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境界的多维解读

 ZXFZDZ 2015-04-22

我们不自觉的都在追求着一种境界。关于境界,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所以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境界究竟为何物?众说纷纭,或曰具有魅力的艺术状态、感染人的气氛;或曰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环境、思想情调;或曰一定的艺术高度、技巧完美的程度,相比较而言,这最后一条似乎更接近王国维本意。可是久而久之,境界的本意逐渐被人淡忘,而引申为“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出的情况”。于是,读书、写作、做事、做人、为官、经商、从艺,自然都与境界有了关连,都可以具有不同境界,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如此,成就小事业、小学问者也概莫能外。
   或许是王氏的“三境界”论影响太大,由此发端,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对于境界有了不同的多元读解,关于三境界的说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面对当代一些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和人文缺失,我们对人生境界进行多维读解,作出探索与回应,重新架构和谐的人生境界,是时代所趋,也是自身提升修养的需要。
   我们先看外国学者对三境界类似的论述。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人们追求及时行乐;道德阶段,根据行为准则履行义务;宗教阶段,以痛苦为标志,感受到自己的局限性。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爱默生将人生分为希腊时期、浪漫时期、反省时期。而波斯诗人萨迪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了这样三个阶段:倘若活到九十,那么第一个三十年应当获得知识,第二个三十年应当漫游天下,最后三十年才从事创作,以便把自己“心灵的压模”留给子孙后代。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须经历三大境界。其一,骆驼境界,你须忍辱负重,艰苦跋涉,这是人生的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其二,狮子境界,属于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拼搏人生,创造业绩;其三,婴儿境界,以平静的心灵摒弃恩怨,以真心性俯瞰一切。这是人的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
   从几位西人的邃思联想开去,历代中国人也有好些关于三境界的妙论。
   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而清人张潮《幽梦影》对人生读书的三喻最让人玩味: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观月。史学家钱穆认为人生应有艺术人生、文学人生和道义人生三个阶段。艺术人生重在对物的感悟与塑造;文学人生重在对人的感悟与塑造;道义人生则重在对心的感悟与塑造。董桥在《夜读浮想》中说著书立说之境界有三:先是宛转回头,几许初恋之情怀;继而云鬟缭乱,别有风流上眼波;后来孤灯夜雨,相对尽在不言中。初恋文笔娇嫩如悄悄话,情到浓时不免出语浮浪,最温馨是沏茶剪烛之后剩下来的淡淡心事,只说得三分。周国平认为人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朴归真的平凡。文艺大师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张謇《季直论雅》三境界最妙:财风送雅气,爽身也。身有纨绔,雅在衣;居有华堂,雅在室;出有车马,雅在途。此为外雅,而非真雅也。季直论雅之一。才气送雅风,静思也。口出诗文,此谓口雅;心有经纶,此谓心雅;手有技艺,此谓手雅。口心手雅,是谓内雅,乃为真雅也。季直论雅之二。气动为风,无风而雅,神至也。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神与韶相随,此谓神雅也。雅有三境,此境最高。季直论雅之三。
   有人用《桃花源记》中三段话来比喻创业的三境界:“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喻创业之决心,为第一境界;“初极狭,才通人”,喻创业之艰辛,为第二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为第三境界,喻创业成功后的收获。也有人把企业家分为三个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有人以苏东坡悟道诗来比喻婚姻“三境界”,就有点“俗”不可耐:新婚燕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朦朦胧胧,有情人终成眷属,糊糊涂涂,幸福得不知东西南北,为第一境界;人到中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休。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天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婆婆妈妈加娃娃,循环往复,渐至平淡,为第二境界;及至晚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静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少年夫妻老来伴,搭帮过日子,“色即空,空即色”,什么都看透了,为第三境界。
   众人大都知晓王国维是“三境界”论的提出者,其实,谈到中国人的人生境界,便不得不谈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人生境界论。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是中国人生境界论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世俗的,倡导日常实践以加强悟性,积累智慧。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早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就提出了参禅三境界:“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实际上这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轻易的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追求。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关于修行境界的说法,禅宗常用三种境界来说明悟的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以喻精神的漂流,没有得到禅境的指引;;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这是形容已经破除法执与我执,即超脱了客观性相与主观痴迷,使精神获得一定的自由但尚未悟道;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形容在顿悟中获得永恒的体验高峰,这虽是一霎那间的顿悟,但却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禅境即是这种高峰体验的产物。这种体验由于建立在日常生活基础之上,是在与砍柴担水,观花赏月的平常生活相伴,因而它没有出世的寂灭,与“高处不胜寒”的虚幻,相反,倒是充满着日常生活的趣味,是一种恬淡闲和,平静如水的心境。体现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宁静而世俗的品格趣味。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还有人用三首诗来道明人生三境界的禅理:境界之一,觉而未悟,弃世绝俗,如(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境界之二,悟而未透,返虚入明,如(唐·王维)〈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境界之三,通透圆融,已臻化境,如(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最喜欢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用五十六个字,把个人一生的离合悲欢、世事的沧桑变化概括为三幅听雨图。从少年、壮年到老年,可以说写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共同的人生三境界,他们的人生都离不开仗剑、饮酒、赏菊三个意象。李白如此,王维如此,苏轼亦如此。年轻气盛时,一心求取功名,便多有纵情高歌之作,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或“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少年意气,溢于言表。剑,是这一人生境界的象征。经历了一番悲苦,遭遇了一些挫折之后,便开始沉静下来,壮志难酬之际,或“一杯一杯复一杯”,“举杯消愁愁更愁”,或感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悲愤难抑,愁思萦怀。酒,是这一人生境界的象征。到了老年,历尽沧桑,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切归于平静,于是便常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再留意丁冬的落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菊花,大概可以算是这一人生境界的象征,闲逸淡雅,是人入晚年的共同追求。
   其实这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三境界也渗透着儒家、道家和佛禅的思想。儒家的“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态度,最容易影响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所以大江南北到处可见他们“仗剑去国,舍亲远游”的身影。道家的“任诞自由”,消极避世的态度,最容易让受挫的作家纵酒自虐。道家的“清静无为”与佛禅“四大皆空”的思想,给倦怠的人生旅客一个休息的场所,最容易作用于“洗尽铅华见真淳”的老年。因此,中国传统文人共同的人生三境界,其实是传统文化思想映照的结果。南怀瑾说,儒家是粮食店,是生存必需的精神食粮;道家是药店,生病了要靠它去疗伤;佛家是百货店,随需而取,但也不可或缺。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将人生境界与诗词境界等同起来。这是王国维词学与他人不同的重要标志。当然,王国维利用古诗词来重组的“三境界”和大和尚的参禅“三境界”是两码事,无非用旧瓶装新酒。但这一装就装出名堂来了,原本并不精彩的几句老词,经他这一重新排列组合,赋予新意,立刻熠熠生辉,变成千古名句,或许这就叫“化腐朽为神奇”?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王国维在这里将古今成大事业与大学问者,与三种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认为必须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境界。他在这里刻意突出,填词决非技巧范畴所能奏效的,而是与做大事业与成就大学问一样,是依赖整个心胸人格的升华而成就的。王国维所说的自我寻觅之苦,正是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结的反映。
   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太遥远,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上午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的死也是人生境界与现实世界无法调和的产物。故陈寅恪写下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境界与学术相统一精神的浩歌。其中所揭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经成为士人的座右铭,斯人虽逝,然其人生境界生生不息。
    掩卷思之,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袁济喜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也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按丁福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特点。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比如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他认为人不妨生活在俗世中,但心灵境界万不可俗,俗便无可救药,庸俗乃士大夫和读书人之大忌。面对今天充斥大众生活中的低俗,谈人生境界论当然不能不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如何激活“雅人深致”的文化传统,是重建我们人生境界论的重要方面。
   许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迷惘、执蓍,也有豁然开朗。无论理想、事业、爱情或别的奋斗目标,尽管每人的形式不尽相同,但都不断的经历着,反复着人生的三境界。
  不管你独上高楼,不管你衣带渐宽,不管你蓦然回首,只要你舍得付出敢于奋斗就会有开始,就有可能收获。我们不能企盼每次为之衣带渐宽的伊都值得你终不悔,不能企盼每次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等着,但只要敢独上高楼,只要肯衣带渐宽,愿意回首。你的理想,你的事业,你的爱情,你的奋斗目标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朋友,你能将主观感情外射于客观事物吗,你能将自己的执蓍和至诚,构筑成一个严肃的、美而善人生理想境界吗,你能凝结和升华人生的精神境界吗?
  人生三境界远不止这几行字,这几句话,只有用心去悟,用心去生活才能品味到它的真谛。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让我们认真来解悟人生三境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