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爱叩开生命之门之三

 木子a 2015-04-20

用爱叩开生命之门——解读三毛的生命观之三

 

用爱叩开生命之门——解读三毛的生命观之三
中华论文中心作者:许王桥

 


(三)生死观

曾经长期从事哲学学习,加之敏感多思的个性,使三毛对世界对人生有了独特的认识。

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她同时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里积极进取的人生取向和道家老庄思想里“齐生死,等万物”的观念的影响。生,则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不计后果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怕是在不毛之地的撒哈拉大沙漠,她也以钢铁般的意志让生活五光十色,没有让生命在外界恶劣的环境下枯竭,她曾经说过:“你要赢得你的人生,你就不能患得患失,是不是能够赢,你尽可以去赌,只要不把性命赌掉,可以一赌再赌。”[10]就是这样一个柔弱而刚强的奇女子,她以赌徒般的勇气,一路走遍万水千山,没有谁像她活得那么精彩,也没有谁能让生活变得如此厚重。虽然她不止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但愿永远活下去,永远不要离开这个世界。”但对于死,三毛却看得一如宗教般的淡。比如:

 

1.“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和雨水,一切都是自然。”[11]  

2.“其实人生的聚散本来在乎一念之间,不要说是活着分离,其实连死也不能隔绝彼此的爱,死只是进入另一层次的生活。”[12]

3.“我真愿意慢慢化作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化作泥土,化作大地,因为生命的层层面貌只有这个最最贴近我的心。”[13]

死,在三毛看来只是一个迟早要来的人生过程,它同生一样自然一样伟大,它是生命的最后完成,是将生命化作永恒的一次升华,而不是对生命的厌离与放弃。死,固然可以摆脱人世的痛苦与绝望,但这并不是三毛乐意为之的。在失去最亲的人的日子里,她为了一句诺言而活下来,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她宁愿浪迹天涯,游学四方。她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然谈不上是为了摆脱或回避什么。黑格尔曾经说过,死亡就是爱本身,在死亡中绝对的爱显现出来了,它就是神与人的同一,上帝在人身上、在有限中同他自己一致。在最后的生死抉择上,三毛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无爱(或变质的爱)的生,可以说她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没有失去爱的能力的天使。而另一方面,她的自杀也带着更深层次上的宇宙大爱,一种超越自我与生命的谦让与顺从。如果说她之前的两次为情自杀只停留在个人的情感层面的话,那么对于最后一次的自杀,则似乎带有更多宗教与哲学上的淡泊与超然,正像歌德说的,每一个非凡的人都被要求完成一个特殊的使命。一旦完成了这使命,他就无需以同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上了,上帝对他另有安排……莫扎特死于36岁,拉斐尔几乎与他同寿,拜伦仅仅活了稍长一点儿。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这个时候他们便应该离去,以便让他人在一个长期延续的世界里也有事可做。[14]她完成了自己作为个体在世间的任务,然后像功成名就的高人隐退山林一样将舞台留给后来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到了“天地境界”的大爱行为吗?所以她的朋友痖弦说:“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的不公平,甚至是对她人格的一种侮辱。”[15]在这个问题上黄晶、李多的理解是很有见地的:“对于她的离开,我们没有太多的质疑,她在走过千山万水,经过滚滚红尘之后回到了宿命的终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淡定呢?”[16]

 

三、三毛的社会人格

所谓社会人格,即指人格所体现的心理特征中的外部行为。有人说三毛的剧本《滚滚红尘》中沈韶华的人生追求——自我与情感也是她本人的追求,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所有人的追求呢?三毛,无论是作为陈家叛逆的二小姐,朋友眼中热情善良的奇女字,大胡子荷西体贴独立的妻子,还是作为一名浪迹天涯的中华游子,她都认真地扮演着自己的人生角色。她爱自然,但她更爱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她曾自我剖白:“大自然的景色固然是震撼着我,但是,在每一个小村落休息时,跟当地的人谈话,更增加了旅行的乐趣。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存在,再美的土地也吸引不了我,有了人,才有趣味和生气。”[17]在三毛的生命意识里,她始终以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着自己的社会人格。

 

(一)对待亲情

三毛从来只愿做一个孝而不顺的女儿,从一个传统而又民主的家庭走出来的她,一方面尊敬父母双亲、理解父母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所以她宁愿将自己关在房间不出门而不愿看到父母失望的情形,她宁愿将一生的时光花在一件事上只为了能成功并成为父母的骄傲,她对父亲写道:“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18]但三毛毕竟是三毛,她一次次违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而流浪他乡,而没有因为行孝丧失自我,也正是为了这份完美的追求,她独自承担了远游生活中的孤寂与艰辛,却以快乐、轻松的笔调向父母汇报她的些许自由与幸福,在反哺的孝心的道德良知与个性追求的矛盾中,三毛以坚韧的意志找到了一个平衡支点。

 

(二)对待友情

她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却以一种极大的爱赢得了朋友的心,清朗、活泼的三毛没有狭隘的民族倾向,也没有世俗的阶级偏见,无论是撒哈拉荒漠中贫穷愚昧的沙哈拉威人,还是至尊至贵的政府官员,都可以成为她的沙黑毕(朋友)。在物质奇缺的沙漠她节衣缩食,却经常大方地款待荷西的单身同事;在日本小商贩莫里陷入困境时,她不惜拖着病体寻找他;并不相识的瑞典人加里因为重病受到所有人的嫌弃,是她不顾脏和累,顶着邻居们的回避给他安排住院、打扫房屋……这种没有国籍、民族区别的人间大爱,不计回报的真诚付出,为她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三毛还主动结识了一大群卑微的下层朋友,在贫贱如哑奴的劳动人民面前她没有丝毫的优越感,甚至为自己的享受而惭愧,在人格上她是平等地看待尊重他们每一个人的,在物质上她倾其所有地接济和帮助他们,虽然她说:“我没有真正帮助过什么人,到现在为止,我能做的,都是我愿意做的。”[19]但是就是她的这些“愿意做的”举动,却感动了许多劳苦人民的心,她以天使般的无私播撒着她的爱,她的短暂的生命也因此有了更伟大而高尚的意义。

 

(三)对待爱情

三毛说:“爱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20]但是她始终相信爱情,并把它看成一件神圣而严肃的事情,她说:“结婚是一纸生命签约,签下了,就要守信用……我作了这个选择就要做全部的付出,而且没有退路,我不退!”[21]是的,她一直是以生命作抵押来换取对爱情的坚守,曾经因为爱而几度割腕自杀,然后是长久的远走他乡。对于比她小六岁的丈夫荷西,她始终与他并肩站在生活的风口浪尖,与他一起同甘共苦:《白手起家》中她精心地为丈夫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园,《荒山之夜》里两人为了彼此都宁愿牺牲自己的那种相濡以沫,《梦里花落知多少》则流露出自己在荷西遇难后对他刻骨铭心的怀恋之情等等。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折,也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但那种自由、深挚的爱却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句“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让这种爱穿过时空成为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