夺人身自由的监狱,犯人不但失去了自由,甚至连作为一个人的权利都没有,按照典狱长的话:“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但让我想到的却是:在一个人间地狱里,最可怕的不是受到非人的待遇,而是被非人的对待而不知,就像那则寓言讲的那样:如果你把青蛙扔进开水,它会立刻跳出来逃命,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在凉水里,在下面慢慢加温,那么等到它意识到危险时,已经无法逃离。起初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也可谓渐进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肖申克

有时间的时候,我喜欢看书,但更喜欢看电影。翻来覆去地我认为值得一看电影。“值得我一看”的标准无关于电影的伟大或深远,这里的关键词是“我”,再好的电影,也得与“我”有关,才会发生“看”这一个动作。就某个句子。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书、看电影的道理也就如此。

所以,关键是在于“我”,而并不在于事物本身。只是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明白这一点,但无力抗拒某些约定的影响力,他们往往奋力去做“别人”,希望他们做的事,去达到“别人”认为他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淹没在那些做人做事中,甚至连想“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等等念头都在无形中失去了。

精神的边界:体制化的救赎,让人想起肖申克,就是这样产生的。该片一九九四年获得了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奖的提名,但因为《阿甘正传》,它被挤出门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关于希望自由救赎的极致人性化的影片,渐渐像一谭陈酒般越陈越香,成为好莱坞的二十一世纪经典大片之一。

因此,有时候好与坏难以鉴定。我们都知道在黑与白之间,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灰色。正如什么是原罪我不清楚,什么是有罪,我知道点:比如一个人被人杀或杀人了,那就要涉及到刑法;如果一个人被狗咬或咬狗了,那就涉及到民法;如果一个人被国家利益触及或触及国家利益了;那就涉及到宪法。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原罪,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有罪的指控,这还不包括道德层面的指控。尽管我受的教育是,人之初,性本善?即,人性都是善良的,但善良的人们总是无端的指控他人,审判或进行有罪推定,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赶快进行救赎吧,救赎他人,也救赎自己。换言之,这个社会上,你可以说比我年青,比我官大,比我有钱比我、比我……但就是不能说比我有罪,因为你的罪是由我来审判或进行有罪推定。影片揭露的这种深刻黑暗,或许亦是当年落选奥斯卡的原因之一?

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可以找到出路

臭名昭著的肖申克监狱,坐了二十年牢的瑞德跟人打赌,赌新进的菜鸟中谁会在第一晚哭泣。弱不禁风,那是安迪留给瑞德的第一印象,同时让瑞德输了四包烟。那是个连坐牢都悠然得像在自家院子里散步的人,瑞德与他成了好朋友,帮他带鹤嘴锄和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有求必应。

安迪是个大银行的副总裁。老婆与人通奸,并与情人双双中枪惨死,律师说他是罪人,因为他与老婆吵架时曾扬言要她不得好死。安迪百口莫辩。法官说:你居然面不改色毫不悔改,我判你二次无期徒刑。就这样,他被送进了肖申克监狱。

起初二年,他过得极其辛苦,不停地遭到“三姐妹”的骚扰。之后,运用自己的智慧,他做了一系列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从魔鬼一般的海利手中为好友们每人赢得三支啤酒;创立全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锁上门把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著名选段《晚风轻拂树林》用扩音器播放出来……当音乐在监狱上空飘荡的时候,犯人和狱警们,全都定住了。他们像钉子一样站立在广场中,感受着那听不懂在唱什么的意大利歌剧所带来的感动。

有些东西,是石墙关不住的。比如人心,比如希望,比如对美好事物的感动。安迪对瑞德说,要保持住清醒和内心的柔软,要心存希望。

假如麻木,被体制化,就会像老布一样。老布养大了小鸟杰利,放飞了它。但他却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放飞,面对这个变化大快的世界措手无助,只得留下一封信和一句“老布到此一游”,便悬梁为自己寻求解脱,以死亡的方式来获取救赎。 

年轻犯人汤米的到来改变了安迪。这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在安迪的帮助下居然考上了高中。同时,他让安迪知道杀妻的真凶原来另有其人,十九年来原来他在替别人赎罪。他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自由了。但是一直利用安迪洗黑钱的贪婪的典狱长不愿安迪离开肖申克,他安排海利暗杀了汤米,并将安迪关进了独囚室。

片子的最后,安迪爬过五百码的排粪沟逃出了监狱,获得自由和新生。而,差点就步上老布后路的瑞德,因为对安迪的承诺来到田野中的大树下。读着安迪留下的信:心存希望是一件好事……既然你已经来到了这里,就再走远一点吧……微笑的瑞德,踏上了通往太平洋海岛的远路。

希望是石墙关不住的,很喜欢这一句。通过蒂姆·罗宾斯的出色表演,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清彻的安迪。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可以找到出路,他对瑞德说。正是这种对希望和自由的努力坚持,给恐惧和绝望的肖申克带来了绿叶的气息。安迪像一个魔术师一样,让秋天的犯人们看到了春天的景像。就算那只是一场幻觉,亦足以让他们坚硬的心开始软化。

也许,弗兰克.德拉邦特要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事实上这部影片每看一遍,都会获得新的感受。影片并没有漂亮帅气的明星装饰门面,亦没有夸张华丽的大型背景舞台,我们自《肖申克的救赎》里所能体悟到的,非漂亮和华丽所能带来。那是一种诚恳的平实,缓缓地对我们说: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可以找到出路!

他们习惯了高墙,我们习惯了什么?

至于“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可以找到出路”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完全取决于“他们习惯了高墙,我们习惯了什么?”这个观点?至于这个观点的真伪,我也不想啰嗦,仅提供二个细节来注释:

1、博斯。博斯不愿意被假释,于是拿刀子顶着朋友的脖子,试图重新犯错以留在监狱。同样是博斯,还是被假释后,在狱外的住所自杀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监狱,习惯了高墙内的生活,当面对自由,他完全丧失了面对的能力。瑞德说: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问题出现了,你看体制化有可怕?他们习惯了高墙,我们习惯了什么?

记得有一本关于纳粹集中营回忆录中:解放的时候,美军发布了一条命令:“不能给他们太多食物。”因为,放出来的囚徒,面对充足的食物,竟然有被饱死的!——失去了食物太久,他们已经对食物消化不良。——人不仅仅会对食物消化不良,还有别的,比如,自由。于是,习惯了体制化的人,如果有一天离开了体制化,会非常不适应。卡夫卡说,人的一生就是在找一个笼子,找到之后,把自己蹲进去,然后才会觉得,这儿很安全。所以因为做不成囚犯之后,博斯就自杀了。从最深处摧毁一个人对自由的认知和接受的能力,并自愿选择一条对体制化的全心跪拜之途,这就是体制化的威力所在。——博斯的自杀,在电影里不显眼,但在我心中如惊雷。

2、监狱里的唱片。安迪在旧书堆里找到一张唱片,在广播室试放的时候,狱警上厕所去了,安迪把唱片播放到大喇叭里,于是整个监狱都响起了醉人的音乐。网上说那音乐叫《费加罗的婚礼》。我不知道费加罗,更不关心他的婚礼,但每次看到这儿,都觉得很感动,整个监狱突然阳光遍地,囚犯和警察都默默的站着,侧耳倾听,镜头从每一个人的脸上掠过,他们眼神平静,表情安详。囚犯与警察的身份在一瞬间被音乐抹去了,只有“人”这一属性留存。安迪说:“有些东西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这一刻,我在想这个意思:那些犯人和警察,究竟是谁在囚禁着谁?那些警察在监看这些犯人的时候,他们又何尝是自由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谁在囚禁着谁?正如怨恨。当某人某时做了一件让你怨恨的事情,也许他做了就忘了,或是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会导致你怨恨,但你却心中愤怒仇恨了一天又一天:那么,究竟是谁在让你心情不好?——若我们能将人性解剖出来看时,真的是很怪、很荒诞。

其实,有时候想想,人生本身不就是一个监狱吗?我们每个人,有哪个不是被社会“体制化”的产物?该片的电影原版海报上写着这样一句话:“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的一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谁,就是对体制化的救赎极有意义的一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