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的魅力—文者,物象之本也

 绍宜 2015-04-17

什么是文字和文化?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至今学术界没有一种公认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使用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汉字记录、沉淀而成了华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活化石”。透过汉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文化观念、文化特征,找到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还可以进一步把握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意识文化取向、制度文化取向、民族心理文化取向、社会习俗文化取向等。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其他各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均散发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

什么是“文字”? 东汉经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又说:“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就是说,“文”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描写而创造的书写符号,“文”一般都是独体的;而“字”则是由独体的“文”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所以“字”一般是合体结构。这当然是针对汉字而言。而“汉字”的名称,也见之于《元史》。该书之《兵志·马政》与《刑法志·职志》中均提及“汉字”,为了与蒙古文、回回文相区别,而汉人一般只称文字,不说“汉字”。

文字总是带有一定的民族符号色彩,通过文字记录的民族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当源于《周易》。《周易·贲卦·彖传》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末年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文化”一语本来是指以文德进行教化,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过,不论是文字,还是通过文字记录的文化,都不是政治单纯的附庸,自有其独立的生命力。这也是历史上汉民族屡遭外族入侵而其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所在。

任继愈先生在《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一文中说:“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汉字对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对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等多方面的功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又说:“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正是由于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才能顶住外来各种侵略势力,打退入侵的日寇。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有了汉字,政令得以畅通无阻,汉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各民族之间得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汉字作为全体中华民族使用的最主要的文字,承载着世界上最多的文化典籍,构筑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丰厚的宝藏,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汉族,中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力见证,也是中国文字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傣族、彝族、苗族、纳西族、水族、拉祜族、景颇族、锡伯族等,都有自己的文字。建国以后,壮族、布依族、侗族、哈尼族、僳僳族、佤族、黎族、白族、土族、瑶族等,也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中,有的民族还不止一种文字。如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四种傣文,即傣泐文、傣哪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尽管诞生时间不一、形态多样,都对其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这条河流经之处,一些东西会被裹挟而去,一些溪流可能会干涸。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活跃一时的民族不见了,其语言、文字也随之消失了。维特根斯(LudwigWittgenstein)曾说:“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灰土。”漫步于历史的断墙残垣中,不时地捡起那些被遗弃的刻有文字的碎瓦,脑海中突然浮现古代民族战火纷飞、饱经风霜的历史长卷。是的,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八思巴文、西夏文、满文等已经消失的文字,虽然不再有人使用,没有多少人能辨认,但是用这些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浪潮席卷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正在迅速地消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不仅许多少数民族文字有濒临消亡之虞,连汉字的传承也都面临空前的困难。数字化使人们不再依赖笔与纸张,阅读不再是捧读书本,文字的记录方式在许多情况下由书写而变为敲击,文字书写所折射出来的审美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变得鲜为人知,无人问津,文字赖以生存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脆弱。如今,曾是中华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两个成员——书法与篆刻,赫然已列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鉴于文字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中无可取代的独特地位,以文字为载体的民族文化矿藏之富赡、深沉,有感于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字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2014年初,文化部非遗司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共同启动了“我们的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专题资源库项目,对与我国各民族文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史料和传承人口述史料建设,并于年底举办同名大型展览。我们以此为契机,在广泛阅读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编写了《我们的文字》一书。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文化部非遗司、各省文化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书编纂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错讹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闻善而慕,知过而惧”。这也是我们秉持的治学品格。

摘 录

文昌信仰

文昌帝君既是天上的星星,也是地上读书人心中最崇拜的明星。文昌帝君在民间信仰中又称为文昌星、文曲星或文昌公。《史记·天官书》中说:在北斗七星之上有六颗星,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这六颗星合称为文昌宫。旧时民间还传说晋朝时候四川梓潼县大孝子张亚子是文曲星。张亚子战死沙场,当地百姓尊他为雷神,给他立了一座庙,以后他逐渐成为梓潼县的“梓潼神”,是玉皇大帝派来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功名的。后来,人们将梓潼神与文昌星合二为一。元代仁宗皇帝时,封梓潼神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至此,文昌帝君“职司天上文章府,专照人间翰墨林” 的角色定下来了,专业主文运,成为读书人和民众共同的偶像。

民间相传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诞辰日。在明清时,在这一日各地官员都要去文昌祠祭拜,读书人也在这一天烧香祷告,昼夜笙箫,称为“文昌会”。清代文昌诞节纳入了政府祀典,《清史稿》记载礼官为文昌帝君议定祭祀的礼仪。

由于政府的提倡,文昌信仰更加普及化。世人不只崇拜供奉他。还给他配了两个侍从,天聋和地哑,因为文昌掌握的是天下读书人的命运,是天机,而想知道这种天机的人有很多,所以就给了文昌两个不会泄密的侍从。

文昌信仰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有广泛的影响,并且对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外接受文昌信仰最为显著的是朝鲜、韩国和日本。15世纪中期,朝鲜已经开始供奉文昌帝君。至今,朝鲜和韩国的图书馆里收藏有大量的文昌帝君经诰。日本也收藏有大量的文昌经诰。靠近中国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琉球群岛的人普遍崇拜文昌,几乎所有读书人家都设有文昌帝君神位,张贴文昌帝君像。建有多处敬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宫,或在神庙(如妈祖庙)中设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塑像。

文昌信仰在南亚和东南亚备受推崇。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有一座佛寺,寺内有富丽堂皇的文曲星宫。越南于1414年设文庙,1434年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取士制度。

在中国,书坊业把文昌帝君奉为祖师神,据说是因为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文昌帝君把书藏到了二酉山中。北京的琉璃厂书坊云集,这里曾经建有两座以文昌帝君命名的会馆,馆中都有文昌殿,供奉文昌帝君。刻字业把文昌帝君奉为祖师神,另外评书说书的人也将文昌帝君奉为祖师神,学校和私塾也普遍祭祀文昌帝君。

魁星点斗

传说魁星主管文人的考运,他右手握着的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亨通、官运亨通,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都想求得魁星的青睐。魁星的形象也很不一般。左手托一元宝,右手握笔高举,右脚踏于鳌头之上,左脚则后跷做踢斗状,这个形象刚好和“魁”字的字形相合。魁星为什么站在鳌头上?古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状元要站在鳌头之上,所以有“独占鳌头”之说。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

魁星其实就是天上的星星,它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包括仙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明朝时,科举考试实行“五经取士”。“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是“第一”的意思。

天下的读书人都是魁星的粉丝。俗传阴历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粉丝们在七夕这天要为魁星庆生。按照程序,在这天要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一人手握上述三种干果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干果滚到某人面前停下来,那么,某人取得此干果代表的功名;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需重新再投,称“复考”;都中,称“三及第”。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大家向他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