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貌 |
江西常态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占12%,水域占10%。主要山脉多分布于省境边陲,东北部有怀玉山,是本省铜储藏量最多的地区;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庚岭和九连山,有“钨都”的美称;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幕阜山和九岭山。
|
气 候 |
江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短,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年四季天气复杂多变,春季(3至5月)阴冷多雨,常出现大风、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性天气;4至6月降水集中,是江西的雨季,这时期易发生洪涝灾害;雨季结束后(7至8月)全省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常伴有伏旱发生,但有时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较明显降水;秋季(9至11月)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但常伴有秋旱发生;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湿冷,冷空气影响频繁,常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江西年平均气温1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8℃,极端最低气温为-18.9℃(1969年2月6日出现在彭泽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4.9℃(1953年8月15日出现在修水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712小时,年总辐射量4446.4MJ/㎡;年平均降水量1645毫米;年无霜期平均天数272天。
|
生物资源 |
江西已知野生高等植物5117种,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苔藓类563种,蕨类435种,裸子植物31种,被子植物408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9种,Ⅱ级保护野生植物46种;国家珍贵树种26种,约占全国的20%。分布于宜春市的落叶木莲为我省特有树种,是木莲属唯一落叶的植物;东乡县的野生稻为近代水稻始祖,是我国分布最北的野生稻;南昌金荞麦、鄱阳湖莼菜、彭泽中华水韭、赣南野生菜、九江野生莲均为国内珍稀物种;萍乡市的长红檵木母树,树龄300多年,为世界仅存的长红檵木母树。此外,宜丰县的穗花杉群落、铅山县的南方铁杉天然林、德兴市和玉山县的华东黄杉天然林均为国内罕见的珍稀植物群落。
|
动物资源 |
江西已知野生脊椎动物845种,占全国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的13.5%。其中,哺乳类105种,约占全国的21%;鸟类420种,约占全国的34%;爬行类77种,约占全国的20%;两栖类40种,约占全国的14%;鱼类203种,约占全国的5%。鄱阳湖是闻名世界的水鸟越冬地,每年平均有40多万只水鸟在此越冬,其中包括占全球种群99%的极危物种白鹤、90%的濒危物种东方白鹳。鄱阳湖江豚450多头,占长江流域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
森林资源 |
江西森林覆盖率63.1%,活立木蓄积量4.45亿立方米,活立竹总株数19亿根,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森林多属天然次生林,针叶林面积比重大,杉木、马尾松、樟树为本省主要乡土树种;油茶、板栗、柑橘为本省主要经济林树种。江西现有林业自然保护区220个(其中,国家级11个)、森林公园161个(其中,国家级45个,居全国前列)、湿地公园51个(其中,国家级15个)。
|
矿产资源 |
江西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09年底,已发现各种有用矿产187种(以亚矿种计)。其中,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133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66种。铜、金、银、钽、铷、伴生硫、化工用白云岩、滑石、麦饭石、铀、钍等11种居全国首位;钨、锂等12种居全国第2位;铍等6种居全国第3位。江西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铜、钨、铀、钽、重稀土、金和银矿被称为“七朵金花”。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
|
水资源 |
江西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之一,全省97.7%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638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565亿立方米。境内河流、湖泊众多,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为全省五大河流,全境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3700多条,2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有70余个,人均拥有水量和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旅游资源 |
江西是“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现有世界遗产地5处、世界地质公园4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处。主要旅游景区可概括为“四大名山”: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四大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四个千年”: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名楼滕王阁、千年书院白鹿洞、千年古刹东林寺;“六个一”:一湖(鄱阳湖)、一村(婺源)、一海(庐山西海)、一峰(龟峰)、一道(小平小道)、一城(共青城)。经过多年的发展,现有旅游景区(点)2500余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50处(5A级旅游景区5处)。当前推向市场的五彩精华旅游线、红色经典旅游线、绿色精粹旅游线、鄱阳湖体原生态旅游线等四条黄金旅游线路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