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中秋帖》 ■庆旭

 东方竹马 2015-04-19

 



《中 秋 帖》


庆旭


  

  传为王献之所书的《中秋帖》(图1),纸本,纵28cm,横12cm。3行,22字,行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明朝汪砢玉著录于《珊瑚帖》卷一。此帖是清朝内府旧藏的古代书法名迹。乾隆皇帝将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合称为“三希”,并刻入《三希堂法帖》,著录于《石渠宝笈》。然前人对此帖多有存疑。张丑《清河书画舫》称,此帖非真迹而为唐人临本。清吴升《大观录》则认为:“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刘涛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三希’之一的《中秋帖》并非是王献之的真迹,连摹本也不是,而是当年的‘宝晋斋’《十二月帖》的变种,即米芾节临《十二月帖》的书迹,他略去第一行的‘十二月割至不’,第二行‘未复’,第三行‘恸理’凡几十字。这样的‘节临’删去了与一笔书笔调不协调的‘十二月割’及‘恸’等字,好像为了全书笔调首尾一致。这是米芾置换了王献之一笔书的笔调和情态。虽然不是王献之的书迹,但很像王献之以往的做派和风格。真的蒙骗了那些不知‘深浅’的书家的眼睛。”

  《中秋帖》用笔肥厚,连绵如带。临习时要能按中有提,尽可能显现线条的精炼凝劲,力避“墨猪”病象。此帖的连接方式有实连、虚连、搭连和综合连四种。

  (1)实连。“人何”(图2)二字纵向取势,“人”字撇画和“何”字左竖几乎同向,可见其纵势的处理幅度,这种风格与此幅作品从开篇即始的字形安排是一致的。“人”字收笔后折锋左下带出“何”字左竖,力度一致。“中秋”(图3)之“中”线条圆劲肥厚,后世鲁公笔法似从此出,竖画铺毫较大,收笔提锋,转为“秋”之首撇,二字连缀紧密无间。

  (2)虚连。“大军”(图4)二字前收后放,用笔与节奏讲究轻重缓疾。横向笔画多取下按之势,笔意酣畅。“大”字捺画承接撇后,顺势切入,由轻而重,折锋稍顿,左下委婉带出“军”字起笔,虚线连接流畅自在。“庆等”(图5)二字从单字造型上看为团状式,密处不使透风。“庆”字收笔左下带出的连接线从形态上看,虽然短小,但有浓郁的不激不厉的趣味。

  (3)搭连。“为即”(图6)二字连缀紧密。“为”字疏密对比较大,收笔翻转后左下带出“即”字横画,为了彼此照应,“即”字起笔为顺势切入。“然胜”(图7)连贯含蓄,只是通过“然”字末画出锋带出的微小锋颖来作上下的内在呼应。

  (4)综合连。“不复不得”(图8)、“甚省如何”(图9)两组皆为连续的实连组合。“不复不得”四字左右摆动不大,为典型的纵向取势。“不复”、“不得”两组中的“不”字收笔带锋道理同一,皆取折中带转式,铺毫行笔后,有极小幅度的提锋运行,带出下字起笔,连接线呈舒缓的弧度。“复不”二字的连接线为急促式(斜向短直线),这将与首尾的连接作对比。“甚省如何”中“甚省”二字连接处笔道不清,可知“甚”字小范围内收笔后直接下行写出“省”字中竖。“如何”二字取紧密相连式,“如”字左松右紧,呈现较大的疏密对比,然而正因此使弧线收笔显得局促,似有未到处即连接“何”字左竖了。


(图1)王献之《中秋帖》



庆旭临王献之《中秋帖》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