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方出土的馆藏宋代端石抄手砚

 天宇楼33 2015-04-19


  箕形砚经由唐、五代至宋代已发展演变成为长方抄手砚式。抄手砚式是宋代极为流行的经典砚式,后来的太史砚式,六面皆平,亦为抄手砚的变体。宋代的端石甚少出土,本帖精选有准确出土记录的三方馆藏五代及宋代端石抄手砚,与砚友分享。


  第一方:扬州市博物馆藏五代端石抄手砚

  长12.8厘米,宽7.5-8.5厘米,高1.5-5厘米。1975年江苏省邗江县杨庙公社段湖大队蔡庄五代墓出土,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砚呈长方抄手形,砚面呈斜坡形,两侧内敛。色青灰,质细润,砚面残存墨迹。抄手砚为宋代砚典型式样,此砚出土,可知在五代时即已流行。(图文来自《中华古砚》,江苏古籍出版社)


  第二方:南京博物院藏宋端石抄手砚

  北宋端石抄手砚,整体长方形,正面长23.6厘米,宽12.8-14厘米,高4.8厘米,壁厚0.6厘米。1994年南京市大厂区陆营宋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砚石质细腻纯净,色紫褐,通体抛光。砚的右口部有石眼两枚。砚面及底均呈斜坡状,壁微斜直内收,形如箕底,底为抄手式。造型稳重大方,线条简洁明快、流畅而挺拔。最为珍贵的是其砚面的“箕形”与整体的长方“抄手”形态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箕形砚向抄手砚过渡的中间形态,为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形器。

  唐宋,箕形砚是砚的一种基本形制,特别是唐代石砚以箕形为最多。因其外形与汉字“凤”字相像,故又谓之“凤字砚”。宋代,抄手砚逐渐代替了箕形砚的地位,它可以说是两汉时期长方形石板砚的发展,既保留了简易实用的形状,又在砚面内将砚池与墨池分设,并于底部一端“开口”以便“抄手”取用,其名亦因提取方式而得之。

  南京陆营宋墓发掘出土的这方端砚,色泽深紫而不燥,右口部双眼分明,活灵活现,质地细密,手感腻滑,在质、色、眼三方面均居上品之列;虽无奇异纹理,但因造型古朴,形体较大,为同类抄手砚中所罕见,且是发掘出土,流传久远,实非新品可及,是一方弥足珍贵的宋代抄手砚标准器。

(图来自原研斋现场拍摄及《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北京出版社,文来自:《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上海文化出版社,作者:谷建祥,男,1959年生,江苏南通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保管部副主任。)


  第三方:广东省博物馆藏宋端石抄手砚

  长15.5厘米,宽10.4厘米,高2.45厘米,1985年广东省市东郊刘景墓出土。

  砚为长方抄手式。宋坑石,石色苍灰微紫。砚四周线条平正,平淌池,砚池较深,池底线条明晰。砚主刘景为北宋台州、南雄州知事。这两方长方形抄手砚皆为出土地址明确的宋代抄手砚标准器,相较而言南博的那方年份较早。

(图文来自:《中华古砚》,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砚》,北京出版社;《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