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言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山海关前观山海 2015-04-21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着大量光辉灿烂的不朽作品,其中最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就是古代诗歌。自从《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兴起以后,中国古代诗歌才更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格律,所以在这里不谈。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就会影响到对诗歌内容上的理解,也就更谈不上充分地欣赏。本讲主要从诗体、用韵、平仄和对仗几个角度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作一个大体的阐述,以期同学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特点有一个大体的把握。

诗歌有很多种。《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歌分为古诗、律诗和绝句三类有一定的道理。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或古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就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其实什么样的诗歌是古体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因此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诗歌,都是古体诗。这么说来明白近体诗的格律就是区分古体和近体的标准了。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字数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 ,五律工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一般在偶句压韵,且压平声韵。3.每一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4.每篇都必须有对仗,且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也有超过八句的长律,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有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有的是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字数比律诗少一半,可以分为古绝和律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不受近体诗的限制,可以归如古体诗一类;律绝实际上是半首律诗,自然属于近体诗。

(二)古诗的用韵

古体诗的押韵是比较自由的,有一个例外就是南北朝以前的七言诗是句句入韵的,后人把这种诗体叫做“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到了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就比较固定了,且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红楼梦》有这样一个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但作为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不必了解得太深。一般说来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押韵具有如下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如杜甫的《杂诗》,柳宗元的《江雪》是押仄声韵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一般要求一韵到底。

(3)古体诗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除了“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上去相押外,其他的则是平上去分别相押。

(4)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比较固定,一般都是在偶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五律的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的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

(三)近体诗的平仄

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因素,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诗人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调”。律诗的平仄规律一直影响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是讲平仄。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一般说来,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不成问题,因为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很少的,一般情况下对我们判断古诗词没有太大影响。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下面以五律的平仄为例来具体阐述。

1.五律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

A.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这四类句型可以归成两大类:(1)A和a为一类,都是仄起句。区别在于A收平声,a收仄声。(2)B和b为一类,都是平起句。区别在于B收平声,b收仄声。这四个句型的相互转化,可以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甲)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春望》aBb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仄起式,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ABba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丙)平起式,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送友人》bAaB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丁)平起式,首句入韵的。如李商隐的《晚晴》BAab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2.七律的平仄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增加两个字,把仄起变为平起,把平起变为仄起。其余的和五言律诗没有差别。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而且以仄起式较为常见;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轨。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有的是截取后两联,至于截取中间两联的情况是非常少的。五言绝句以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为最常见a,七言绝句以首句入韵的平起式为最常见B。其平仄规律可以参照五律的平仄。

3.律诗的平仄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构成一联。一首律诗分成四联:第一二两句称为首联,三四两句称为颔联,五六两句称为颈联,七八两句称为尾联。每一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2)律诗的粘对。所谓的粘,就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如上联的对句是A型,则下联的出句的平仄就必须是a 型。也就是说后联的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和上联的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联粘联起来。所谓的对,就是指每一联内部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对句就必须是B型,两句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有助于增加律诗节奏的优美。不合乎粘对的规则的比较少见。

(3)要避免孤平。孤平是针对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五律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其所以称为孤平,是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4)关于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字。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做拗救。常见的拗救格式有下列四种(以五律为例):

①b型句。五律三拗需要四字救;七律五拗需要六字救。如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

②B型句。一拗三救防孤平。如李商隐《蝉》的“故园无欲平”。

③a型句。三拗需要对句三字救。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④A型句。第三字必须用仄声,以防后三个字都是平声的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格式。

    (5)所谓“一三五不论”。律诗一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仪不够准确,要辨证地看待。

(四)近体诗的对仗。

唐以后的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一般情况下,律诗的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当然也有的用对仗的。对仗一般为字面相对。一般有工对和宽对,在这里不再意义讲述。有两种特殊的类型需要说一下: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的;也就是说出句和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所谓的借对是说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如:杜甫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