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拍摄风云人物的“普通人”

 远望鱼香肉丝 2015-04-20

张艺谋说:“看看邓伟拍的这些照片吧,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让那么多叱咤风云的名人上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不能做到。


▲梁漱溟,哲学家。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张艺谋做出如此之高评价的邓伟是他的老同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肖像摄影家。

▲蒋兆和,画家。丹青一写凌云志,留给人间有共鸣。

邓伟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人像摄影:

  • 1980年代的为钱钟书、季羡林、冰心、杨绛、艾青、巴金等文化老人留存影像的《中国文化人影录》。

  • 1990年开始的自费进行的环球拍摄世界名人计划。

“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教师。”相比摄影家,邓伟说他更喜欢别人叫他“老师”。

季羡林,散文家、翻译家。动物共同的特点是除了本能地爱护幼崽幼雏之外,大都只想到自己。而人是高级动物,既希望自己生活的幸福,也要使别人生活的幸福。

邓伟1959年4月13号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7岁那年因偶然机会认识了在医院住院的知名画家李可染,后来李可染先生答应收他为弟子,原因是:“你是一个认真的人,我没看错你。


李可染,画家。邓伟小友少年从吾学习中国画,为人诚实、谦虚好学、品学兼优,将绘画与摄影结合,探索其共性与特性,脚踏实地勤于实践。

那时邓伟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然而,一则北京电影学院的的招生简章改变了他的生活。1978年,他听从李可染的建议“画画是一辈子的事,你老了依然能画。但电影是年轻的艺术,是我教不了你的。”于是邓伟参加了当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考试,并顺利地进入摄影系学习,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著名的(78)班学生之一,他的同班同学包括了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


艾青,诗人。写诗的人,应该敏锐地深刻地理解社会变革,诗歌应该通过它的艺术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和变化。

上大学之前,邓伟几乎没有摸过相机。整个大一,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不是很靠前。“因为我并不聪明,就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为了能在运动的状态下端稳相机,邓伟找了两块砖头抱在怀中,每天早上跑几千米,从电影学院老校区所在地朱辛庄到二拨子,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年轻人抱着砖头跑步的身影,并投来好奇的目光。邓伟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笨”办法,练出了硬功夫。

叶圣陶 作家,教育家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文当然要做的,但要紧的是在乎做人。

邓伟为中国文化名人拍肖像,其实“最初的想法是为自己的老师拍照”读大二时,摄影系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台海鸥205旁侧取景照相机。邓伟连忙抱着相机去为老师李可染和朱光潜先生(1977年邓伟师从朱光潜)拍照。


朱光潜,美学家、翻译家。修辞立其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

朱光潜先生辅导学生时我照相,打太极拳时我也照,他在未名湖畔散步、到小卖部打醋我都照。”两位先生虽然都不是摄影家,但他们对美的感受都是一流的,他们在为邓伟充当“模特”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多艺术上的指点。此后,在老师和父亲的引荐下,邓伟陆续为梁漱溟吕叔湘等更多学者拍照,这些文化名人大多年事已高,邓伟那时的想法是做些文化抢救性工作。

▲冰心,作家、翻译家。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大三后的寒暑假,邓伟基本上都用来寻访文化名人,为他们拍摄艺术肖像。“那时我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每次我都是拿着学校的介绍信找到文联或相关组织,请他们把我介绍给我希望拍摄的专家和学者。”在那几年时间里,邓伟敲开过数不清的门,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拜访钱钟书先生的经历。


▲钱钟书,作家、学者。你采访了一个作家,未必因此更认识他的作品。他有一种不用文字写的、不可能出版的创作,你到可以看到。

邓伟所拍摄的钱钟书,曾被钱钟书评价为“这个就是我”,现在也往往被应用于各种钱钟书的出版物。而事实上,1980年的秋天,当这个21岁的大三学生带着一张学生证叩响钱钟书家门阐明来意的时候,两度被开门的杨绛(钱钟书妻子)所拒,而之后当杨绛打算出门时,发现这个年轻人仍徘徊门口。邓伟以诚意打动了钱书夫妇,当时钱书破例让他拍了两张照片。之后,在邓伟开始自费全球拍摄计划时,钱书还说“穷家富路”赞助了他400元。


▲杨绛,作家、翻译家。我曾见草丛里一种细小的青花,常猜测那是否西方称为“勿忘我”的草花。因为它太渺小,人家不容易看见。

邓伟拍钱钟书夫妇,用光非常低调,可以看出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摄影师并不是把一个人作为摄影对象,而是对这个人有着很深的理解与很深的情感介入。”作家刘柠评价。 刘柠在1986年代购(代购原来30多年前)买了邓伟首部个人影集《中国文化人影录》(港版),他表示至今常拿出来翻阅:“邓伟是非常早就开始对老一辈的文化人、文化资源进行抢救工作,很多他拍完的文化人,不久就去世了。这些老人在十年动乱后身心经历很大磨难,邓伟能这么做,说明他具有非常强的文化意识,知道这些老人的价值,并且有非常深厚的关怀,展现了一种对文化传统充满温情的目光。”

赵无极,画家。艺术家要走长路,不是五年、十年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画家总要有点傻劲,愿意为画事受苦牺牲。绘画已成为我每天的需要,坐咖啡馆那是我年轻时刚到巴黎的事。

其实出摄影集那段时间,邓伟还担任了电影《青春祭》的摄影,这部影片先后在法国和香港获奖。许多人以为,邓伟会在电影之路上走向更高的殿堂,然而,邓伟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走出了让人更意想不到的人生。

姚雪垠,作家。治学文,写长篇,或做科学研究,要“耐得寂寞,勤学苦练”。

▲萧乾,记者、作家、翻译家。浩劫之后,我更爱这个祖国了,尽管遍体鳞伤,然而它有数千年文化的厚实根基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如暴风雪中的青松,越发显示出它那刚毅挺拔的英姿。

出版了《中国文化人影录》后,邓伟再接再厉,决心拍摄世界名人,北京电影学院78级导演系的江海洋(现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回忆,在本科期间,邓伟就已表示要拍遍天下名士。他的标准是:“一定是对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士,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巴金,作家、翻译家。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绝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一个没有资金支持与身份背景的摄影师,甚至语言也未过关,要开展这样的计划,很多人觉得太不实际。钱钟书形容他的想法“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叶扁舟,船上甚至没有桨,只能借双手向前划行”。

▲俞振飞,表演艺术家。宝剑需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冯友兰,哲学家。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1988年,摄影师肖风在天山拍电影时,意外发现数公里外的雪山上有一个小小的人影在孤独行走,破坏了画面构图。推上长焦镜头一看,却是多年未见的大学同学邓伟。后来在北京电影学院78级摄影系的聚会上,肖风跟同学们讲了这件事,邓伟解释说,他是为了磨炼意志,因为他马上要做一件艰苦的事情了。

于伶,剧作家。我用剧本这一形式,记录下现实生活片断。

▲欧阳中石 书法家 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

邓伟的回答引发了全体哄笑,张艺谋也在其中。但是几天之后,他将此情景写入《痴迷的邓伟》时,评论道:“我的心里忽然多了一份深深的感动。我知道邓伟说的是实话。”

1990年,邓伟只身来到英国,通过先来留学的张铁林介绍,得到一份转录录像带的工作。而之前,他放弃的是大学教师的岗位,以及拍电影的光明前景。

邓伟在与穆沙拉夫交谈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

邓伟曾介绍自己联系拍摄名人的方法:“就是写信,信只有一页,简单明了:‘某某先生(女士):我叫邓伟,今年×岁,我来自中国......我计划环球拍摄世界名人,并最终结集出版一本画册,希望你同意加入这一计划....’从1986年开始,我就陆续向世界各地发出这样的邀请信,那一年我27岁。到英国后,我在牛津的世界名人传记中心里可以查到比较确切的联络地址,我加大了发信量,基本上一年会发出超过100封信。”

▲乔治·布什,美国第41任总统。

邓伟给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信写了3年,第一年他只收到拉宾秘书处的回函:“拉宾总理很忙,没时间拍照,谢谢你。” 第二年除了拒绝外,多了一张拉宾亲笔签名的照片,然后他继续写信,表达对这张照片的不满,并提出自己的拍摄想法。拉宾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前十几分钟,接受了邓伟的拍摄。


▲伊扎克·拉宾以色列总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当时拉宾在拍摄时尽显疲惫,因为做了充足准备,对拍摄对象充分了解,邓伟问:“您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一句话把拉宾刺激得亢奋起来,倦怠一扫而光,肌肉收紧,目光深远。邓伟一连拍了两卷片子,拉宾保持着挺直身子的姿势,一动未动。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跟尤素福·卡什拍摄的丘吉尔有点异曲同工呢,其实邓伟也给卡什这位人像摄影大师拍了张肖像。


▲尤素福·卡什,加拿大名人肖像摄影家。

邓伟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雄厚的资金,更没有任何背景。我唯一的资本是执著,我相信真诚的力量能叩开紧闭的大门。” 而邓伟的回答在张艺谋看来,“邓伟的语气很平淡,叙述也很简单。但我知道那绝非是平淡和简单的过程。老同学邓伟就坐在我身边这么讲着,他离我很近,我能感觉到他的心跳。我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但邓伟又觉得没什么,对他来说,只是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普通愿望。”

▲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爱德华·希思。

邓伟自认不是一个聪明人,出国十几年,英语仍没过关。他喜欢丰子恺先生的一幅画《行百里者半九十》。画的是很多人在爬一座山,离山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亭子,旁边还有浓荫的大树,于是人们纷纷停下来歇脚,到大树底下乘凉。结果专注于爬上山顶的人寥寥无几。“我想,我能够实现最初的梦想,不过是在别人乘凉的时候,自己仍埋头登山罢了。”

▲亨利·A·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在邓伟30多年的拍摄中,出现过很多令他感动的人和事。每一次面对一个人物时,邓伟觉得他记录的不仅仅是影像,而是一次次情感的交流。

2004年,“邓伟摄影展”在纽约举办,曾经被拍摄过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特意从法国赶来参加开幕式。那天天气非常寒冷,达到零下十几度,基辛格看完展览,在几位保镖的簇拥中突然转过身来抱住邓伟说:“孩子,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那一刻,邓伟感到温暖,这种感觉超越了摄影本身的意义,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爵士

在完成了他的《世界名人肖像》后,邓伟又去践行他的另一个理想:当老师。邓伟的父亲是大学教授,两个姐姐也都是老师,一路求学所受到的老师们的提携帮助,使他愿意回归教育。


▲伊丽莎白·弗林克,英国女雕塑家

在邓伟的学生看来,“邓老师不常讲起故事背后的辛苦,他会多讲一些他怎么安排拍摄、怎么沟通、沟通上的困难。他书里曾提过,环球拍摄的钱都是自己打工挣来的,他炸过薯条,当过保姆、小工,甚至还刷铁塔,就是这样挣来钱去拍摄。他曾经给一户英国家庭带孩子,孩子朝他吐口水吐得满脸都是,但为了有钱继续拍摄,他也忍受下来。


▲威廉·戈尔丁,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此前他拍摄英国作家戈尔丁的时候,雇了一个助手,买了往返火车票花了180英镑,结果那助手有事没来。这对他来说是很大一笔数目。他拍摄前,一般会跟对象沟通很久,但那次实在是没有钱,戈尔丁就觉得这个人只想拍照,一点也不想跟他聊天或者深度交流,其实是他看着出租车跳表就够担心的了。”


2010年,邓伟在清华上课中

邓伟认为中国的摄影教育目前未受足够重视,学科发展尚有很大空间,他希望努力做好中国的摄影教育。

“邓老师告诉我们,要拍摄的是人,而不是一张照片,是需要足够了解、把握对方的性格,才能够去拍摄。他之前会做很多功课,把对方的历史背景、经历都了然,通常开始拍摄之前,如果有条件的话会跟对方闲聊十几分钟,觉得自己能够把握性格才开始拍摄,如果他觉得不能把握,他宁可中止而回去做功课,之后再来过。”

..........万恶的分割线..........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着,但是!

导演王小列的一条微博改变了所有。

王小列在微博上感慨:“从今天起,(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26名78班学生就变成25名了。”

2013年2月3日,摄影家邓伟因肺癌,于北京病世,享年53岁。


张艺谋等参加邓伟告别仪式。

张艺谋感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不缺少愿望,缺的是实现它的意志和力量。我会永远记着雪山上那个顶风冒雪、艰难行走的身影,那个孤独的、执著的、小小的身影。这就是我的老同学、我的好兄弟邓伟,童心、痴迷、真诚不变的邓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