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容为王(六)12人生需要仪式来点化

 YIFU_APS 2015-04-18

“人生礼仪”曾经作为“人类贡献奖”年赛一个单独的类别,随着比赛的变化而归并了,就目前说来,在“传统礼仪”中应该是最为恰当的。所谓“人生礼仪”,是指在人生过程中某些重要节点上举行的仪式,至于人生如何计算,或者人生过程到底有多少个节点,这就因不同民族、文化而有区别,至于形式那就更加大相径庭了。

我们从一个人的出生算起,《水中分娩》(俄罗斯,第4届),这是难拍的,主要是很少有人愿意让你拍,而现在的医院分娩,让很多习俗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到了一周岁,有本届的《朝鲜族抓周》,其实抓周也是汉族的习俗,但现在的生日派对大有取代之势。而《犹太教徒三岁加冠礼》(英国,第4届)则比较独特,我记得前两年CFPA论坛上有一组“二月二剪小辫认干亲”的习俗,是为12岁的男孩举行的。之后的成人礼,同为割礼各民族亦有不同,《维吾尔族割礼习俗》(中国,第1届)、《安达姆巴荷卡族的割礼》(马达加斯加,第3届)、本届的印度尼西亚《印尼凯里人的割礼》。而勇气考验的成人礼,包括《蹦极》(瓦努阿图,第4届)、《哈马尔人的跳牛仪式》(埃塞俄比亚,第7届)、本届的《瑶族度戒》。

1.jpg

   

接下来大的人生礼仪就是婚礼,其形式更是五花八门。

1.jpg

   

上面的是中国《渔家迎亲》,下面的科索沃《新娘的妆容

1.jpg

   

山村喜事》(左)讲述的是2009-2013年间中国河北太行深山区的汉族婚礼,而《芭莱高头瑶婚礼》(右)讲述的是2013年中国广西宁明县瑶族婚礼,但有个共同的特点,新郎的礼服都改为西装了,而新娘呢,略接近城市或经济比较好一些的地区或现代化程度高一些的民族也西化了,瑶族的新娘还保持着传统。

1.jpg

   

不过请再看《山村喜事》的另两幅,“全和人做被子”这场面在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已经见不到了吧?红纱巾代替盖头说明白色仍不能完全代替红色占领喜庆婚礼的全场,即使所谓纯洁的寓意已经被接受。

1.jpg

   

结婚之后为生活奔波,至人生的终点便是葬礼(P.S.照顾观感,恕不举例,请移步协会官网图库的生活习俗类下浏览),而葬礼之后的《立陶宛万圣节扫墓》(第8届)、《马达加斯加捡骨葬》(第7届)、《三周年祭》(中国,第4届)、《圣湖祭祖》(印度,第8届,下左图,对比右图是中国《满人祭祖》都有着对自然的崇拜。)等等,都应该是一个人生大循环中的节点。

1.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