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例读书笔记

 收敛从容 2015-04-20
  伤寒例是内经的继承和发展。

  成本注伤寒例共75条,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前25条带有总论的意义,集中讲了四时正气,防止伤寒伤人之法,即病伤寒,伏气温病,非时行之气,气候占验方法,寒邪伤人的轻重之分,四时五方之病,具有指导下文的意义。后50条分为这么几部分,其中26-38条,主要内容是论伤寒之生死,六经伤寒脉证之变化,治疗的原则,两感伤寒及不两感伤寒的症治。39-43条,主要内容是疫气为病和两感伏气即病的不同,44-49条,主要内容是伤寒的治法,宜急不宜缓,治疗要及时,服药的方法等,50-60条,主要内容是伤寒伤人之初,发汗及时可得解,攻下宜迟不宜早等,61-65条,主要内容是治伤寒为病宜小心谨慎不可孟浪大意,66-67条,主要内容是温病,68-74条,主要内容是热病生死之脉,75条是总结。现整理总结如下。

  春温夏热秋凉冬冷,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冬季万物潜藏,若不慎感受了寒邪,在医学上就叫做伤寒。四时之气皆能伤人,只有适应每个季节气候的特点,才不致被春风,夏暑,秋燥等外邪所侵袭,但伤寒这种邪气危害最大。

  中而即病者,名叫伤寒,不即病者,名伏气伤寒,发于春即春温,发于夏则为暑病。辛苦的人冬时易触寒,春夏多得温病。

  反常与时令的气候叫时行之气,如春应温暖却反而寒冷,夏季应炎热却反而凉爽,秋季应当凉爽却反而酷热,冬季应寒冷却反而温暖。人们感受了时行之气,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患相似的病症,就是时行病。

  根据斗历来测算,农历霜降节后,天气应当逐渐寒凉,到了冬天就要更加寒冷,到第二年雨水节后寒冷才渐渐解除,惊蛰节后,气候逐渐温暖,到了夏季转为炎热,到了秋季又开始凉爽。四时各有主气,感受其主气发病的,称为正气病,因四时气候异常造成疾病流行的,称为时行疫气,二者虽同属外感病,但临床症治却有很大不同。

  霜降以后,春分以前,中寒即病者,名为伤寒,属于正气之病,农历九十月,寒气尚微,为病亦轻,十一十二月,气候非常寒冷,发病就重,正月二月间,寒冷渐次解除,发病也较轻微。如是感受冬天时行之气而发病的叫做冬温,属于时行之气为病,冬温和伤寒完全不同,治法也不相同。所谓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

  立春以后,如无时行之气,病人壮热为病的,是伏气温病。原因是春天阳气宣发,伏邪化热随阳气而出使人得病,也可能是因为春受风邪,新邪引动伏邪而发病。

  春分以后,秋分以前这一时期,天气如果骤然寒冷,中寒即病者,名叫伤寒,五六月间,阳气旺盛,发病就重,反之则轻。伤寒与温病有些相似,但治法不同。

  在一年四季之中,五日一候,十五日得一气,每一季度六个节气,一年24个节气。一年之中气候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一到而属于这个节气的气候却未到,有时节气未到而属于这个节气的气候却已经到来,有时气候虽然应时而至,但表现的太过,这些均可成为致病的邪气。24节气中,二至二分最为重要,冬夏二至,阴阳和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当阴阳转换之时,人如果适应不了就会生病。人应当适应四时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否则,春感风邪,夏则泄泻,夏受暑邪,秋冬疟疾,秋受湿邪,冬则咳嗽,冬天受寒,春必病瘟。这是正常的规律。所谓养生者必顺于时。

  伤寒的病情是随着时间由浅转深逐步加重的,应当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决定治法和处方。及时治疗,正确论治,才能救治疾病的需要。

  此外地域有温凉高低不同,物体的属性有刚有柔,人的饮食起居又各有差别,三因制宜。诊病的医生要知道变通。

  以上为总则。

  26-38

  凡是感触了寒邪,就会产生发热,热势虽然盛,但不会死亡。如果太阳经和少阴经同时感受了寒邪而生病,就容易死亡。中医与黄老之学渊源很深,少阴的阳气与足膀胱的阳气是相合而不分的,太阳借肾阳的气化,才能抵抗风寒,总统营卫,少阴虚,膀胱之气冷,营卫衰。太阳病是阳病,发病在表,症状是发热恶寒,少阴病在里,脉沉,但欲寐,下利。

  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的,是太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一两天发病,这是太阳经脉上连风府,行于头项,腰脊部位的缘故,会出现头项疼痛,腰脊拘急不柔和等症状。

  寸关尺三部脉象均长的,是阳明受邪患病,大多在两三天发病,因为阳明经其于鼻旁,行于目下的缘故,会出现身体发热,目痛,鼻干燥,不能安卧的症状。

  寸关尺三部脉象皆弦的,是少阳受邪患病,大多在三四天发病。因为少阳经脉循行胸胁,出入耳中的缘故,会出现胸胁疼痛而又耳聋的症状。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患病,为病在经脉,邪气还没有传入腑,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寸关尺三部脉象沉细的,是太阴受邪患病,大多在四五天发病。因为太阴经脉络与胃,循行咽部的缘故,会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

  寸关尺三部脉象沉的,是少阴受邪患病,大多在五六天发病,因为少阴经脉穿过肾,络于胸膈,联系舌根,会出现舌燥,口渴症状。

  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微缓的,是厥阴受邪患病,大多在六七天发病,因为厥阴的经脉绕阴器,入属于肝的缘故,会出现烦闷,阴囊缩入的症状。

  三阴经患病,说明邪气已传入胃腑,可用泄下的方法治愈。

  六经病不仅有实热病症而且有虚证寒证,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具备。六经病治法也不仅只有汗下两法,而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具备。

  假使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受了寒邪,如第一日太阳经受邪就和少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头痛,口干,心烦胀满等症状;如第二日阳明经受邪就和太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腹胀,身热,不欲食,谵语等症;如第三日少阳经受邪就和厥阴经一起发病,会出现耳聋,阴囊收缩,四肢厥冷,汤水不得下咽,甚至昏迷不识人等症。到了六日就要死亡。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那么营卫之气不行,脏腑之气不通,就必定死亡。

  太阳少阳同病则头痛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传经发生,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邪气的,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衰退,头痛就会明显好转;第八天,阳明病衰退,发热就会稍退;第九天,少阳病衰退,耳聋渐渐恢复可以听得见声音;第十天,太阴病衰退,腹部胀满减轻,并想吃东西;第十一天,少阴病衰退,口渴就会衰退,舌干也随之消失,会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病衰退,缩入的阴囊就会松弛复原,少腹拘急缓解,邪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

  假使过了十三日,病势仍未衰减,三部脉皆沉伏而按摸不到的,那就非常危险了。

  39-43

  异气为病是指先病未已,又感其它邪气,二邪结合,变为他病。应当根据后坏病症治之。如尺寸脉均紧而有力,又感受寒邪的,就会转变为温虐,是重感寒邪,尺寸脉盛实有力;如寸脉浮滑,尺脉濡弱,又感受风邪的,就会转变为风温,是重感风邪,寸脉浮滑,尺脉濡弱;如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又感受温热,就会转变为温毒,温毒为最严重的一种病,温毒是重感温热,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如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又感受温邪,就会转变为瘟疫,是重感温气,寸脉儒弱,尺脉弦紧。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邪而变为温病的疾病。治疗宜因症立法处方,随症施治。

  44-49

  大凡有了疾病,应当及时治疗,否则隐瞒,忍耐,侥幸就会酿成积久难愈的病。尤其是小儿妇人,更易拖延不治而酿成积久难愈的病。因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发生的疾病,病势发展很快,更应早期治疗,以免病邪向里转变,酿成难以救治的危局。服药方面也不要拘泥于早晚,一感觉有病就应随时医治,随时服药。否则,病情恶化后再去求医服药,就难以为力了。

  50-61

  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开始时风寒侵袭肌表,渐渐有表入里,病邪一旦入里就难以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就应及时治疗。若不循先表后里原则,起病就攻下就会引起变症。若表症已解而里证不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满大实症状则不可急欲攻下,若表症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见大满大实之症,就应攻下则病可愈。若不能攻下而急欲攻下,就会使正气受损,邪热入内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症状不可胜数,病轻的就会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热邪盛而阴液受伤的时候,不可发汗,误汗就会死亡,应当攻下泄去热邪;寒邪盛而卫阳被遏的时候,应当发汗而不可攻下,误下会正伤邪陷而病变加剧,也会引起死亡。所以说桂枝下咽,阳盛即毙,承气如胃,阴盛以亡。宜需慎重为是。聪明人的举动措施,常常是经过慎密思考而且十分慎重,愚蠢之人,必定是鲁莽武断急于求成。两感病的治疗原则应当全面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来确定治疗原则,一般应先表后里,但并不是绝对的。如后世的防风通圣散就是表里同治但有侧重。

  62-65

  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虽然说明一日服三次,但若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服药间隔时间就要缩短,可在半天内服完三次。若药不对症,服药后就会出现不适的反映应当及时调换。病情严重的,昼夜皆应当服药,并24小时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变化。若一剂药服完后,病症尚存的,应当再煎治汤药服用。此外优点病人服药后不易出汗,有服药三剂后才汗出而解的。如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候。

  凡是时气病 到五六日,口渴想喝水而不能多饮的,就不应当勉强给他水喝。因为病人里热未盛,不能消水,水入不行,必然增加它病。到了七八日大渴想喝水,还是应当根据病情酌量饮服,不要使病人满足,以一半为宜。如果饮水后病人感觉腹部饱满,小便不利,或气喘,或呃逆就不可再给了。如果喝水后,忽然大汗出,那就是病要自愈 表现。

  凡得病后反而能喝水的,是阳气恢复,病将要好的征兆。有不了解病理的人,只听说病人能喝水就会自愈,凡阴症,虚证当阳气恢复的时候,每见渴欲饮水,但并非里热伤津,一旦见到病人出现轻微口渴就强迫大量饮水是不对的,会酿成大祸而出现水停不化而发生喘满呕哕等变症。

  犯病服药后,脉由动数改变为迟,由浮大而减小,由躁动而安静的都是疾病将愈的征兆。

  66-67

  凡治疗温病,可刺其其中59穴以泄其热,素问,灵枢有论述。

  人身的穴位共有365个,其中39穴忌灸,79穴忌针刺,这是需要了解的。

  68-74

  凡脉四损,三日死,五损,一日死,六损,一时死。

  凡脉盛身寒,是因为感受了寒邪,凡脉虚身热,是因为感受了温邪。

  凡脉阴阳俱盛的,为邪气内实之症,大汗出而病未解的是正不胜邪,而且津气有顷刻脱亡之势,为死候。

  凡脉阴阳俱虚的,而发热不止,必将阴竭阳亡,为死候。

  凡脉乍数乍疏的是心气已竭,营卫之气断绝,为死候。

  凡脉紧张而无柔和有神的胃气的表明胃气已竭,为死候。当日而死。

  热病阳存者生,阳亡者死。胡言乱语,身上微热,脉浮大,手足温的,预后良好,如果手足逆冷,脉象沉细的,不出一日死亡。

  75

  以上说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