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从修筑堤坊的工程技术发展来的。《礼忆"月令》有“修利堤坊,导达沟渎”的记载,可见春秋时代已积累了丰富的筑堤经验,至战国时代较前规模为大,工程较前坚固。诸侯割据,又往往所筑的堤坊“以邻为壑”,甚至采用水攻袭击对方。如智伯水淹赵都晋阳,却被赵联合韩、魏用水反攻而亡。齐、魏、赵洞黄河也经常利用河水作为武器与对方角逐。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运动性进攻战术的出现,防御手段也跟着进步。各国都在国境上把原有的大河堤坊加以扩建或利用险要地形,建筑大规模的防御工程,其中较长的就称为长城24。如被楚臣屈完称为“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的“楚方城”,就是利用山岭高地再连接河流堤防而形成的,故或称“连堤”,秦的堑洛长城即是扩建北洛的堤防。齐长城、魏长城,也都是连接和扩建堤防而成的。因赵氏在晋阳与智伯的较量中深知利用水攻的利与害,所以秦王堤作长城具备堤防拒水患的功能是存在的。故昔人也有称长城为“堤”或“长垣”。至于称作“边墙”,“边界岭”则是《明史》对长城的表述。 注释: 1郁进:《长城》,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张之:《安阳考释"秦王堤小考》,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3、4、5、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7、8、22、23、26、27、30、31、32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 杨世锋、郑军:《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南粤出版社1998年。 盖山林、陆思贤:《阴山南麓的赵长城》,《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山西省内长城简记》,《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中华书局1979年。 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1期。 9中国历史地图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地图出版社1974年。 10《管子》第二十《小匡篇》 《国语》卷六《齐语》 11《史记"魏世家》 12《汉书"沟洫志第九》。 13《汉书"地理志第八下》。 14《史记"正义》。 15、16《韩非子》第三十二篇《外储说左下》。 17《史记、孔子世家》 18张习孔、田钰:《中国大事编年》,北京出版社1989年。 19《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20《史记"六国年表》。 2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25笔谈《战国——秦汉长城调查》,《文物天地》1986年2期。 项瑞松:《昭乌达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28冯兴祥:《林县的地质构造和最近十年的地震活动》,《开封师院学报》1976年1期。 29张增午:《林州史志反映的地震情况》,《林州文史资料》第九期,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