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两伏波:将军引弓 伏波开琼

 梦蝶翁 2015-04-21

海南两伏波:将军引弓 伏波开琼

http://www.hq.xinhuanet.com  2012-05-07 14:57  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到新华微博


伏波将军马援雕像
  

    司马迁说“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其实在攻南越的关键战役中杨仆斩获最多,军功远胜路博德。惜杨生性残暴,纵火烧城,并对受降俘虏肆意虐杀,迫使大量南越士兵投逃路博德帐下。而路博德也显然宽以示人,设营召降。待南越平定,即“饮马情耳,焚舟琼山”,将南下大量战船焚毁,安抚民心,以示息战,实深谋远虑。深受武帝赞赏。

    此后,汉朝在南越之地设立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于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由此开始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统治。将军路博德也因伏波之功而在历史中显名。

    当然,历代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却要属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马伏波。

    马伏波操戈开琼

    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卒于公元前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后。他十二岁丧父,却倜傥疏达,守礼重亲,少时即身怀大志。常对宾客谈起“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待晚年仍以“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为念。大半生戎马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平定交趾的“二征起义”中,他的军事生涯达到鼎盛。

    据历史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南方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聚兵反叛,发动了二征

    起义。九真、日南、合浦各郡纷纷响应,随即攻占岭南七十余城,征侧甚至自己建立政府,自封为女王。光武帝闻讯立即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督楼船将士数万南下,缘海而进。后与征王及其将士在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激战,大败征军,二征亦在战中被俘斩首。随后,马援乘胜进击征侧余党,斩获俘虏数千余人。自此,岭南地区全部平定。马援又在日南郡象林县立铜柱,表示这里是大汉王朝的南端界限。郝玉麟撰修的《广东通志》称马援南征交趾,“抚定珠崖立城郭”。张岳崧所撰《琼州府地》卷二九亦载:东汉时,伏波将军“往来海南,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由此将马援开拓海南之功载入史册。后马援因平二征之功加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至公元48年,又以62岁高龄率兵击武陵五溪蛮,不料溽暑疾疫,病死在军中。

    王夫之批道:“老而无厌,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诚足厌也。好战乐杀而忘其正命,是为'逆天之道’。”

    后世学者钱穆却叹曰:“马援是个大豪杰,闻其风,一样百世可以兴起。不要钱,不享老福,情愿马革裹尸还葬,还不算是一豪杰吗?惟其他能具有这套豪杰之气,才能表现出一个最高人格来。”

    屈大均《广东新语》亦称:伏波神,为汉新息侯马援,侯有大功德于越,越人祀之于海康、徐闻,以侯治琼海也。"

    无论世事评述,伏波将军马援,确真如曾国藩所说“亦旷代英杰”。


伏波将军路博德雕像

开拓之功传千古

    两伏波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同以武力威震岭南,在民间被当作圣灵来膜拜。在两广地区这些伏波祠(庙、庵)处处可见,有祭马援、路博德其中一人的,也有二人合祭的。这些祠、庙、庵,自汉迄清,不断修治,一般兴建在江、河、湖、滩、海滨之处,大概民间以为伏波将军能使波平浪静、行路平安。尤其是马伏波,民间认为“(新息)侯有大功德于越”、“尤威灵”。在海南亦有伏波庙、伏波祠供海岛人民祭祀。今海口有两伏波庙位于五公祠内。而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两伏波庙本位于“郡城北六里龙岐村”,北宋时期建成。此后一直到清代都是历代官府主祭两伏波将军的场所。后经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行一次大修,又经道光二十九年(1849)、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十年(1871年)等多次修葺,在民国六年(1917年),两伏波祠最终在琼崖道尹朱为潮的组织下从龙岐村迁往五公祠重建。后又经一次大规模重建,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规模。

    其实,不仅在民间有下层的民众将两伏波顶礼膜拜,贬寓海南的名将文士亦对两伏波崇敬有加。像宋代文豪苏轼,流贬途经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时,便在当地县令冯太钧的陪同下,到二伏波庙里祈求平安。待三年后遇赦北归时,路过琼州府城北郊的龙岐村又特意到两伏波庙还愿。当平安北渡抵达徐闻县后,又撰《伏波将军庙碑记》一文,尤书“至险莫测海与风,至幽不仁此鱼龙,至信可恃汉二公”以叩答神恩。后来,贬谪海南的抗金名臣李纲也在遇赦北归之时,亦祭祀于龙岐村的二伏波庙,并于途中所作《武威庙碑阴记》中记载了苏轼作《伏波将军庙碑记》之事,同时将亲手抄写的《伏波将军庙碑记》请人勒石树碑立于徐闻伏波庙中,并作《伏波将军庙碑阴记》刻于该石碑的背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两伏波在海南的开拓之功历经两千年时光的碾压痕迹越发深刻,曾经那个踏浪而来以定南越、开九郡的路伏波成了一种“伏波”的象征,那个“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战将马伏波成了一种“军魂”的表现。是的,人世中狂沙巨浪,有他英勇伏波;待男儿驰马疆场,念“马革裹尸”又谁敌豪情。这是海南人民的精神需要,亦是海南文化的需要。(周娟)

将军引弓 伏波开琼
2012-05-07 15:04:38来源:海南日报作者:周娟

\

五公祠内的两伏波祠。

\

伏波将军马援雕像

\

伏波将军路博德雕像

  五公祠史话

  文\本刊特约撰稿 周娟 

  五公祠以一种特有的贬官文化向世人展示着海南历史发展中那不容掠过的曾经,那些在时空交错隧道中虽流经千年亦同样闪出光辉的名字:李德裕、苏轼、李光、赵鼎、李纲……他们悠远而弥近,以弘毅坚韧的血气,维系着一段历史,也维系着海南贬官文化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源自于两汉伏波的凌云远志,亦源自于万里伏波的沙场豪情。

  “两汉将军辅国丰功昭万古,二朝人物安民大德耀千秋。”

  这是挂于海口五公祠景区内两伏波祠正门两侧圆木立柱上的一副楹联,诉说着两伏波开琼安民的历史功绩。只道是祠内无限事,伏波引自来。

  路伏波首定南越

  路伏波,名路博德,生卒年不详。西汉朝西河平州(今山西离石)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伏波将军。首辟海南的高级将领。

  他踏浪而来,第一次抚定南越。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丞相吕嘉叛乱,领兵攻入王宫杀害了南越王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同时立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汉武帝派将军韩千秋及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2000前往南越准备刺杀吕嘉,不想却遭吕嘉设计,全军覆没。自此,吕嘉更是派兵在南越边境的各要塞严加防守,拥兵与汉朝相持。汉武帝震怒,在抚恤死难者亲属的同时正式下达了出兵南越的诏书。伏波将军路博德便应降服波涛之需被推上时局。而这一推,即成就了乱世后全粤的安稳,亦成就了伏波将军的英名。

  这是路博德的机遇。

  元鼎四年(前113年),路博德奉命挥师南下,与楼船将军杨仆会师南越都城番禺,一举擒获南越王赵建德及丞相吕嘉。南越至此平定。

  司马迁说“伏波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其实在攻南越的关键战役中杨仆斩获最多,军功远胜路博德。惜杨生性残暴,纵火烧城,并对受降俘虏肆意虐杀,迫使大量南越士兵投逃路博德帐下。而路博德也显然宽以示人,设营召降。待南越平定,即“饮马情耳,焚舟琼山”,将南下大量战船焚毁,安抚民心,以示息战,实深谋远虑。深受武帝赞赏。

  此后,汉朝在南越之地设立了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于海南岛设珠崖、儋耳二郡,由此开始了中央政权对海南的直接统治。将军路博德也因伏波之功而在历史中显名。

  当然,历代最著名的伏波将军,却要属东汉光武帝时候的马援马伏波。

  马伏波操戈开琼

  马援,生于公元前14年,卒于公元前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出身官宦世家,为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后。他十二岁丧父,却倜傥疏达,守礼重亲,少时即身怀大志。常对宾客谈起“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待晚年仍以“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为念。大半生戎马疆场,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平定交趾的“二征起义”中,他的军事生涯达到鼎盛。

  据历史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南方交趾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聚兵反叛,发动了二征

  起义。九真、日南、合浦各郡纷纷响应,随即攻占岭南七十余城,征侧甚至自己建立政府,自封为女王。光武帝闻讯立即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督楼船将士数万南下,缘海而进。后与征王及其将士在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激战,大败征军,二征亦在战中被俘斩首。随后,马援乘胜进击征侧余党,斩获俘虏数千余人。自此,岭南地区全部平定。马援又在日南郡象林县立铜柱,表示这里是大汉王朝的南端界限。郝玉麟撰修的《广东通志》称马援南征交趾,“抚定珠崖立城郭”。张岳崧所撰《琼州府地》卷二九亦载:东汉时,伏波将军“往来海南,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由此将马援开拓海南之功载入史册。后马援因平二征之功加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至公元48年,又以62岁高龄率兵击武陵五溪蛮,不料溽暑疾疫,病死在军中。

  王夫之批道:“老而无厌,役人之甲兵以逞其志,诚足厌也。好战乐杀而忘其正命,是为'逆天之道’。”

  后世学者钱穆却叹曰:“马援是个大豪杰,闻其风,一样百世可以兴起。不要钱,不享老福,情愿马革裹尸还葬,还不算是一豪杰吗?惟其他能具有这套豪杰之气,才能表现出一个最高人格来。”

  屈大均《广东新语》亦称:伏波神,为汉新息侯马援,侯有大功德于越,越人祀之于海康、徐闻,以侯治琼海也。"

  无论世事评述,伏波将军马援,确真如曾国藩所说“亦旷代英杰”。

  开拓之功传千古

  两伏波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却同以武力威震岭南,在民间被当作圣灵来膜拜。在两广地区这些伏波祠(庙、庵)处处可见,有祭马援、路博德其中一人的,也有二人合祭的。这些祠、庙、庵,自汉迄清,不断修治,一般兴建在江、河、湖、滩、海滨之处,大概民间以为伏波将军能使波平浪静、行路平安。尤其是马伏波,民间认为“(新息)侯有大功德于越”、“尤威灵”。在海南亦有伏波庙、伏波祠供海岛人民祭祀。今海口有两伏波庙位于五公祠内。而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两伏波庙本位于“郡城北六里龙岐村”,北宋时期建成。此后一直到清代都是历代官府主祭两伏波将军的场所。后经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行一次大修,又经道光二十九年(1849)、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十年(1871年)等多次修葺,在民国六年(1917年),两伏波祠最终在琼崖道尹朱为潮的组织下从龙岐村迁往五公祠重建。后又经一次大规模重建,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规模。

  其实,不仅在民间有下层的民众将两伏波顶礼膜拜,贬寓海南的名将文士亦对两伏波崇敬有加。像宋代文豪苏轼,流贬途经雷州半岛的徐闻县时,便在当地县令冯太钧的陪同下,到二伏波庙里祈求平安。待三年后遇赦北归时,路过琼州府城北郊的龙岐村又特意到两伏波庙还愿。当平安北渡抵达徐闻县后,又撰《伏波将军庙碑记》一文,尤书“至险莫测海与风,至幽不仁此鱼龙,至信可恃汉二公”以叩答神恩。后来,贬谪海南的抗金名臣李纲也在遇赦北归之时,亦祭祀于龙岐村的二伏波庙,并于途中所作《武威庙碑阴记》中记载了苏轼作《伏波将军庙碑记》之事,同时将亲手抄写的《伏波将军庙碑记》请人勒石树碑立于徐闻伏波庙中,并作《伏波将军庙碑阴记》刻于该石碑的背面。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两伏波在海南的开拓之功历经两千年时光的碾压痕迹越发深刻,曾经那个踏浪而来以定南越、开九郡的路伏波成了一种“伏波”的象征,那个“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的战将马伏波成了一种“军魂”的表现。是的,人世中狂沙巨浪,有他英勇伏波;待男儿驰马疆场,念“马革裹尸”又谁敌豪情。这是海南人民的精神需要,亦是海南文化的需要。


将军与古井:马援与海南的历史佳话
来源: 信息转载 作者: 时间:2010-08-15 09:39:35 星期日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到海南,海南民间有传闻。但海南的部分学者据史料考证后认为:马伏波本人没有来过海南。尽管如此,海南人民并未忘记马伏波复立珠崖的功劳,在时光流逝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伏波将军的威名仍在海南传颂。

  历史总是如此奇妙,当属于不同历史空间的人、事、物,只因某种巧合相遇,便共同演绎了一段佳话。

  提起马伏波将军(马援),讲军话和会唱军歌的人几乎尽人皆知。当年汉光武帝拜陕西扶风人虎贲中郎将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平息交趾(今越南)之乱。据传马援征交趾,在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三月,次年班师。当年马援受命后,率大小楼船千余艘,步骑军2万余人,出湟水,下苍梧,逢山开道,水陆并进,破交趾、日南、九真诸郡,斩征侧、征贰,岭南平息,立铜柱作汉之极界。于时并有复立珠崖县之举,使被弃八十多年的海南重新归属中央政权。此举客观上加快了中原文化在本地区的传播,加强了海南与中原的联系,马伏波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儋州市的白马井镇就直接以马伏波的传闻命名,镇上也有伏波井,而另一著名的马伏波井位于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日前,记者专门前往十所村,探访这口有“天南第一泉”美誉的古井。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一路寻到井旁,近观之,马伏波井与一般的井几无差异,甚至显得不起眼。

  据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率兵至此,天气炎热,人困马乏,苦于无井汲水,马援的坐骑蹴地而出清泉。后来,村民在此挖成一口井,名曰“老马井”。据载,马伏波井原为方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村民将之扩建为砖砌圆井,井口直径8.2尺,深3尺半。村民在井旁还建了“伏波庙”,庙中立碑,题曰:“汉马伏波之井”,碑额刻有一圆形马蹄印记。如今庙已倒塌,碑刻移立于井前。

  近两千年来,十所村一直饮用马伏波井水。此井水清甜,夏日水凉,冬日水暖,常年不竭,虽旱不涸,故有“天南第一泉”和“感恩第一甘泉”的美称。马伏波井以其悠久的历史故迹,令游客神往,游人到八所,必往观此井,饮赏清甜井水。昔邑人附贡唐之莹曾题诗曰:“平南老将马文渊,掘得天南第一泉。夏日常清能解渴,冬寒仍暖似烹鲜。波澄琼岛恩流万,郡置珠崖世阅千。莫怪士民深感戴,修祠结社祀年年。”1962年3月3日,郭沫若观赏此井时,考证史料,饮赏井水,连口称赞,诗兴大发。

  承载历史片断的马伏波井,虽然只是天下千万悠悠古井中的一口,但厚重的历史命运成就了它千古情怀,它也就变得不寻常。而军话民歌与其结缘,自然而然成就了一段佳话。

将军与古井:马援与海南的历史佳话
来源: 信息转载 作者: 时间:2010-08-15 09:39:35 星期日

  马援简介 马援,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县东北)。祖先即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号马服君,秦灭赵后,子孙为避祸而以马为姓。

  马援在海南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远在千里之外的交址,有一名叫徵侧的蛮族人,徵侧是个女人,却生得比男子还要雄勇,在南蛮中颇有名望,因为犯法太守要抓她,于是领族人造反,周围几个郡的部落都来响应,攻没了六十五座城池,在交址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下玺书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军兵共一万余人征讨徵侧。

  马援率军沿南海岸而进,沿途开凿山道一千多里。建武十八年春天,在浪泊与徵侧大战,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徵侧一路南逃,数次被击败。第二年正月,被擒斩于军中,首级送到洛阳,光武帝下旨授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马援其他事迹 西汉武帝时,马氏由邯郸迁徙到茂陵,是二千石的边关大吏。曾祖父马通,以功封重合侯,因族兄马何罗谋反,坐连被诛,马氏一门自此不显。而到了马援的上一代,两个姑姑被选为汉成帝的妃子。马援年少时,正值汉成帝荒淫无道,外戚王莽篡权而自立,朝廷新政,广拔人才。此时马援的姐姐嫁给了王莽的一个儿子,马援的三个兄长因为才能出众,皆辟为二千石的大臣。

  马援自小素有大志。十二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兄长们都很器重他。马援曾经学习儒家经书《齐诗》,当时的读书人都以之为敲门砖,用来换取功名利禄。但是马援不愿死背章句,就辞别长兄马况,打算去边塞放牧耕作。马况对他说:“你是大器晚成,要好好磨炼自己。现在你愿意放牧,那就去吧。”没过多久马况病卒,马援为他守孝一年,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墓地;视嫂如母,不戴好帽子都不进入嫂子的房间。马援成人后,郡守召他为督邮,有一次押解一名死囚,马援同情他,就把他放了,自己逃到北地郡(今甘肃东南)。朝廷大赦后,留在那里以畜牧为业,渐渐富有起来,为人豪迈谦礼,再加上马氏世代名望,依附他的宾客以至有数百家。马援游于陇汉之间,常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马援的家产日益丰厚,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粟以万斛计。他感叹道:“积聚资产,贵在能施舍救赈,否则不就是守财奴吗!”于是把财产都散给亲朋旧故,自己仍旧穿着牧人的装束。

  王莽末年,制废纲乱,百姓不堪疾苦,天下大乱四方兵起。王莽从弟卫将军王林广召雄俊,辟马援为掾史。后来推荐给王莽,被命为新城大尹(莽制改汉中郡为新城,无爵位的太守称为大尹,既汉中太守)。王莽兵败后,与兄西州上郡太守马员一起逃到凉州。后来刘秀称帝,即中兴东汉的光武帝,马员到洛阳拜诣,光武帝复命为上郡太守,马援则留在了西州。

  天水成纪(今甘肃境内)人隗(kui)嚣,曾经起兵反王莽,聚众十余万,后归附更始帝刘玄,因与刘玄不和逃回天水,重聚旧部,拥兵自重,自称西州上将军。隗嚣爱结交宾客,礼贤下士,关西名士一时如蚁聚,名震西州,声闻山东。隗嚣久闻马援大名,非常敬重他,召为绥德将军,朝夕共处与决筹策。

  更始帝投降了赤眉军,赤眉军又为刘秀所灭,此时公孙述在西蜀称帝。隗嚣与公孙述接壤,于是派马援出使蜀中,观其利害。公孙述与马援小时候是邻居,并且一起同窗共读,关系很好,马援以为相见当携手共欢如同以前一样。到了成都,公孙述亦大喜,却盛陈陛卫,以君臣之礼而厚待。随从见公孙述的宫室、仪仗十分气派,对马援又非常热情,都劝马援留下。马援说,天下雄雌未定,公孙述不知谦恭待士,共图大计,反而夸饰虚荣,我看他就象个木偶,不足以吸引贤能之士。于是回到西州,对隗嚣说:子阳如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我们不如一心事奉东方的刘秀。

  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冬,隗嚣派马援带着书信到洛阳。马援入宫,刘秀正帻巾简衣坐在宣德殿南檐下,望见马援,笑着迎上去道:“卿遨游于两个帝王之间,今日见到你,真感到惭愧。”马援叩头拜谢,说道:“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臣与公孙述自小相熟,前日到蜀,公孙述排列开武士然后才令臣上殿。今臣远道而来,陛下怎么知道不是刺客奸人,一点也不加防备?”刘秀大笑,说:“你不是刺客,只不过是个说客。”马援也笑了,说道:“如今天下反覆无常,称王称帝者不可胜数。今日得见陛下,恢廓大度,又与高祖同受天命,才知道帝王也有真假。”刘秀大笑,甚壮之。

  光武帝带着马援南巡至黎丘,又转道至东海。待归西州时,册马援为待诏,派太中大夫来歙(xi)持节送之西归。

  回到陇西,隗嚣与援共卧起居,问起东方的传言和刘秀朝政的得失。马援对他说:“我到朝廷之后,皇上接见十多次,每逢宴会谈笑,通宵达旦。我看他雄才大略,非常人可比,并且待人诚恳,举止阔达,颇有高祖之风;又博学多识,明于政事,善于辞令。”隗嚣说:“你看他比高祖如何?”,援曰:“不如也,高祖为人随和,不拘小节。当今皇上爱处理公事,举止规矩,且不喜饮酒。”隗嚣不大高兴:“照你这么一说,反倒胜过高祖了。”虽然如此,隗嚣还是很信任马援,决定臣服于东汉,于是派长子隗恂去作人质,马援带着亲眷随隗恂一起到了洛阳。过了数月没有接到任命,马援便请求到上林苑屯田。

  时汉中辖于刘秀,公孙述多次出兵侵扰,并且封隗嚣为大司马扶安王,妄图收买他,隗嚣耻于向公孙述称臣,杀了使者出兵击退蜀军,公孙述不敢再出蜀作战。隗嚣凭着自己的文治武功,每每以周文王自比,欲在西土称王。刘秀想进兵西蜀,讨伐公孙述,派人征求隗嚣的意见,想派他出兵。隗嚣上书说,关中兵力单薄,卢芳又在北方为患,现在还不是伐蜀的时候。刘秀便知道他不愿天下统一,而想两边观望,从中取利,于是对他渐渐冷淡,仅以君臣之礼相待。隗嚣欲自尊,且为人多疑,有远见的宾客、名士都渐渐离开他归附了刘秀。马援在洛阳,数次寄书责劝,又给部将杨广写信,让其劝说隗嚣。隗嚣恨他背叛自己,愈加忿怒,后刘秀伐蜀,隗嚣遂发兵拒汉。

  光武帝召马援议事,马援具言谋划。又将突骑五千,往来游说嚣将高峻、任禹等人及边外羌豪,陈其祸福,离间其党。建武八年,刘秀亲征隗嚣,到了漆地,诸将多以帝之重,不宜远涉险阻,刘秀犹豫未决,遂召见马援。马援到军中已是深夜,光武帝听报大喜,召入营帐持烛而谈。马援对光武帝说:“隗嚣的将帅有土崩瓦解之象,兵进必破。”又在案上撒上谷米,做成山谷的形状,详细指画西州的地形山貌,往来道径,一清二楚、昭然可晓。刘秀说:“俘虏都尽在我眼里了!”第二天一早,刘秀即挥兵大进,嚣溃不成军。第二年,拜为太中大夫,辅助中郎将来歙监诸将平定凉州。

  自王莽末年起,烧羌屡屡进犯陇西,众人以为非马援不能平定。十一年夏,拜为陇西太守,马援发步骑三千人,在临洮大破先零羌,斩首数百级,缴获马牛羊万余头,边界各个烧羌部落共八千余人悉数归降。另有数万人远屯塞外,马援率军偃旗息鼓,潜行小道,出其不意攻破大寨。羌人把精兵屯集山上,恃高坚守,马援在正面排军列阵,分遣数百骑绕行突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羌人惊恐大溃,死伤惨重,远遁而去,援因兵少,而未穷追,收谷粮畜产而还。马援对部下宽厚仁爱,每临战,身先士卒,小腿被箭射穿,刘秀派亲信问候,赐给他牛羊数千头,尽皆分给部下。

  建武十三年,武都的参狼羌与塞外诸部落复连为寇,杀了武都长史,占据城塞。马援率四千余人击之,行至氐县,羌人屯军山上,西凉地荒水少,援军扼其要道,夺其水草,不与交战。羌人日穷见困,皆奔亡塞外,降者万余人,自此,为患多年的羌乱暂时平定了下来。

  马援在凉州,招抚人民,开导水田,劝以耕牧。处理公务非常简易,小事都放心交给主管官吏办理,从不过多查问,只是注意有无豪强侵凌小民,以及羌人犯境。羌乱平息后,旁县有个羌族人因报仇而杀人,官民皆惊言羌人造反,百姓纷纷逃到城里。狄道(今兰州)县派人请求马援闭城发兵,马援正与宾客聚饮,闻之大笑:“烧虏哪里还有胆子敢来侵犯,告诉狄道县令,实在害怕,就到床底下躲躲。”百姓闻言,便慢慢平定下来,众人皆心悦诚服。马援在凉州治理了六年后,朝廷征回,拜虎贲中郎将。

  马援在陇西时,觉得币制混乱,上书复铸五铢钱。光武帝下传与朝廷中的大臣议之,多以不可,于是就作罢了。马援回到京师后,再上奏本,详细陈述十三条利害,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整顿了币制,范晔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评赞:“天下赖其便”。

  自从回到洛阳,马援时常被光武帝召见。马援生得浓眉朗目,须发漆黑,如同画上的人物一般。又特别善于言谈,每谈起前朝之事,以及关中名流、市井少年,皆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连在一旁陪着的皇子、诸王,都听得津津有味,忘了疲倦。马援最善谈论军事,每献计策,都被采用,光武帝后来提及他时常说:“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河南郡有个叫维汜的,自称神仙下凡,收弟子数百人,妖言惑众,官府抓住他杀了。弟子李广等声称维汜神化不死,诳惑百姓,建武十七年,聚众造反,攻破晥城,杀了晥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刘秀遣谒者张宗率数千人讨之,复为所败。于是派马援发诸郡的军兵一万余人,击破贼军,抓住李广等首犯,皆斩首。

(编辑:谢军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