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祝

 助学288 2015-04-20

今天分享梁祝,大家回复梁祝即可查看!


说到交响乐,似乎就是“西方人的音乐”,事实上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已近百年,共有370多位作曲家创作了2800余部作品(《音乐周报》统计数字)。然而,留在普通人记忆中的旋律并不多,唯有《梁祝》家喻户晓,五十年来仍余音缭绕。

  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上海音乐学院顺应时代需要提出了“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很快学院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中有何占豪、丁芷诺、沈西蒂、俞丽娜等。《梁祝》的作者之一陈刚回忆说,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在报选题时组长何占豪因为熟悉越剧,就报了一个《梁祝》,不过他心里也没底,在大家唯恐主题不昂扬、不激进的特定时期,他偏偏选了一个柔性题材,这不仅显示了一种魄力,还冒了很大的风险。没想到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孟波并没有随大流,就圈了一个表现爱情的《梁祝》。

  《梁祝》的创作,是在管弦系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进行的,从小就在越剧旋律中成长的何占豪,从越剧尹派唱腔中“妹妹啊”以及《白蛇传》的音调中提炼、发展成爱情主题和《楼台会》主题。但是,交响音乐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决非一个业余组织所能胜任的。所以当进一步创作遇到瓶颈时,院领导就决定派作曲系高材生陈刚与何占豪合作完成这首献礼作品。《梁祝》的初稿只写到英台哭坟与投坟徇情为止,首次试奏结束时在场的领导和师生都觉得“憋屈”极了,一时低头无语。孟波及时提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好些,再亮些,应该要写“化蝶”,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反抗。之前实验小组有人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孟波本人曾解释说:“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把它与迷信等同起来。”很快,实验小组着手修改,很快就完善了音乐结构上的首尾呼应与一气呵成。陈刚说,孟波先生的这一圈一点,对《梁祝》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诞生不久就飞出了国门,飞到世界各地。有人称:“有人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1960年,陈刚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十年动乱中《梁祝》被指责为“每个音符都蘸着反党的毒汁”,陈刚被关进学院的牛棚。孟波呢,因为圈定创作《梁祝》而被“炮轰”,有人批他“比杀人犯还杀人犯”。

  十年动乱结束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返人间。大约在1978年6月的《文汇报》一角发布了消息:当晚八点,《梁祝》将解禁播放。这天晚上,成千上万乐迷或曾学过小提琴的听众守侯在收音机旁。

  其实,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天,美国波士顿的一家电台就专门播放和介绍了《梁祝》。在海外反华势力最猖獗的时代,无论国际、国内政治形式如何风起云涌,《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都不可阻挡地穿越了国界,飞到海外。很多老外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许人,只能译为《蝴蝶的爱情》或更加香艳的《蝴蝶情侣》,梁祝的故事催人泪下,又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陈刚说:“1981年我到美国访问,朋友告诉我,很多对中国比较陌生的西方人对大陆印象的改变就是从《梁祝》开始的。他有一位美国朋友的孩子本来想学法律,听了《梁祝》后被征服了,转而研究东方文化。有两位素昧平生的台湾夫妇请我吃饭,就因为在台湾听了更名为《徇情记》的《梁祝》,女士还特地摘下戒指——她的手都拍痛了。”

  《梁祝》解禁后的声望达到高峰,就在前几年,《梁祝》的发行量已逾1000万张(盘)——这当然是“不完全”统计,因为还有难以统计的盗版!

  音乐美学认为:喜剧是把美的东西呈示给你看,而悲剧则是把美的东西撕开给你看,所以也就更加牵动人心,荡气回肠。《梁祝》是中国人的蝴蝶,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与对生命的礼赞,同时也确定了一种纯粹的价值观。《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抒发了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感动了整个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